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宇
立足廣西,握手東盟
——關于廣西電視臺外宣類紀錄片的淺思
□蘇宇
在習近平總書記倡議沿線各國和各地區共建“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廣西作為面向東盟的門戶與橋頭堡,區位優勢越發突出。廣西電視臺在紀錄片制作領域一直有著良好的口碑,近年來,配合國家外交政策,也制作了一系列涉及“廣西與東盟”內容的紀錄片,以“親誠惠容”為傳播核心,很好地向海內外觀眾展示了多元文化里的風土人情以及“和為貴,情長久”的雙邊傳統關系。
紀錄片;對外宣傳;“一帶一路”
紀錄片因為題材多元、容量大,被形象地描述為“一個什么都能裝的筐”,但是具體操作起來,它也必須遵循行業規律和創作原則。其中,外宣類紀錄片是紀錄片里要求相對嚴格的一個門類。作為服務國家外交戰略的一個手段,紀錄片所承載的是國家榮譽,承擔著展示國家形象、闡述國家外交戰略和政策的責任。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如火如荼推進施行的大背景下,廣西電視臺外宣類紀錄片的制作響應時代號召,摸索出了一條既能完成國家傳播任務,又將廣西特色發揚光大的道路。
在“一帶一路”大框架里,廣西的定位是“門戶”,這為紀錄片的制作定了基調。這一定位精準描述了廣西對接東盟的地緣優勢和歷史淵源,也飽含了國家對廣西的期待。這也給廣西電視臺的外宣紀錄片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將廣西特色與國家戰略相融合,以紀錄片形式呈獻給觀眾?與新聞報道相比,外宣類紀錄片在強調真實性與堅持宣傳國家各項外交政策的基礎上,還需要故事性與情感的自然融合,達到藝術性和觀看性的雙贏。作為中國唯一一個陸海都與東盟國家交界的省份,千百年來,廣西與東盟國家的溝通交流絡繹不絕,從廣西走向東盟以及由東盟經廣西進入中國的人物和事件也史不絕書。“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從民間到官方,從個人到集體,多領域內的過去與現在,總有好故事發生或正在發生。在其中形成積淀下來的情感,更值得挖掘關注。而“一帶一路”戰略的推行,更是將這種既有的友好往來推向了新高潮,中國一直主張的“親誠惠容”、與周邊鄰居保持傳統友誼等外交政策,與紀錄片對情感表達的需求完全貼合。把握“一帶一路”的契機,緊扣時代脈搏,制作相關的外宣紀錄片既向外界展現了廣西與東盟合作共贏的成果與風采,又達到了服務國家外交大局的目的,更留下寶貴的影像資料。
自2014年起,廣西電視臺陸續制作了《尋夢中國·我在廣西》、《尋夢中國·中越友誼家庭紀事》、《光陰的故事》(老撾篇)、《海上新絲路·東盟萬里行》(總篇)、《海上新絲路·東盟萬里行》(體育篇)、《海上新絲路·東盟萬里行》(教育篇)、《海上新絲路》等系列外宣類紀錄片。這些紀錄片都是緊密貼合“一帶一路”主旨,圍繞“廣西與東盟”這一主題進行拍攝制作的。
筆者作為編導,參與了其中的大部分項目。經過幾年的摸索與鍛煉,筆者認為外宣類紀錄片與其他紀錄片相比,在操作流程上有其特殊性。外宣類紀錄片從選題立意開始,就有了明確的中心思想。在保證堅持外交大政方針的基礎上,選擇什么樣的切入點拍好故事,是非常考驗團隊水平的。首先,從策劃拍攝方案入手,需要確定一個“主旨”。以《海上新絲路·東盟萬里行》系列為例。這個系列從2014年至2016年,制作了3季,每季一個主題。2014年,“一帶一路”概念提出不久,團隊即決定制作11集系列紀錄片,以“總集+東盟十國每國各一集”的形式,力求全方位展現廣西與東盟各國在經貿、農業、科教文衛、大型基建等領域的交流合作。2015年則配合“中國外派體育教練援外”這一主題,制作了《海上新絲路·東盟萬里行》(體育篇),梳理了廣西體育走東盟的成果。2016年是“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年”,《海上新絲路·東盟萬里行》(教育篇)則成為當年廣西電視臺外宣類紀錄片的焦點之一。
在前期搜集拍攝信息的階段,團隊成員按照國別各自進行相關調研,并帶著問題多次拜訪有關專家、政府機構、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業機構以獲取最權威最詳細的一手資料。經過多次選題討論,去蕪存菁,在對海量信息進行初步揀選的基礎上,編導們往上報送的文案以“編導——制片人——總策劃”的形式進行逐級精煉,最后提煉出風格統一的拍攝臺本。事實證明,這樣的工作鏈條為往后的寫稿、拍攝、編輯以及成片夯筑了扎實基礎,既保證了全系列風格的統一又保留了各集的特色。國外拍攝有許多在國內無法預料的困難和意外,攝制團隊離開了祖國這一根據地,沒有了大后方可依托,拍攝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所以出發前的籌劃準備必須細致嚴謹。外宣類紀錄片的前期案頭工作做得越充分,就能為后面減少越多不必要的錯誤。其中,一個好故事的成型,需要人物的引導,而人物采訪則是引導情感流露的常規方式。前期策劃臺本里,對于采訪的話題設置基調,團隊一向堅持“軟硬適中”:各國官員政要的采訪,做好“必答題”之外,要根據實情引導他們表達對廣西以及中國的個人感情;而對普通人物的采訪,應注重他們身處涉及雙邊交往的行業領域里的積極感受。根據完善周密的策劃臺本,團隊可以預見所需配備的拍攝器材和人員。
前期策劃為攝制團隊繪制了框架指明了行動方向,而細節的實現與完善則需要奔赴一線的團隊成員通力合作,高效配合。其中,翻譯水準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拍攝的效率與質量。盡管東盟國家的英語使用率不低,但并沒達到廣泛普及的程度,大部分的拍攝仍需要一名擅長當地語言和中文的翻譯作為溝通橋梁。比如某次在泰國拍攝,當地一些官員并不很理解“一帶一路”的精神,為了達到拍攝要求,翻譯就必須對這些名詞概念進行清晰無誤的解釋。而拍攝普通人物故事時,語言交流的重要性更為明顯。好的翻譯不但能活躍氣氛,減少鏡頭帶來的陌生感和距離感,甚至還能促成拍攝對象與攝制組成為好朋友,這非常有利于后續拍攝的順利進行。同時,翻譯也必須領會攝制組的要求,事無巨細都要逐一落實,不能出現偏差。通常情況下,由于時間緊內容多,一天內頻繁轉場是常態,這就需要攝制組與翻譯無縫對接,否則很容易出現設備架起來后拍攝對象完全沒準備的窘況。在老撾拍攝《光陰的故事》時,翻譯與老撾高層官員溝通順暢,最后的采訪效果非常好。老撾官員們面對鏡頭,發自內心地祝愿老中友誼萬古長青,個人也對中國滿懷感情。
為了追求最佳拍攝效果,編導與攝像要調度現場,根據光線和人物等的位置選擇拍攝角度,必要時還要隨機應變。比如拍攝《尋夢中國·中越友誼家庭紀事》時,河內正逢雨季,原本女主人公計劃與丈夫邊逛街邊探討孩子的就學問題,因雨勢滂沱只能改為夫妻倆搭乘出租車回娘家,而關于孩子的對話就在車上展開。同樣是行進的鏡頭,本來場景寬闊的大街改在了局促的車廂內,雨聲在外,人聲在內,相對密閉的環境里,夫妻倆關于孩子前途的談話嚴肅又不乏溫馨,符合“家庭”的拍攝主旨。
從策劃、拍攝、編輯、后期包裝到最終成片,紀錄片生產的主要環節都經過嚴格把關。所有參與團隊都有一個共識:不把壓力和短板留給下一個環節,而是盡量把自己所負責的部分做到最好。如此環環相扣,才有可能在后期制作階段“錦上添花”,保證達到播出效果。
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磨合與探索,廣西電視臺的外宣類紀錄片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光陰的故事》(老撾篇)先后登陸中國中央電視臺的一套、四套和九套以及老撾國家電視臺的一套和三套,還有廣西電視臺衛星頻道、國際頻道,引發了中老兩國觀眾的強烈反響。包括人民網在內的中國多家主流媒體為此撰文點贊,有關學者也表示廣西電視臺以紀錄片形式講述中老兩國傳統友誼,宣傳“一帶一路”正能量,是新時期助力兩國關系繼續升華的傳媒推手。
更令人振奮的是,老撾國家主席本揚于2016年訪華期間,將該紀錄片的光碟作為國禮贈送給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由此可見,一部好的外宣類紀錄片對于國家親和往來具有非凡的意義。而《尋夢中國·中越友誼家庭紀事》7集紀錄片已于2017年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訪華期間,在越南國家電視臺一套播出。這一系列呈現了“中越跨國婚姻各自的小幸福”,在越南觀眾中引發了不小的轟動。泰國國家電視臺、柬埔寨國家電視臺以及東盟其他國家的主流電視機構都分別播出了《海上新絲路·東盟萬里行》系列,讓當地觀眾對廣西以及中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擴大了國際傳播的影響。可以說,“立足廣西,握手東盟”,堅持做好外宣類紀錄片,這份初心,已初見回報;在現有基礎上,繼往開來,依舊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