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乃彥,著名教育專家,任職于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為中國教育學會自我教育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學術部理事,北京市關心青少年協會副會長,中親聯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家庭文化(包括家庭教育、家風、家訓、家規、家學等)的延續,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認真研究中國的家風。根據我的研究,初步認為家風有四個重要的特征。
一是世代相傳。家風不是短時間能夠形成的。往往經過若干代才能穩定下來。如孔子家族、錢姓家族、二程家族的家風,都是經過了幾千年的考驗,逐步形成了各自有特色的家風。
二是蔚然成風。一個家庭的家風是通過若干代人的言傳身教,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影響,在“潤物細無聲”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三是價值為魂。不同家庭的家風,可能有各式各樣的特點,家訓、家規、家學的內容也各有不同,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遵循什么樣的價值觀?這是家風的靈魂。
四是與時俱進。時代在不斷地變化,社會在迅速地發展,家庭既然是社會的細胞,家風也需要與時俱進,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下面結合我的家庭說說我們冉家的家風。
祖輩的傻子精神 —— 為救百姓,出城談判
據我母親回憶,我的太祖(可能是叫冉永)是從山東逃荒來的。饑荒時期,生存為主,我家所謂的家史,只是口耳相傳,留下一些零星的記憶碎片。
太祖帶著祖父(冉鵬飛,字凌云)到河北謀生。祖父心靈手巧,善于學習,學會了干木匠活,生活狀況開始有些好轉。祖母是一個賣菜的勞動婦女。
祖父的生意愈來愈發達,在保定的商場(當時叫“馬號”)里開了一個“凌云帽鋪”;在南關安祥胡同十八號營造了一所小四合院。大門上,和許多家庭一樣,貼著紅底黑字“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對聯。
忠厚,就是我們的家風。在冉家的微信群里,國內外六十多個親人都認同“忠厚”“愛幫助人”就是我家的家風。
家人最津津樂道的是祖父的一件光彩事情:軍閥混戰時期,曹錕與吳佩孚打仗,吳佩孚的軍隊包圍了保定城,揚言要炮轟保定,于是人心惶惶,城內士紳們一致推舉祖父,代表保定老百姓去談判。雖然一般情況下是“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但是就怕萬一軍閥翻臉,還是有一定風險。大家把祖父放在一個大筐里,用長繩把祖父慢慢從城墻上放下來,舉著白旗,走進吳佩孚軍營。談判過程中,有什么交換條件,不得而知。但是保定城最后沒有被炮轟,保住了老百姓的平安。
在生死攸關的時候,祖父卻不管不顧,進入“虎口”,在有些人眼里就是傻不可及,因此爺爺就得了一個“冉傻子”的綽號。
父輩的傻子精神 —— 抗日救國,因公殉職
1942年初日寇從印度、緬甸攻打中國西南的滇西,當時我父親奉命帶測量隊,到中印邊境作中印公路線路勘測,想打通一條抗日戰爭的生命線。由于中國遠征軍被英國出賣,犧牲巨大,勘測隊也被日本鬼子軍追趕著,父親冉超他們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全力保護著全隊員工安全和測量儀器設備,十九天才回到云南滇緬路西段工程局所在地云南祥云。可是父親因為過度緊張、疲勞,在瀾滄江邊露宿,牙床發炎腫破化膿,細菌感染了腦部,發高燒不止,沿途沒有醫藥,只是擦些萬金油,是由兩個緬甸的少數民族客欽人抬回來的。趕到祥云時已不省人事。
昏迷不醒的父親,一只手始終緊緊地攥著一個小皮箱,虎口都爛了。小皮箱里放著兩件重要的東西:一個是大家冒著生命危險,繪制的中印公路線路勘測圖;一個是勘測隊的資金—— 剩余的一塊黃金。
父親被臨時安置在家里,這是工程隊自己蓋的一座簡易的木結構的兩層樓,床上躺著的父親,原來魁梧、強壯的身軀,變得又黑又瘦。原來略帶鼻音的渾厚聲音,變得嘶啞、微弱……
親友、同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聯系醫院,尋找消炎藥。而父親大部分時間都是昏睡。
他從昏迷中醒過來,急切地問:“孩子們呢?復興到哪兒去了?”(復興是我的小名,原來奶奶給我起的小名是福星,在逃難的路上,大家結合抗日形勢,給我改名為復興。)
“他們在下面玩呢?!薄拔遥蚁肟纯础?/p>
戰爭時期很難找到車輛,去昆明已經來不及了。馬上就要去祥云的小醫院了,走之前,他要再看看自己的孩子。
病重的父親,已經站不起來,只好由母親和13歲的大哥冉哲彥,兩人架著他,站在樓上欄桿前,父親用盡氣力撐著木質的欄桿,遠遠看著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我抬頭看見了又黑又瘦,極度衰弱的父親。這是父親留給我的最后的印象。
醫院的擔架來了,焦急的親人、同事都聚攏到父親身旁。父親吃力地向年邁的奶奶告別。望著滿面愁容的奶奶,他用力地說:“媽,你放心!我這身子骨,一個星期就會好。”父親還說,他僅是外病,內臟是好的,讓奶奶放心。
祥云是一個小縣城,抗日戰爭時期,更是缺醫少藥,再加上醫院的設備過于簡陋,已經不能醫治父親的重病。醫院雖然已經派人去昆明取盤尼西林,但是從祥云到昆明,路途崎嶇遙遠,短期肯定回不來。取回來之前,只好用其他的藥來對付,在那資源奇缺的年代,唯一可以用的藥,竟然是萬金油。
據說,只要有一支盤尼西林,就可以使父親轉危為安。但是到千里之外的昆明取藥,遠水不解近渴。而眼看著父親的病日益嚴重。口腔部分已經化膿,蔓延到整個臉部,都腫脹起來。醫生決定,必須離開動手術,把膿排出了。沒有麻藥,沒有手術刀,只好用刮胡刀代替。
在病床上,父親深情地看著親朋好友們,風風雨雨幾十年,有多少話要說,無奈嚴重的炎癥使他無法用聲音表達。大伯懂得他的意思,立刻拿來筆、紙,希望他把要說的話,寫在上面。誰也沒有想到,父親提起筆來,神情莊重地只寫了兩個字—— 簡殮。
母親,六天六夜,在床前伺候父親,已經疲勞到極點。第七天,看似父親神情有些異樣,病情似乎不像昨天那樣沉重,在父親睡著之后,母親也趴在床頭昏昏沉沉睡著了。
不一會,母親忽然驚醒,抬頭一看,一個已經十幾天不能行動的病人,竟然獨自走到病房的另一端……
母親趕忙跑過去,把父親扶回來,躺下。這一晚,在夢中他也許去視察他魂牽夢繞的中印公路。然而,他再也沒有醒過來。
父親因公殉職時,年僅40歲。他是鐵路上的副總工、為抗日戰爭修建西南對外通道,獻出了全部心血。他逝世的消息震動了滇緬路全線職工,無不為之悲痛不已,對他的早逝,感到損失巨大。
在祥云開了追悼會。父親的頂頭上司祝壽萱伯伯代表滇緬鐵路督辦公署,宣讀褒獎命令。 他說:“冉超工作起來非常積極,從來不講價錢。他的綽號叫‘冉傻子!對于貪污腐化,他疾惡如仇,曾經因為檢舉不良行為,還得罪了人。這次擔任中印公路勘探隊隊長,就是他主動請纓。他明知這是非常危險的工作,但是一片愛國心,使他義無反顧地上了前線……現在,冉超走了,他留下了他鐘愛的妻子和四個孩子,孤兒寡母,今后的生活肯定十分艱難,希望大家發揮咱們鐵路上的好傳統,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我們這一輩的傻子精神 —— 癡迷教育,拋棄名利
有一次在國際情感教育研討會上,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小蔓向外賓介紹:“這位冉乃彥是一位傻子……”當時讓我大吃一驚,心想“怎么這樣向世界介紹我呀?”不過接著聽,就明白了。朱小蔓說:“我們都是傻子,我們都癡迷于教育!”
我退休之后,仍然沒有一天停歇地進行教育研究。參加各種研討會,包括作為中國教師代表團成員到烏克蘭參加蘇霍姆林斯基誕辰活動,都是自費。因為退休,本單位不能報銷。但是,這些并不能阻擋我的積極性。有一年,我寫了這樣一段微博:
2012年,我遇到兩群傻子,我也成為其中成員。一群是在家庭中自我教育研究QQ群里,我們在除夕晚上,十分投入地討論了“家庭中怎樣培養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群是全國生命關懷志愿者論壇的,大家都是自費來到北京,大年初一在北京大學,極其熱情地交流如何“做好事,好做事,事做好”。我們還為已經在四川大地震中犧牲或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的志愿者們致敬。讓我們永遠紀念他們!
除夕夜,大年初一,我們舍去和家人團聚的機會,跑過來討論什么“自我教育”,交流什么“生命關懷”,而且討論得那么忘我,那么執著,在別人看來,就是一群傻子!
但是,傻子真不好嗎?記得孫中山的綽號就是傻子!雷鋒也被稱作傻子!我看,傻子比那些機靈鬼可靠,比偷奸?;?,比“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更好。
我認為,真正推動社會前進的是一批批“傻子”,他們用時間、精力、財富、甚至生命的付出,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希望我們社會更多一些傻子,弘揚傻子精神,讓那些坐享其成的機靈鬼越少越好。全世界的傻子們聯合起來!傻子萬歲!
社會發展越快,越需要老實、踏實、真實的人。我們冉家的下一代也是要繼承家風—— 傻子精神。一個個堅持正正派派做人,老老實實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