汪玲
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6年10月國務院頒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針對生活行為方式、生產生活環境以及醫療衛生服務、生態和社會環境等健康影響因素,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的發生;調整健康服務體系,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減少疾病的不良影響,實現全民健康;以健康優先、改革創新、科學發展和公平公正為原則,堅持政府主導與調動社會、個人的積極性相結合,推動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來實現“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戰略主題[1]。同年8月19日至20日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要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2]
兒童青少年階段是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是健康教育最具有成本效益回報的關鍵年齡階段。《“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都提出要重點關注兒童青少年這一重點人群,從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學知識[1, 2]。此外,兒童青少年的健康事關家庭幸福和民族未來,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而且兒童期的不良生活方式不加以改變,會直接導致其成年期疾病(如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大。因此,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進程中,要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
多次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及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兒童青少年近視患病率居高不下、超重肥胖檢出率大幅上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早發、體質健康不達標、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社會情緒能力差等[3]。本期特邀部分兒少衛生工作者圍繞兒童健康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有3篇文章聚焦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高紅梅描述了上海市青浦區2011-2013學年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的變化趨勢;鄭康杰等人則聚焦早期健康狀況對兒童超重和肥胖的影響;而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羅春燕等人則利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了中心性肥胖與哮喘的關聯。超重肥胖的發生與不良的行為相關,包括飲食行為等,曲爽笑通過《中國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問卷》描述了上海市中學生日常飲食現狀,發現不均衡飲食行為比例較高。學生較多時間在學校度過,而學校人群高度密集,環境封閉,極易造成傳染病的暴發和流行,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強傳染病的監測。本期有3篇文章聚焦傳染病的監測數據分析,包括法定傳染病、流行性腮腺炎、腹瀉病等。傳染病的發生包括三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切斷任一途徑則會減少傳染病的發生,其中洗手是簡單有效的預防疾病傳播的途徑之一。本期楊東玲等人分析了上海市中小學生洗手意識及相關行為,發現需要加強促進正確洗手行為的養成干預。本專欄論文選題豐富,研究視角新穎,研究方法創新,相信對廣大讀者,特別是兒少衛生的工作者有所啟迪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 [2016.10.25]. 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19日至20日在京召開[EB/OL]. [2016.08.20]. http://www.gov.cn/xinwen/2016-08/20/content_5101024.htm.
[3] 馬軍. 中國兒童青少年主要健康問題及應對策略[J]. 中國學校衛生, 2015(06):8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