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軍
廣播新聞節目的影響力在于民生化
□陳漢軍
在激烈的傳媒市場競爭中,廣播新聞節目要獲得應有的收聽率和理想的收聽份額,就應該在貼近性上尋求新的突破口。當前是要通過加大民生新聞報道力度這個有效途徑,來爭取聽眾的更高接受度。本文認為,作為城市廣播媒體,要不斷提升新聞節目的影響力,就必須使報道題材、節目內容、傳播形態日漸民生化。
廣播媒體;新聞節目;民生化;探索思考
城市臺的廣播新聞要辦出與眾不同的特色,就應該在明確節目定位的同時,以差異化的手段來尋求發展空間。在當前傳播格局和受眾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的現實環境下,廣播媒體的聽眾對信息的主動選擇余地越來越大。如何增強廣播新聞節目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筆者認為,關鍵是記者編輯必須把握好題材選擇的民本意識、內容取舍的平民視角、播報形態的民眾取向。一句話,就是廣播新聞節目的影響力在于民生化。
民生新聞節目最早見之于電視媒體,以江蘇臺的《南京零距離》開播為主要標志。十多年來,由于民生新聞的影響力和受眾接受度日益提高,廣播和紙媒等也群起而效仿。就廣播媒體而言,做好民生新聞報道,能進一步貼近聽眾,增強廣播在傳媒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當前,首先是要在題材選擇時強化民本意識,更多地表示對普通人的人文關懷。“人文關懷具體而言就是節目運作的各個環節體現對人性、人權的尊重,體現出一種平等的精神,一種人類共有的同情心,包括對弱勢群體的關懷。”①
記者去選擇報道題材具有民本意識,能使廣播新聞節目更加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民生新聞作為受眾喜愛的新聞種類,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成為宣傳黨和政府主張、反映群眾呼聲的有效載體。民生新聞報道的對象既可以是人民群眾關注的信息,也可以是反映普通百姓身邊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和人。只要與民生有關,涉及到人們的切身利益,貼近現實生活,報道出去后就會有影響力和收聽率。
反映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民本意識,實際上就是受眾本位意識。“‘受眾本位’指的是信息接受者處于新聞傳播的主導地位。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以及如何報道,要以受眾喜歡不喜歡、滿意不滿意為重要標準。”②強調民生新聞報道題材選擇的受眾本位意識,并不是一天到晚報道婆婆媽媽的市井小事,而是要重點以關注民眾生存狀況為主,以服務民眾為根本宗旨,通過報道為老百姓解決種種現實問題。
城市廣播電臺所涉及的報道題材大多來自本地,與聽眾有很強的地域與心理接近性,如果用民本意識去反映,則吸引力和影響會更強。佛山電臺三水分臺有檔廣播新聞節目《暢所欲言》,2016年播出的全是老百姓日常生產生活遇到問題的處理與解決情況。如在年底的幾期節目中,反映有位姓黃的三水區白坭鎮西岸村村民,承包了大片魚塘后,每遇下大雨,附近都會有水浸現象,導致魚塘經濟損失非常嚴重。對此,記者不但采訪了黃先生,并把情況反饋給白坭鎮政府,隨后再把鎮政府有關負責人的回復在節目中播出。同時還把白坭鎮水利部門計劃投入資金擴建西岸排澇大站,富景居委會西岸規劃建設兩個竇閘,以有效解決水浸問題、提高白坭排澇防澇能力的信息及時告訴給聽眾。在另一檔廣播新聞節目《對話民生》中,佛山電臺三水分臺的記者編輯最近針對市民重點關注的飲用水安全、入戶手續辦理、南山鎮內公交線路設置、食店油煙、噪音擾民、鎮內幼兒園漲價等問題,作了跟進報道,并把有關部門的處理結果詳細向聽眾朋友作出回復報道。對這兩檔以民生問題為報道對象的廣播新聞節目,當地聽眾都反映很好。
民生新聞報道,體現出的是傳統主流媒體民本意識的全新傳播理念,更多反映出的是記者選擇報道題材時以民為本的價值取向。而這種價值取向,在整個報道過程中必須是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化的。要在海量信息和眾多線索中篩選出具有新聞價值的民生新聞報道題材,廣播記者就必須要有強烈的民本意識。厘清哪些是老百姓關心的,哪些是群眾最需要了解的,并在最快的時間內選準題材進行報道。要使廣播新聞節目民生化,記者在選擇報道題材時還必須貼近現實生活,反映社會熱點,涉及百姓關注的熱門話題,把聽眾最需要了解的信息點及時傳播出去。通過對大民生內容的關注力度,不斷提升民生新聞的傳播價值,堅決避免報道題材的淺表化。
廣播記者要以平民視角對報道內容進行取舍,平時就應該多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尋找、發現、挖掘鮮活的報道材料,為聽眾朋友講述真實生動的故事。“從傳播理念來看,與社會新聞相比,民生新聞更強調了人文關懷和平民視角,新聞的選擇是從人出發而非從事或從物出發,體現在它的民生的視野、民生的態度、民生的情懷。”③對一些地方黨委和政府部門出臺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與就業、醫療、住房、教育、交通、養老等方面有關的大民生內容,記者更需要從平民視角去取舍并做好報道,以滿足廣大聽眾的民生信息需求。在佛山電臺三水分臺的各檔新聞節目中,目前民生新聞占報道總量很重要的份量了。
其實,與群眾衣食住行有關的新聞都可以算作民生新聞,在一些領導活動和重大會議中,記者也應該努力去挖掘與民生有關的內容。民生新聞報道的內容是豐富的、對象是廣泛的、層次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國家方針政策中與百姓關聯度高的大事,也可以是人民群眾需要了解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當前要避免的是內容的低俗化和庸俗化,只要具有新聞價值和正確的導向,廣播新聞節目都可以進行報道,只是要采用平民視角。“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形象的代言人,采用平視視角、平民方式來傳達‘民生內容’,可以實現其告知、引導功能;采用平視視角、平民方式報道政務信息,也可以使枯燥、乏味的一些新聞,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④如佛山電臺三水分臺的民生新聞節目《暢所欲言》和《對話民生》,報道時均以平民視角,并與政府部門所要推進的工作相結合,體現出的是一種由下而上的記者觀察與報道模式。運作多年來,在聽眾朋友里反映非常好,因為節目中的所有報道都具有一種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可聽性與感染力都很強。
“平民視角是指報道透過百姓個人視野來看待社會生活的變化,由此出發報道與百姓息息相關的事件,幫百姓解決切實的問題,同時也擔負著解釋新聞事件的責任。民生新聞就是典型的站在平民視角,為民講話的新聞報道類型。”⑤在內容取舍上采用平民視角,就是要增強廣播民生新聞的實用性和服務性,拓展廣播民生新聞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信息容量,培育更多品牌欄目,以滿足民眾日益變化的信息需求。即使是在一些廣播時政新聞報道中,記者也要以平民視角去盡力捕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揭示它們和民生有關聯的方方面面,努力把一些政治性和政策性內容報道成與老百姓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新聞。像佛山電臺三水分臺最近在幾起水費漲價、停車收費定價、物業收費標準、平價超市定價等問題的報道中,就以當地消費者的視角切入,對收費與調價的合理性進行了分析與透視,報道播出后使有關部門和廣大聽眾都比較滿意。
為了擴大廣播民生新聞內容的報道范圍,傳統廣播媒體還應該努力培養一支“手機記者”隊伍。現在智能手機已經普及,手機中的錄音功能為人們采制錄音報道帶來了諸多方便。廣播媒體要充分利用遍及社會各個部門、各個單位的這些“手機記者”,由他們提供更多生動鮮活的、更接地氣的民生新聞報道。
有人認為,民生新聞從根本上體現了敘事觀念的全新轉變,即人性化與人本特質。具體表現在敘事方式的親民化、敘事聚焦的多元化和敘事角度的具體化。⑥廣播記者在報道民生新聞時,播報形態也要具有民眾取向,以滿足民眾的需求,不能用居高臨下的敘事形態。同時還要有很強的聽眾觀念,多傾聽老百姓的呼聲,多反映群眾的心聲,努力做好人民群眾的代言人。報道時不妨從老百姓熟知的具體事例入手,由小到大、由點到面地反映大民生,以此說明黨委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必要性。
廣播新聞節目的傳播載體是聲音,播報形態符合民眾的價值取向與收聽需求,就會有影響力。因此,要突出新聞事件的故事性,在文本結構中講究情節的刻畫和細節的展示,并且還要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語言來敘述。只有用百姓話來說百姓事,老百姓才會樂意收聽你的節目。“廣播新聞通常比報紙新聞更為粗放,這主要不是為了節約字數,而是為了便于聽眾‘聽’和‘記’。在廣播新聞中,某些詳細的過程,某些詳細的經驗,某些詳細的數字,某些詳盡的分析和論證等,都可以比報紙簡略一些。”⑦實際上,廣播民生新聞的播報形態要越活越好,記者要多采用現場錄音報道的形式,讓民生新聞雖然不能見其人但能聞其聲。無論是主持人播報還是記者現場敘述,口氣都必須平和、自然、親切,力求通過老百姓的語言來講述老百姓的故事。在佛山電臺三水分臺的《暢所欲言》和《對話民生》兩檔廣播新聞節目中,凡是聽眾朋友求助類的民生新聞,每條報道播出后都會有反饋。這些反饋報道,均采用錄音報道方式,讓聽眾通過現場的實況音響和當事人的現場回答,了解事件的處理經過。
廣播民生新聞的播報形態應該與其他類別的的新聞有所不同,重在說而不是播。一是語言要力求口語化和自然化,聽起來舒服悅耳、親切自然;二是要講求語言表達技巧,讓聽眾成為傳播的中心;三是形式要根據廣播新聞類型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四是要更加注重聽眾的心理需求。⑧傳統廣播新聞的傳播是線性的,稍縱即逝、過時不候。要留住聽眾,報道就應該音響化,通過大量現場主持、現場采訪、現場描述、現場解說、現場環境聲的運用,來增強廣播新聞報道的可聽性。廣播只有聲音沒有圖像,這就更需要廣播記者在報道民生新聞時能重點突出事件的情節,通過大量周圍環境、人物動作、現場情況變化的細節描寫和豐富的音響來展示報道的魅力。與靜態的文字和圖片相比,聲音更能傳達思想情感,更能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更能引發受眾的共鳴。
廣播媒體具有時效性強、信息量大、伴隨收聽、傳播范圍廣、聽眾不受文化水平取制等眾多優勢。為了提高新聞節目的聽眾接受度,廣播媒體必須努力打造幾檔有影響力的民生新聞品牌欄目。同時還要吸引聽眾廣泛參與節目,通過熱線電話、手機短信、微博和微信等,增強節目的互動性,并以此為途徑,把話語權交給普通百姓。新聞節目的民生化,既是“內容為王”在廣播媒體中的具體體現,又是當今廣播新聞節目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需要。說到底,廣播新聞的民生化實際上就是“以民為本、反映民情、傳達民意”理念在采編實踐中的具體化。
注釋:
①邢雪.地方臺民生新聞欄目應處理好的幾個矛盾[J].新聞窗,2011(4).
②楊秀國,張筱筠.新聞報道親和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③鐘敏霞.民生新聞中農民話語權的缺失及媒體的社會責任[J].韶關學院學報,2012(3).
④楊秀國,張筱筠.新聞報道親和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⑤代陽,周遠.民生新聞的創新表達——以楚天金報“社區對話”為例[J].新聞前哨,2012(1).
⑥薛國林,牟曉偉.民生新聞的敘事觀念[J].新聞與寫作,2006(1).
⑦徐國源.當代新聞采訪寫作[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6.
⑧李紫娟.“說新聞”:如何展現廣播魅力[J].青年記者,2007(16).
(作者單位:佛山人民廣播電臺三水分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