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面聆聽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認真學習思考感悟十九大精神,倍感振奮,備受鼓舞。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實現了一系列“不可能”“沒想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報告總結的十個方面的歷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歷史性變革是深層的、根本性的。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最關鍵、最重要的,就是我們黨有了習近平總書記這個核心,有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這是黨之幸、國之幸、民之幸、軍之幸。
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有幸經歷并親身參與了這個偉大時代的偉大實踐,親身感受到了這個時代的深刻變革。在這個過程中,經受了考驗和洗禮,鍛煉了意志和品質,更加振奮了精神,充滿了期待,更加堅定了毫不動搖跟黨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身的信心和決心。
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行著劃時代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新時代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指導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行動指南和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在這個科學思想指引下,我們黨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站在全局和歷史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判斷,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一系列重大思路和任務措施,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經過三十年的積累和近幾年轉型創新發展,魯信集團已經從“由小到大”步入到“做強做優”的階段,從“求生存、求發展”到實現“全面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的形勢對企業轉型創新發展的高度、廣度、力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發展目標從推動集團轉型創新發展,開始步入轉型創新發展邁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業務結構從相對單一的金融投資業務到多元化綜合金融服務和產融結合;發展布局從本土化到國際化;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體制機制改革從逐步探索到全面推進。整體上,魯信集團轉型創新發展已進入多維度全面提升的新階段。我們要把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過程,作為堅定信念、提振信心、指引發展的過程,作為創新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優化發展路徑的過程,努力推動集團轉型創新發展取得新突破,實現新跨越。
魯信集團將牢固樹立“黨領導一切”的思想,持續加強集團黨的建設。一是要明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機制,提高黨在企業發展中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二是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切實增強廣大黨員“四個意識”,提高政治站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定堅決、不折不扣貫徹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三是要更加注重紀律建設。層層落實管黨治黨的主體責任,強化監督執紀問責,持之以恒正風肅紀,把紀律規矩挺在前面。要堅定不移懲治腐敗,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作為國有金融企業,魯信集團始終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企業未來發展的基本遵循。一是積極響應國家和我省經濟、產業政策,充分發揮金融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等戰略實施過程,積極推動我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結構布局優化調整。二是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和優勢,找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切入點,著力推動機制、產品創新,不斷探索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模式,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三是加強各業務板塊協同力度,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實體經濟的業務鏈條,綜合各種優勢、利用多種資源打出“組合拳”,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和全省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魯信集團轉型創新發展邁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方向就是立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個基本點,緊緊圍繞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點發展領域,以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領域作為關注點,創新發展維度,積極培育新產業體系。如在養老產業領域,報告指出“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在環保產業領域,報告提出“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在文化產業領域,報告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等等。魯信集團各業務板塊將緊抓機遇,積極關注相關領域政策新變化和發展新動向,提前進行產業布局,投資發展一批潛力大、價值高、市場歡迎的精品項目,做出魯信集團的特色和品牌。
十九大報告對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等作出新的部署,國家將以更大力度推動國企國資改革。魯信集團改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以后,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健全,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各項改革工作有序推進。下一步,集團將著力在兩個方面實現突破:一是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抓緊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加大推進實施力度。對已經列入混改試點的企業要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探索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對新設立的公司、基金要全部實行混合所有制。二是加快推進三項制度改革。要進一步創新思路,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方案,讓員工在更加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場化管理和運行體系中進一步迸發激情、增強干勁,深度激發企業內部活力。
創新是持續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的重要法寶,企業的競爭力根本上取決于創新能力。一是要加強自身的創新體系建設,打造創新型企業。要把創新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圍繞模式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建立完善創新機制,不斷構建集團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二是要瞄準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緊跟世界科技前沿,密切關注行業創新發展的新動向,善于發現企業創新的新成果和價值,搶占先機,積極跟進,提前布局。加大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投入力度,創新多種途徑和方式,推進金融、資本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產業化、本土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貫徹新發展理念,打造新產業體系,最核心、最關鍵的就是人才,要全面實施人才強企戰略。一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結合集團發展戰略規劃,制定“聚才的良方”,出臺更加靈活的、市場化的薪酬政策,把集團真正需要的專業性、稀缺性、國際化人才引進來。二是要敢于選拔任用人才。不僅要有“識才的慧眼”,還要有“用才的膽識”,進一步加大年輕人才選拔力度,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干事創業。三是要完善容錯糾錯機制,鼓勵大膽探索。要有“容才的雅量”,寬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別是改革創新中的失誤,引導廣大干部員工打消顧慮、輕裝上陣,真正形成勇于創新、大膽改革的良好氛圍。
目前,魯信集團一些業務板塊在美國、歐洲、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布局,取得了一定進展。下一步,集團將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繼續擴大海外資產配置,挖掘優質海外項目。深度挖掘全球產業體系與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服務中國、鏈接全球,實現“走出去”與“引進來”有機結合。通過設立基金、項目投資、技術引進等多種方式整合境內外資源,打通國內外市場,實現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資源的雙向流動和嫁接,借助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模式快速培育我們的新產業、新動能。在此基礎上,借助自身實力和專業優勢,進一步創新思路,加大力度,將自身打造成為國際人才合作的橋梁、科技創新交匯的舞臺、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的紐帶。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風險意識、風險思維貫穿報告全篇。必須時刻關注風險、防范風險、處置好風險,全力做好風險防控工作。密切關注國家方針政策和行業環境趨勢的走向變化,加強與監管機構和相關部門的溝通對接,積極做好風險的預知預判和應對防范。完善風險防控制度,定期摸排企業自身的風險薄弱環節,主動防范企業經營風險、投資風險、資金風險、安全風險等各類風險,積極構筑穩健的風險對沖體系,有效應對潛在性、突發性風險,真正做到風險的可知可控、可量化、可解決。依托信息化平臺,切實落實風險防控的各項舉措,為集團轉型創新發展守住底線、保駕護航。
在今后工作中,魯信集團將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堅決貫徹落實好中央、山東省委省政府和省國資委各項決策部署,統籌推進集團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切實把學習過程中激發出來的信心和激情轉化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為推動我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布局優化調整貢獻魯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