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一直很重視哲學和歷史,還撥錢讓學生加強法語母語的教學和素質教育;在英國,每周都要讓孩子上一堂幸福課;美國的教育不停留在學習的結果而在于如何努力,家長重視有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發展親子關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新加坡在2010年頒布了學生學習的核心素養……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我國于2016年9月頒布了中國學生學習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核心素養是什么?如何根據核心素養來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把孩子培養成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本文作者張梅玲教授給出了詳細的建議。
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養
現在社會科學技術發展非常快,有研究表明:現在的小學生有65%在進入社會的工作是上學時所沒有的。他們用學著以后用不到的東西,憑什么適應社會?我們應該培養孩子什么樣的品格和能力讓他們在未來社會成為更好地自己?核心素養是什么?是面對未來所需要的關鍵的能力和必備的品格。
核心素養都有哪些內容
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一個中心,三大領域,六個維度,十八個具體要求。
一個中心,是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三個大領域包括:文化基礎(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自主發展(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社會參與(社會擔當,實踐創新)。三大領域的六個維度下各有三個具體要求。
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家長該做什么
核心素養具體涉及十八個具體要求,這個數據聽起來很大,家長甚至會覺得核心素養的培養實現起來很難,其實不然,真正的核心素養是包含在生活中的,在點滴中就能完成。
打好孩子的文化基礎
人文底蘊包括三個具體要求:人文界定,人文情趣,審美情趣。
人文界定 如我國的國粹:書法、武術、中醫、京劇、漢服、瓷器、圍棋、剪紙、刺繡。
我們的文化要流傳下去,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這些,創造條件,盡可能讓孩子們參加一些相關活動,比如剪紙、練書法、參觀博物館等,讓孩子了解傳承下來的美好。
人文情趣 可以分為內外兩個方面來看,用6個字概括:(內部)真,善,美;(外部)精,氣,神。要讓孩子懂得家長、老師給予的愛,也要讓孩子懂得付出愛,懂得感恩、寬容,用平常心做善良事。其中,最根本的是心靈美,即真善美。
審美情趣 重視孩子對大自然的欣賞力,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有意識地讓孩子感受大自然,這是送給孩子最精彩、豐富、美麗的不要錢的教材。讓孩子熱愛自然。
家長可以創造條件讓孩子學習一些才藝提高素養,在藝術領域,欣賞舞蹈、音樂、繪畫等。藝術上的訓練不僅僅是學會聽歌、唱歌,它對于人的整體修養很有幫助。
科學精神包括:理性思維,社會批判與自愈,勇于探究。
理性思維 是一種實事求是、辯證的思維。學會看到事物的發展、運動變化,看到事物的聯系。家長要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孩子。實事求是地進行家庭教育。面對孩子的所長、喜好,尊重孩子的選擇。也要培養孩子實事求是的思維,看到事物的發展、聯系。
社會批判與自愈 批判性思維對孩子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現在是互聯網時代,網上的內容信息量非常大,有些信息對孩子并不好。孩子要學會篩選。篩選就是一種批判性思維。家長要培養孩子敢于對學習的內容質疑,敢于提出問題。要讓他們要知道哪些可以為之所用、哪些不是。
敢于探究 創造本身就是個探究的過程。孩子生下來其實就是個探究家,他們剛出生看到五彩的世界,什么都想知道。家長要保護孩子天生帶來的探究的愿望。在探索過程中學會探索。
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合起來是文化基礎。
實現孩子的自主發展
人生不能替代,路要自己走。家長的職責是幫助子走好走穩人生路上的第一個臺階—— 第一粒扣要扣好。根據孩子的特點去“牽手”:2歲之前的“牽手”更多的是肌膚接觸,如家長經常抱孩子;2歲之后的“牽手”,則是指陪伴;上學后,“牽手”的意義更多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孩子上高中后,“牽手”是成為朋友式的溝通。
學會學習: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
樂學善學 孩子要快樂地學還要會學。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當老師,孩子學到的東西讓他在家當老師教家長,考考家長。這個過程比家長出題考察更深刻,更能感受到成功。還要讓孩子學會思考,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滿足于結果,關注解題的策略。讓孩子在學習中多問三個問題:這個問題用什么方法做的?還有別的辦法么?哪一種辦法更好?
學會反思 要教會孩子反思,同時,家長在21世紀會有很多新的事情沒有做過。不能完全用過去的經驗教育孩子。家長也要勤于反思。
信息意識 信息社會,家長要引導孩子區分現實世界與虛幻世界,培養上網文明。
健康生活: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珍愛生命 家長和孩子溝通時多一些情感交流,不要太多的說教。家長的煩惱、開心、痛苦可以和孩子說。孩子也可以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和父母說,在這個過程中明白自己的成長是很不容易的,珍愛生命。
健全人格 一個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賴于人格上的偉大。從小重視對孩子習慣的培養。做人的習慣的核心是愛,做事的習慣的核心是規則。兩歲半之后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學了學會如何自己做作業、如何自己檢查作業,玩具應該去哪里拿放回哪里去。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屬于自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老師不能跟隨孩子一輩子,要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己做自己能做、該做的事情。家長的作用是告訴他們怎么管理。
強化孩子的社會參與意識
社會擔當: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
社會責任 孩子要知道學習是為了復興中華、圓中國夢。社會擔當其實是讓孩子明白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要去學校。很多孩子認為不是我要學而是要我學。一個人只有自己想做自己想學,效果才會好。自己想要的時候才會分泌快樂激素。
國家認同 通過社會上的具體、生動的材料去教育孩子,讓他們認同自己的家鄉、城市。家長對于社會上的正能量有意識地放大,讓他們從內心愛自己的國家,自己學得更好對國家有用。
國際理解 從中國放眼世界,開闊思維,讓孩子了解地球上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文化與體制。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不斷提高,讓孩子尊重每個國家的文化。
實踐創新: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用。
勞動意識 孩子不僅僅要讀書寫字,也要有勞動意識。培養勞動意識不僅是培養勞動,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歸屬感。比如做飯的時候爸爸做飯媽媽洗碗,孩子做不了什么,自己說可以擦桌子,媽媽讓孩子不擦干凈桌子不能吃飯,孩子意識到今天能不能吃飯和自己的工作是有關系的,感受到自己是家里的主人。
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是學習的最高要求。主要體現在孩子能夠把學的東西去運用,并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建議家長在家里盡量創造一些情境,讓孩子用學的東西解決問題。比如讓孩子算算這個月水電用了多少錢;家里燈壞了用物理知識來分析原因;家里做饅頭太酸了,用化學知識解決。用知識解決問題和解釋日常現象,比如為什么衣服要放到通風的地方;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用到知識,并讓孩子感受到自己長大了,獲得了自信,也會更愛學。
技術運用 高科技的發展需求高級技工,未來很多體力勞動技術都會被替代。把孩子培養成未來需要的人,符合核心要求。未來的孩子不要停留于得到的100分,而要有一技之長。
家長要提高自己
在培養孩子成為這樣的人的過程中,更主要的是需要家長知道自己在實踐中如何做。所以,十八個要求也是對家長的要求,家長也要學習提高自己。發展心理學專門研究孩子如何發展,家長應讀好它。積極學習科學的育兒理念,吸收新的知識,與時俱進,孩子才有可能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人。
(張梅玲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兒童認知發展專家。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從事兒童思維發展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