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漢
電影《末路狂花》中的暴力內容分析
□烏日漢
本文試圖通過對電影《末路狂花》中暴力場景刻畫、暴力性質及其表現手法等進行考察,以內容分析方法解讀暴力視覺符號對電影中女性主義主題的表現力及其在電影敘事中的具體作用。
女性主義;暴力;槍殺;《末路狂花》
《末路狂花》(ThelmaandLouise)在1991年5月24日上映于美國,是由金像獎提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公路題材電影。電影上映之后,美國女權主義者們紛紛發言,稱它是第一部講述女性真理的電影。而紐約日報電影評論員John Leo評論道,這部電影是對男性的侮辱,并且指責電影通過制造暴力橋段而為酒駕、搶劫以及槍殺進行了正名。
電影講述的是兩位密友——塞爾瑪和路易斯的故事。路易斯是一位餐館服務員,有一個整日無所事事的樂手男友;塞爾瑪是一位家庭婦女,在每日生活中唯唯諾諾臣服于丈夫。在塞爾瑪的勸說下,二人組織了一個遠離現實生活、遠離責任、遠離丈夫和家庭的周末短途旅行。途中在一家熱鬧非凡的小酒館里,成熟老練的路易斯顯得不易親近,但是剛剛“逃出藩籬”的塞爾瑪透露出的單純給了心懷叵測的哈倫可乘之機。有過相似經歷的路易斯為了保護好友在慌亂與憤怒之中開槍打死了哈倫。這一鏡頭成為電影中兩位女主角命運的分水嶺,并從此踏上逃亡之路。
選擇該片進行內容分析,是因為雷德利·斯科特具有獨特的女性主義視角,通過暴力鏡頭講述的女性抗爭的經典內容,在電影放映二十年之后的今天也依然具有啟發意義。
(一)概念界定
暴力是電影最重要的主題之一。暴力內容存在于各式各樣的影片之中,并被提升到“暴力美學”的高度,其存在的意義和影響不容忽視。20世紀60-70年代是暴力電影的興盛期,此后,暴力元素也深入地滲透到各種類型片之中。(汪獻平,2007)格伯納在其“涵化研究”中對“暴力”概念的定義是:“暴力的定義是身體力量的公然表示,擁有或不擁有武器、反對自我或他人、對個人受傷害或被殺害的痛苦意愿的強迫性行為,或真的傷害或殺害?!保禄菪?、王錫苓、王寧,2010)
本文采用的暴力概念是指“運用肢體或工具,以對生物(一般指人)構成肉體上的痛苦、傷害或損害為目的的威脅或行為?!保ê唬?014)
(二)類目建構與編碼表
內容分析的基本分析單位為電影《末路狂花》中的暴力場景,從暴力活動開始到暫時或永久停止為一個暴力場景,主要就六個方面建構類目并進行編碼分析。
1.對暴力片段中施暴者的描述。施暴者性別:男;女;男女均有。施暴者性質:英雄或好人;罪犯或壞人;中立的或普通人。施暴者年齡: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2.對暴力片段中受害者的描述。受害者性別:男;女;男女均有。受害者性質:英雄或好人;罪犯或壞人;中立的或普通人。受害者年齡: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3.暴力雙方的關系描述。警察與罪犯;仇人;陌生人;熟人;利益沖突者。
4.暴力長度的描述,以分秒計算。
5.痛苦或傷害的種類。死亡;身體痛苦;心理或情緒傷害;財產傷害;其他。
6.暴力牽涉的人數。
電影《末路狂花》總時長為129分36秒,其中共有11個暴力段落,暴力段落總時長為9分20秒,占總片長的7.2%。
(一)暴力片段描述
1.塞爾瑪接到路易斯的電話之后,顯得有點心神不寧,大聲叫了醫生丈夫的名字,喚起下樓吃早餐,丈夫下樓之后,對她大聲呼叫,伴隨著謾罵之語。
2.在銀子彈酒屋認識的男子哈倫,將醉酒不清醒的塞爾瑪帶到室外,企圖強暴。有打臉,打頭,強行撕毀上衣,用手將頭按住,企圖進行強制性交等動作。
3.路易斯出于對塞爾瑪的保護,在緊急關頭用槍對準哈倫頭部,威脅其停止對塞爾瑪的侮辱。
4.哈倫口出穢言,路易斯一怒之下將其射殺。
5.路易斯男友前來送現金,在汽車旅館內,出于氣憤,掀開桌椅,砸碎室內擺設物品。
6.路易斯用作隨途盤纏的畢生積蓄被盜去之后,塞爾瑪進入路邊超市,拔槍威脅店內顧客,進行搶劫。
7.在警察審訊室內,探員哈兒審訊喬迪時,拿喬迪帽子數次用力擊打其腦部。
8.塞爾瑪和路易斯二人在公路上超速被巡邏交警叫停在路旁,由于懼怕交警開罰單通報上司,從而逃犯事實暴露,行蹤被公布,塞爾瑪舉槍威脅警官,并最終將巡警鎖于警車后備箱內。
9.塞爾瑪與路易斯再次遇到貨車司機,佯裝同意與其“談談”,誘其停車。二人目的是讓司機對于之前自己的出言不遜和對女性的不敬舉動而道歉,未果,二人開槍打破貨車上所裝載油箱昂,油箱爆炸。
10.警察局和聯邦調查局聯手將二人緊逼于峽谷之前,數十只手槍和步槍上膛后對準二女。
11.塞爾瑪與路易斯加快油門,開車墜落大峽谷。
(二)對暴力內容分析的描述
1.對暴力片段中施暴者的特點進行分析
對電影暴力內容中施暴方基本情況進行分析,發現電影中11次暴力場景中,施暴方中男女性均有參與,頻數分別為7與6,占比分別為53.8%、46.1%。因為電影為女性主義電影,故事線主要圍繞兩位女主角,因此在施暴方中女性占比較高。
2.對暴力片段中受害者的特點進行分析
分析發現,男女性占比分別為46.1%和53.8%。而電影中施暴者與受害者種族90%為白人。
(三)從暴力場景中施暴性質來看
在該電影中幾乎沒有英雄與好人的對抗,更多的是警察與罪犯的對抗、壞人與逃犯的對抗、逃犯對普通人的侵犯以及普通人對普通人的傷害。其中,警察與罪犯的對抗場景比例為27.3%;壞人與逃犯的對抗場景占比為36.4%;逃犯對普通人的侵犯場景占暴力片段的9%;普通人之間的相互傷害場景占27.35%。
(四)暴力片段中死亡、身體與心理傷害均有涉及
在11個暴力片段中,死亡鏡頭占比為18.2%;嚴重財產以及人身傷害的片段有36.4%;語言暴力場景為54.5%。在電影暴力片段中,在受害者性別為女性時,其暴力性質多為語言暴力以及人身傷害。而施暴方為女性角色時多發生死亡事件。從時間線的安排來看,該電影中總是女性首先成為受害者,并且在多重暴力行為的重壓下,使用極端的抗爭手段而成為施暴者。導演與編劇這種先因后果的安排,使得兩位女主角獲得殺人犯、縱火犯、搶劫犯和逃犯等多重角色的過程具有邏輯性且容易引起觀眾的同情心,并為最后的電影高潮奠定了情感基礎。
對電影中的暴力性質進行判斷發現,有兩種對立的力量在博弈,即男性對女性的侮辱和傷害以及女性保護自身的反抗力量,是第一種暴力行為間接地導致了后一種暴力行為。第一種暴力行為沒有造成直接的后果。長期忍受丈夫冷漠粗暴的態度造成了塞爾瑪的壓抑,曾經經歷過的強暴使得路易斯理智、尖銳;酒屋男哈倫的強暴企圖致使路易斯對其開槍;貨車司機三番五次的侮辱性舉動使得塞爾瑪和路易斯開槍使其貨車爆炸。這說明,電影中的暴力行為都是有某種誘因的,其性質或出于正義,或出于自衛,或出于無奈,其殘忍程度低,可接受度高??偟膩碚f,電影中的暴力行為刻畫輔助于電影中的主題敘事。其從兩種力量博弈中,以最后兩位女主角的自殺行為結尾的方式表現了女性主體性建構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從電影中兩種力量的博弈情況來看,女性力量從模仿性對抗發展到自主性對抗,其最后的自殺行為是主角們所做出的最佳對抗,但從某種程度上,這種對抗是悲劇性的暴力行為,在汽車飛向峽谷的一剎那電影戛然而止,精致的鏡頭包含了無限的含義。
1.柯惠新,王錫苓,王寧.傳播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汪獻平.暴力電影:表達與意義[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3.胡然.電影《低俗小說》的暴力內容分析[J].新聞世界, 2014(03).
4.龍耘,周笑非.動畫王國中的暴力內容分析——以北京地區收視環境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03).
5.李斌斌.對電影《美國往事》的暴力內容分析[J].新聞世界,2014(08).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