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莉萍
云南特色小鎮發展與民族文化傳承互動關系研究
——基于麗江市民族文化特色小鎮發展的實證
付莉萍
民族文化是云南特色小鎮發展的資源基礎,特色小鎮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云南的特色小鎮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互動發展,拓展了特色小鎮的內涵和外延,拓寬了民族文化傳承的渠道和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優化兩者的互動關系,需要從加強兩個互動主體的發展,完善互動機制等方面去實踐。
特色小鎮;民族文化傳承;文旅融合;互動發展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層面上的一個行政層級,不是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鄉村,而是一個以某種新興產業或文化產業為基礎,具有某種要素集聚功能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實踐形式。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云南省結合自身特質,進行科學規劃,挖掘產業特色、民族文化底蘊和生態稟賦,全面打造了一批有明確產業定位、民族文化內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特色小鎮,力爭到2019年,全省建成20個左右全國一流的特色小鎮,建成80個左右全省一流的特色小鎮,全省25個世居少數民族各建成1個以上的特色小鎮。習總書記考察云南時強調,云南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寶,要積極支持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以打造特色小鎮為契機,加快“文化強省”的步伐,讓特色小鎮成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功能平臺和載體。這既是經濟新常態下云南省加快區域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邊疆民族地區城鎮化的有效路徑。麗江市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自然生態稟賦,本文以此為實證案例,對于研究特色小鎮與民族文化傳承的互動關系,以期保持少數民族文化的活態性,具有全面性和典型性意義。
云南省是少數民族文化大省,得天獨厚的25個少數民族的文化資源,既是享譽國內外的文化特色,也是打造民族特色小鎮的優勢,正是民族文化特色賦予了特色小鎮以豐富的內涵和吸引力。與小鎮的居住功能特色、生態景觀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相比,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是云南特色小鎮更基礎、更深厚、更歷久彌新的特色,而產業特色和產業選擇決定了特色小鎮的未來。可以說,少數民族文化是云南特色小鎮的靈魂,給人留下難以忘懷而心往之的文化印象,特色產業是云南特色小鎮的核心。近年來,旅游產業的收入占云南省地方財政收入比重的13.5%左右,嵌入旅游功能,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小鎮會更有生命力。
(一)民族特色小鎮,以民族文化為魂
特色小鎮的建設,是從浙江興起,得到中央的高度認可并進入國家層面推廣。作為“制造大省、市場大省、經濟大省”的浙江,特色小鎮的產業定位,“主要聚焦支撐浙江長遠發展的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等七大行業,以及茶葉、絲綢、黃酒、中藥、木雕、石刻、青瓷、寶劍等歷史經典產業”[1],發展成效顯著,以千年水鄉古鎮、塊狀經濟強鎮聞名,有很多經驗值得學習借鑒。基于云南省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的特殊省情,云南的特色小鎮的產業定位主要以旅游休閑、文化創意為重點產業,突出民族文化的特色,以各少數民族文化為內核。
1.特色小鎮民族旅游產品的開發實際上是對少數民族獨特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文化旅游原動力說認為,“旅游行為之所以發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旅游者居住地所擁有的文化和目的地的文化之間存在差異,這種差異,誘發旅游者對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的需求。”[2]在生活方式日益趨同的現代化社會里,正如人們需要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的體驗,也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推崇,尤其文化差異越大,潛在的需求就越強。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機統一的整體,反映在民族特有的的語言、服飾、飲食、信仰、節慶等方面。云南省地處邊疆,25個少數民族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結構,其中有15個世居云南的少數民族,16個跨境而居的少數民族或族群,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資源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如果這些資源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和保護,就能成為特色小鎮持續創造經濟價值的文化生產力。
2.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是特色小鎮建設的一個方面
自1986年麗江古城被批準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后,對麗江的古城的保護逐步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通過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嚴格的市場化運作,使得麗江大研古城成為了中國民族文化旅游的名片。除此外,云南省民族歷史文化古鎮還有大理古城、騰沖和順古城和官渡古鎮等,這些特色古城鎮的建設和發展都各具特色,更多都是依托蘊含在其中的民族歷史文化,源于對古鎮開發的借鑒,云南不少地方依托自身的文化歷史優勢,正在復原或者翻新當地遺留的歷史古城,借助古鎮文化,推動旅游小鎮的發展,劍川古城的復原就是一個很貼切的成功案例。言而總之,民族歷史文化特色小鎮的打造勢必要重視民族歷史文化的原生性、可感觀性和完整性。
(二)特色小鎮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特色小鎮的發展,提升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品味
云南省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不僅豐富而且獨特,要將文化旅游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就需要全面提升文化旅游資源的層次。第一,整合并分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確立不同的特色小鎮發展主題,設計文化旅游項目,豐富小鎮的文化內容。第二,將少數民族文化內容融入到小鎮的旅游產業中,將民族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與特色小鎮的建設融合在一起,使其相輔相成。第三,完善小鎮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特色小鎮建設集生產、生活和生態為一體,是破解城鎮化過程中城鄉二元結構的有效抓手,小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保持小鎮經濟的發展,形成促進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就要轉變政府的職能,加強制度文化的建設和良好文化生態的建構,從制度創新來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整合和重塑,以微觀政策設計來支撐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繁衍。比如,摩梭文化旅游小鎮經濟的發展,反過來促使政府不斷健全并落實文化資源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摩梭文化保護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綜上,特色小鎮發展的過程,也是發掘民族文化底蘊、特色民族文化符號化,建設文化景觀、營造文化傳承氛圍的過程。
2.特色小鎮的發展,讓少數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第一,“麗江模式”對特色小鎮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的啟示。《麗江歡迎你》以“和諧麗江、文化麗江、自然麗江、活力麗江”為主題,在素有“世界十字路口”的紐約時報廣場亮相,展現麗江自然風光、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情,讓世人領略麗江的獨特魅力。第二,推進民族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和脫貧。特色小鎮是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符合城鎮化的規律。以各項扶貧政策和社會資本扶持力推精準扶貧戰略實施為契機,在城市和鄉村,尤其是不適宜人居住的區域之間,易地搬遷,整體規劃,打造特色小鎮,既有利于脫貧工作的推進,推進新型社區的發展,又有利于各少數民族自身的現代化。來自不同地方的旅游者對當地民族文化的尊重、認同,喚起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和自信,從而實現民族文化的自覺傳承和發展。比如,亞洲第一個彩色村莊、第一個愛情為主題的麗江九色玫瑰小鎮。它由金沙江流域的村民遷移過來,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由九個民族聚居形成的村落。在麗江市移民局的扶持下,開發旅游并引導小鎮的村民種植玫瑰經濟作物,現在小鎮的九個民族經濟收入都非常可觀。特色小鎮的建設遵循“五個發展”理念,在傳統的外觀中,享受現代化的生活,符合少數民族現代化的生產生活追求,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民族文化的活性有重要的作用。
在闡述特色小鎮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關系過程中,頻繁地提及到麗江的民族特色小鎮,筆者將在介紹“麗江模式”的基礎上,分析特色小鎮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麗江特色小鎮發展的現狀
從文獻、政策層面梳理和現實發展狀況調研,麗江市已審查通過了古城區大研旅游型特色小鎮、束河旅游型特色小鎮、七河空港基地,玉龍縣的拉市特色小鎮、石鼓特色小鎮,永勝縣三川特色小鎮,華坪縣的興泉特色小鎮,寧蒗縣的永寧特色小鎮、紅橋特色小鎮等9個特色小鎮的規劃(2012-2030年)。以民族文化為特色的小鎮主要有歷史文化遺存保護提升型的麗江古城區大研鎮、麗江束河古鎮,開發建設型的金茂麗江民族文化傳承特色小鎮、民族藝術情調九色玫瑰小鎮、寧蒗縣永寧鄉摩梭文化特色小鎮等。“麗江模式”以保護好民族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性和延續性,以民族文化的原始性(東巴文化)、獨特性(小涼山彝族文化)、神秘性(母系文化),極大地滿足了旅游者求異的心理需求,極大地促進了旅游產業的發展。麗江發展特色小鎮有其獨特的發展優勢:
1.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
麗江地處滇西北“楚雄—大理—香格里拉”旅游線上,旅游資源豐富且集中,旅游產業發展相對于云南其他地方更成熟,依托旅游發展創造了較好的市場效率和打造特色小鎮的市場需求。按照省政府剛發布的《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政府鼓勵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提升改造,鼓勵結合本地實際積極培育發展,將民族特色打造成為特色小鎮的亮麗名片,創建采取“資源申報、寬進嚴定、動態管理、驗收命名”的方式。未來兩年,由發改委每年從省重點項目資金基金中籌集不低于300億作為資本金專項支持特色小鎮建設,實現資本金全覆蓋,并向貧困地區、世居少數民族地區和投資規模大的特色小鎮傾斜。
2.民族文化軟實力
麗江的民族文化融合了周邊的藏、白族、彝族、普米和摩梭的多元文化而形成,用自己特有的保守但是又不排外的民族特性來吸收周邊文化,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慶、玉龍雪山上的凄美殉情文化、“走婚”文化和小涼山的彝文化,《映象麗江》《麗江千古情》《麗水金沙》等文化作品使麗江的民族文化享譽國內外。
3.民族文化旅游的帶動
麗江的旅游發展從1996開始大發展,經過了二十多年經驗和資本的積累,已經打造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和品牌管理體系,無論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設計開發,還是品牌的營銷,麗江都相對成熟。麗江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無不體現在聽覺(民族主題音樂)、視覺(標識、紀念品)、心理感知(民俗節慶)和綜合感知(特色飲食、民居)等要素方面,通過傳播,以品牌體驗影響現有的旅游者,以品牌的聯想影響潛在旅游者,夯實旅游者對麗江品牌的認同。旅游帶動形成的市場規模,為麗江特色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費需求。需求促進生產,民族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麗江,發展民族文化特色小鎮就是順勢而為,不斷升級、壯大旅游品牌實力,實現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特色小鎮發展與民族文化傳承互動的現實困境
民族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特色小鎮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但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特色小鎮發展與民族文化傳承的互動面臨很多現實的困境。第一,“政績小鎮”涌現。政府政策鼓勵特色小鎮建設的進程中,一些地方在政績觀的作祟下,盲目跟風,將特色小鎮工程視為“任務工程”來完成,缺少周密科學的規劃。還有規劃跟著換屆走,為了短期的利益,放棄長期規劃,以達到任期內迅速提高GDP的效果,特色小鎮淪為“形象工程”。第二,重形輕魂,特色不足。各地的特色小鎮如雨后春筍迅速發展,為急于求成,沒有認真挖掘本地區的真正特色和發展優勢,陷入了特色小鎮“無特色”的尷尬境地。還有部分地區的特色小鎮的定位,缺乏主導產業,導致發展后勁不強,產業融合發展能力差。第三,特色小鎮的現代文明擠占民族文化的活動空間。特色旅游小鎮的發展,現代化的文化和跟隨旅游而來的消極文化現象不斷涌入和沖擊著本地的少數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群眾的價值觀。現代文明的影響下,民族文化的現代化不可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旅游經濟發展的刺激下,當地民族的思想觀念開始發展變化,更看中經濟利益和個人得失,經濟行為反作用于文化選擇,不良的價值觀在擠占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生存空間。上文中提到的,游客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尊重,促進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覺,反之亦然。近年來,媒體頻頻爆出各種游客曲解民族文化、挑釁民族宗教信仰的事件,嚴重損害了特色小鎮的民族文化生態。此外,還有特色旅游小鎮發展的各利益相關者利益分配不均,存在社會矛盾沖突的隱患。
在民族特色小鎮開發過程中,民族文化資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活態化,有利于增強特色小鎮的民族特色和小鎮產業發展的后勁。筆者結合“麗江模式”的實證和現實困境的分析,從系統論的角度,探究特色小鎮發展與民族文化傳承互動系統關系中的至關重要的要素,從而提出優化的方法和路徑。
(一)強化互動的主體
上文中關于特色小鎮發展和文化傳承互動關系的闡述,可以看出,二者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優化二者的互動關系,勢必要強化特色小鎮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傳承。
1.政府引導下,企業作為主體對特色小鎮進行市場化運作
特色小鎮發展,是省委省政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引領民族地區人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大決策。從編制規劃、投資建設到運營管理,堅持《意見》中的“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群眾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通過政企合作的模式,轉變政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改變“先拿牌子、政府投資、招商引資”[1]的傳統做法,強化政府在基礎設施配套、提供公共服務、民族文化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有效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和市場化運營模式,推動小鎮的可持續發展和高效運營。特色小鎮,兼具產業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區功能。此外,特色在規劃之初,就必須確定主導產業,產業特色是重中之重,要緊扣區域特色產業優勢,避免“千鎮一面”,即便是主攻同一產業,也要細分市場,差異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旅游產業素有“無煙工業”的美稱,但是旅游產業的發展也最容易受市場左右,其長期可持續性的表現并不明顯,依賴于地區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利用。因此,云南的特色小鎮,除了產業定位準確,還要注意其他功能的疊加。
2.創新性開展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一直以來,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學者專家,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和實踐,探尋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現象,民風民俗,對少數民族文化追本溯源,考量民族文化的現代化變遷,向政府建言獻策,呼吁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政府也在不斷地出臺各類保護制度和發展民族文化的相關政策,政府和學者的付出對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影響深遠。當然,民族文化傳承的真正主體是該文化的民族本身和本民族群眾。群眾對文化的傳承來源于文化自覺,文化的自覺來源于對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肯定、對優勢的確認,對文化生命力的堅信。旅游產業帶給旅游地最大的負面影響就是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逐漸被大量異質文化“涵化”,甚至滅絕,導致民族的新生代,越來越淡化對民族的認知和認同,更有甚者,對本民族文化感到自卑。舉個例子,由于“名人”效應和地方旅游的誤導性宣傳,使摩梭文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一定程度上淪為了外界獵奇的對象。從宏觀層面重新樹立民族群眾的文化自尊,從微觀層面加強以培育文化自信為導向的文化認知教育,民族群眾的文化自覺,才能真正持續地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
實證研究發現,特色小鎮中民族文化的傳承,有魄力的領導至關重要。負責創建特色小鎮的領導必須對區域內的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有駕輕就熟的資本運作能力,能得心應手地運營推廣特色小鎮的品牌,同時,還能接地氣,尊重鄉村的文化傳統,與原住民共同發展進步,還有足夠的手段和魄力打破落后的規則和既得利益團體,鎮民共同參與,共建共享。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民族文化的傳承要發揮民族文化協會、民族學者、研究組織等智囊的作用,發動當地民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多元化的社會主體和社會力量參與到特色小鎮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民族文化的繁榮和民族群眾的廣泛參與勢必推動民族特色小鎮的發展。
(二)不斷完善和創新互動的機制
1.以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作為發展民族文化特色小鎮的前提
特色小鎮不僅是個經濟代名詞,還是個文化代名詞。發展特色小鎮,要加強小鎮的整體規劃布局,加大歷史遺跡遺存的保護力度,保持景觀文化和環境的原味。《意見》中強調,運用地方傳統建筑元素,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凸顯文化特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傳“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束河民居建筑群的開發現狀就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典范。“培育”小鎮重于“打造”小鎮。“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云南的民族文化特色小鎮,都是經由民族發展的歷史形成的。作為地方政府就是順勢而為,尊重規律,尊重民族的歷史文化,用心整理文化,提煉出“特色”,并將“特色”加以挖掘、開發、傳承,培育出有品質、可持續的民族文化特色小鎮。
2.以發展區域特色文化產業作為促進特色小鎮發展和文化傳承互動關系的載體
被譽為本世紀“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文化產業,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特色文化產業是指“依托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3]云南是一個邊疆多民族文化省份,有眾多特色的文化產品,尤其是云南的民族、民俗風情。2016年的文化產業博覽會以“文化創造財富·創意提升價值”為主題,展現了云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成績。“近年來,云南省文化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并連續10年以年均增長20%的速度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云南省繼煙草、生物、水電、礦產和旅游之后的又一大新興產業。”[4]云南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位于全國前列,按照“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云南省力爭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從以上的數據不難看出,云南省發展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可以有力地促進特色小鎮的發展和區域民族文化的傳承。
獨特的民族文化成就特色小鎮的獨特魅力和吸引力,特色小鎮的發展又承載了民族文化傳承的現實性。特色小鎮的發展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互動關系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和創新。在當下的云南,特色小鎮的旅游經濟,勢必為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新活力,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提供動力和營造好的文化環境。
[1]李強.特色小鎮是浙江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J].今日浙江(高層聲音),2015年第24期
[2]文紅、劉芳.從“麗江模式”看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J].懷化學院學報,2006年第10期
[3]文化部和財政部.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的指導意見[OB].2014-08
[4]云南:力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OB].新華網云南頻道,2016-08
[責任編輯:曾雪玫]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of Developing Yunnan Characteristic Town with Inheriting National Culture
FU Lip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resource ba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characteristic town, and the latter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ethnic culture. Through the fus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small characteristic town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th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xp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 widening the channel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ethnic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space. To optimize their interaction, we need to improv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characteristic town;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cultural fusio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G127
A
1674-8824(2017)04-0049-06
付莉萍,中共云南省委黨校校刊部。(云南昆明,郵編:6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