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11歲,是個讓父母越來越放心的五年級學生。
2008年是她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的那一年,我讀到剛剛在中國流行的一本書——《全新思維》,作者將社會需要的能力歸納為由右腦掌控的六感:設計感、故事感、共情感、交響感、娛樂感、意義感。并斷言:富有這些能力的人將主導今天和未來的世界。
作為企業管理者和教育思考者,我從理性上深知作者所說的無比正確,但讓我惶恐的是:過去的幾年時光,我可是在竭力糾正自己孩子那些“不務正業”的習慣和“旁逸斜出”的愛好啊!
我不得不重新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今天,我們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
設計感
靜下心來我發現,其實女兒果果天生就是一個“六感女生”。
比如設計,過去被看成居家亂源的紙屑、陶土廢瓶、工具顏料,今天我開始看見由這些物品經過女兒的小手,所產出的小首飾、小裝飾、小禮品、小設計……有的很美,有的很稚嫩,但無一例外都在塑造著一個孩子的內在成長。
我發現女兒只要進入她從不收拾的材料堆里,她就毫無時間概念,專注地沉迷其中可以長達幾個小時。這些年每逢節假日前,她都會找我們要一點點錢,買來一些材料,制作一批小玩意,當作節日禮品送給朋友、老師、父母等,然后非常滿足地等待大家的贊賞。
女兒在這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參與積極性。當我幡然醒悟,開始有意識訓練她“設計感”的時候,就經常給她出難題,挑戰“自我設計”的極限。比如將四個小朋友趕出家門,給每人三十元錢,在城市里吃、玩、行自由安排一整天。記得有一天傍晚,在幾家父母都幾乎精神崩潰時,孩子們才終于出現在約定的集合地點:他們利用了城市里的書店、花店、公交、公園等免費設施,設計了一場樂不思蜀的一日游,吃了飽飽的三餐,買了好玩的禮品,并且“共患難”加深了彼此的感情,還有結余資金。
如果是過去的我,或者在今天的很多家長看來,這種自由散漫、不懂收拾的性格,是要不斷被敲打和修剪的。但假如我們并不知道這種現象背后的優勢,就并不真正懂得如何“修枝剪葉”,甚至“倒臟水把孩子也潑掉”。
故事感
女兒愛閱讀,源于我們喜歡聽她講故事。
有一個不經意形成的儀式是,每天晚上9點女兒上廁所蹲馬桶,會有一本書跟著“溜”進廁所,半個小時后妻子會陪著一起洗漱,我在外面就開始聽見嘰嘰呱呱的對話,女兒開始將書里的內容或者學校發生的故事講給媽媽聽。
我很嫉妒女兒她媽,于是發起了一個兒童讀書會,四個同齡小孩,加四個家長每周六聚在一起兩個小時,聽孩子們講書里面讀來的故事。我是主持人,于是“利用”職權要求孩子們:必須把故事講得大家都聽得懂,講述時間不超過五分鐘,等等,然后跟孩子們進行思想交流。
孩子們剛開始有點消極,覺得是父母安排的活動。后來上癮了,每到周末都盼著聚在一起講故事,順便溝通情感,解決一段時間想不明白的問題。孩子們的故事越講越精彩,甚至經常把家長們鎮住:這是我熟悉的我家孩子嗎?怎么內心的思考如此豐富多彩又深刻難解?漸漸地,兒童讀書會有點演變成家長學習會的趨勢。
共情感
8歲的時候,女兒有一天跟我說,過去我經常吵她,她很難受,所以自己決定待小姨家的弟弟好一些,免得他跟自己一樣難受。
后來果果的外婆聊天告訴我,有一次女兒摟著外婆的脖子說,爸爸的媽媽很早就不在了,他一定很不開心,外婆你能不能做他的媽媽?
這份能力今天在學校,已經開始顯出它的優勢:女兒是班上少有的跟各個“團體”都保持友好關系的人。跟最調皮的孩子玩,她說:老師經常批評他們,他們肯定很受打擊,很需要朋友。跟成績最好的孩子玩,她說:她每一科成績都那么好,而且很自律,大多數同學都不愿意跟她交往,所以她很孤獨。
交響感
果果買了兩只鸚鵡,一公一母,養在籠子里。
快滿12歲了,即將從兒童走向少年,有一次開家庭會,搞出版的我答應給她出版一本書,不過文字都需要她自己寫;搞藝術的媽媽答應給她辦一場畫展,不過作品都需要她自己畫。
兩個月后,有一天妻子突然很神秘地告訴我:你知道我們女兒最近在忙什么嗎?在和鸚鵡對話。
我才知道女兒每天侍弄小鳥之后,還會蹲在旁邊觀察半天,嘴里嘰里咕嚕地說些什么。然后,每天寫幾百字的《鸚鵡觀察記》,里面寫進了自己對鸚鵡家庭生活的理解,融入了自己在學校的感受、同學們的故事、自己的家庭故事甚至今天的天氣;同時兩周畫一張以鸚鵡為題材的水粉畫或者油畫。
得知我們發現了她的秘密,女兒很得意地提前端出她的整體構思:幾個月后出版書籍和舉辦畫展的活動可以合在一起,做成一次畫展、作品簽售會、同學聯誼會并在一起的生日派對。
養鳥、畫畫、寫作、生日……看似毫不相關的事情經她自己一整合,變成了一場內容充實而有意義的系列活動,如同將毫不相干的音符串成了一曲美麗的交響曲,女兒真了不起。
娛樂感
和女兒生日相隔三天的鄰居家女孩怡怡,是果果的鐵桿好友。放學后二人時常湊在一起做作業。面對五年級作業的“壓力山大”,怡怡的口頭禪是“悲摧”,果果的口頭禪是“喜劇”。
有一次我偷聽到她們的對話:“好喜劇哦,李老師今天又布置了作文,我又要寫書還要寫作文,只好把書上的情節抄一段在作文里。”
怡怡的“悲摧”在果果這里一經綜合,近來也有緩解之勢。她在自家的冰箱上貼了一句娛樂感很強的話:作業不可怕,只要想辦法,時間是海綿,擠擠就會來。
已經半成人心智的果果說:這首打油詩太喜劇了。滾在床上笑翻了天。
意義感
讀書會的時候,我們的章程規定,只要小朋友遲到一次,就罰捐書一本。幾個月下來,小朋友們捐的書近十本了,果果一本都沒有。
不久前,讀書會章程修訂,捐的書積累多了,就全部奉獻給鄉村學校。這一下果果著急了:遲到了居然等于做好事,自己是不是也應該遲到一兩次呢?
我笑而不語,等待她在面對復雜問題的煎熬中,自己新的覺醒。
(李斌 《新校長》主編、蒲公英教育智庫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