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
符號學視角下的青春題材電影研究
□黃曉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文化產業特別是電影產業的成熟,內地青春電影持續發酵,青春電影已經成為消費時代的人們緬懷青春、追憶最初夢想的精神寄托。本文運用電影敘事學、符號學的相關理論,以近幾年中國內地涌現出的幾部典型青春電影為研究對象,總結出內地青春電影符號敘事的共同點,歸納出構成青春電影敘事的幾種基本要素。
青春電影;電影敘事學;符號學
2013年4月,趙薇指導的青春懷舊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上映后,最終取得高達7.11億的票房。青春電影已經成為消費時代的人們緬懷青春、追憶最初夢想的精神寄托。不管是《紅高粱》中“我奶奶”的傳奇人生,還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和他的伙伴們的成長故事,《致青春》里“鄭薇”執拗純潔的愛情,這些影片都是一代人成長的印記,反映的是一代人在價值觀形成過程中躁動不安的內心情感和青春叛逆的放逐行為。正如雅克·拉康的“鏡像理論”指出的,嬰兒只有通過鏡子認識了他人,才能意識到“自己是誰”,也就是說,他人是自我及其意識形成(或重構)的一面重要的鏡子。
“青春電影”并沒有明確的定義,相對于兒童片,青春成長電影無疑表現的是隨后的人生階段——青年時期。也有人將“青春成長”析分為“青春電影”和“成長電影”:認為前者指“以年輕人的曲折人生經歷為題材的影片”;后者則包括“兒童和少年的成長故事,也包括有明顯的時間跨度、反映一個人成長經歷的故事”。參考以上說法,筆者為“青春電影”給出一個不太完整的定義,即以青少年(14-28周歲)成長經歷為主要敘述對象,反映青少年的內心情感以及成長隱痛的一類影片。早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內地已經有杰出的青春電影如《桃李劫》、《馬路天使》以及《國風》,這類影片把青春放進特定的時代背景講述人物命運。改革開放后的內地青春電影主要以號召向片中優秀青年學習為目標,如《青春萬歲》、《青春之歌》以及《女大學生宿舍》等。建國后早期的青春電影具有如下幾個特點:帶有強烈的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積極向上、有學習啟迪作用,以青少年為主角。這是中國內地青春電影最早的形態,雖然敘事簡單,人物性格單一,但具有重要的電影史料價值。
近幾年來,內地青春電影發展日趨成熟,電影敘事逐漸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主題鮮明,人物性格刻畫到位。從青春電影的主題來看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以懷舊為影片的風格,以青春之愛為主題,具體講述校園純真的愛情,如《致青春》;二是以青年的奮斗歷程、創業故事為主題,如《中國合伙人》;三是講述正在發生的青春,糅雜愛情、友情、親情、事業等多種青春元素,或以經濟發達的城市為背景講述城市青年的故事,如《小時代》《奮斗》,或以校園為單一敘事背景講述90后的青春之高考,如《全城高考》《青春派》等。從青春電影的“青春”解讀來分,又有表現迷茫青春的《北京雜種》《頭發亂了》;也有表現殘酷青春的《十七歲的單車》《青紅》;還有表現個性青春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長大成人》。
符號學是研究符號規律的學科,它研究人類社會與非人類社會使用符號和各種規律,或從使用符號的方式入手,研究這個社會的文化、文學藝術或其他方面。1964年羅蘭·巴特《符號學原理》的問世,標志著符號學正式成為一門學科,符號學開始滲透入多種現代理論思潮之中,這門學科又可以作為總體方法論,可以用來研究語言學、文學、藝術學、心理學、人類學、文化學等許多學科。電影符號學指把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符號系統和表意現象進行研究的一個學科,是隨著法國結構主義思想運動的勃興,于六十年代中葉誕生的一門應用符號學理論研究電影藝術的一門符號學新分支。它運用結構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分析電影作品的結構形式,基本上是一種方法論。電影符號學認為電影本性不是對現實的反映,而是藝術家重新建構的具有約定性的符號系統。
(一)青春電影中“理想與現實”的符號分析
“夢想、友誼、愛情”是青春電影亙古不變的主題,青春時期的夢想是單純美好的、友誼是簡單真誠的、愛情是青澀懵懂的,而青春稍縱即逝,與青春夢想對應的是殘酷現實,因此,所有的青春電影都圍繞著一條關鍵的主線,即“夢想與現實的矛盾”,電影中的人們多在影片的最后告別青春回歸現實,拋棄了青春時代的那些可貴的、單純的性格和想法。青春電影的導演為了表達這一主題,會運用諸多符號。在這里,筆者選取幾部電影,總結其中相同的符號元素并作簡要歸納。
青春題材的電影無一例外地將校園生活描述成潔凈而簡單的樣子,開學時稚嫩的新生和想著泡妞的學長、白襯衫和自行車、鬧騰的女生宿舍、臭烘烘的男生宿舍、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以及提供性啟蒙的黃色雜志和黃色影碟、古板嚴肅的教師和教授、美好的圖書館等等。幾部電影都用幽默詼諧的敘事語言刻畫了主角們的情感曲折,《青春派》里,居然在拍畢業照時用泰戈爾的詩向心儀的女生表白;《致青春》里,鄭微緊追不舍終于和陳孝正在一起;《中國合伙人》里,愣小伙兒成東青用樸實的方法贏得了蘇梅的心。然而隨著劇情的發展,劇中主角毫無例外地都被心儀人拋棄。愛情固然美好,但正如《小時代》顧里說的一樣,“沒有物質的愛情只是一盤沙,風一吹,就散了”,在現實面前,多數人義無反顧拋棄了愛情,奔向了看不見、摸不著的大好前程。就這一層面上看,通過這些表現感情關系的符號,“夢想與現實的差距”這一主題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劇中的主人公,并沒有因為感情的背叛而墮落,居然放棄了考心上人黃晶晶的大學,考上了別的學校;鄭微沒有走回頭路選擇自己走下去;成東青的事業獲得成功……當然,劇中也有一些堅持青春不朽、執著為愛的人,可惜這類人往往以悲劇收場,如阮莞的死,似乎導演也在借阮莞的死表達自己內心憤懣無奈的情感。顯然,青春電影都會涉及暴力、死亡等情節,青春期的青年酗酒、吸煙、暴力實際上是對現實的不滿的宣泄,而影片中角色的死亡則象征著青春的傷痕,既然青春不能永恒,那就讓生命停止在青春的這一刻。
(二)青春電影中的懷舊符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社會的各個層面都得到極大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而精神層面卻日趨空洞。都市青年整日為生計奔波,即使是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中老年人,也免不了精神上的孤獨感。現代化和環球化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體驗方式,現代人逐漸淪為“單向度的人”,生存日趨“碎片化”。正是在這一困境中,懷舊成為人們修復心靈創傷、緩解個人與社會緊張關系的一劑良藥。
懷舊實質上是現代人對社會化的一種抵抗,青春電影的導演把握了現代觀眾的這一心態,通過在影片中呈現一些過去的事物來喚起人們的懷舊情緒。《80后》中的童年記憶和中學時代的校服;《致青春》中古樸陳舊的校園;《中國合伙人》中,上世紀的街道、服飾、流行一時的發型;《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二六自行車、軍綠色書包……這些懷舊的景觀都直接告訴觀眾影片所講述的時代的具體模樣。而幾乎在所有的青春電影中出現的單車則象征著青春的夢想、自由、飛翔。值得一提的是,“餃子”這一中國傳統符號也經常在青春電影中出現,在筆者看來,餃子雖然沒有懷舊特征,但具有團圓、傳統的意義。長大后,物是人非,人們大多與兒時伙伴甚至親人天各一方,而餃子則象征著團圓,思念那些兒時的玩伴與父母的家庭生活。另外餃子也有傳統文化的寓意,在《中國合伙人》中,成東青先是和蘇梅吃餃子,蘇梅卻宣布要去美國,隨后成東青發現原先的書店變成了肯德基,這一處正是電影創作著對美國文化入侵的無奈,似在表達對傳統文化的懷舊之意。
(三)畫外音與臺詞
畫外音是表現主角心理活動、動機,交代背景的重要手段。青春電影中的畫外音主要為敘述者的獨白,多用來交代時間背景、表現某一時刻人物心理、點出主題等,如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開始的一段獨白:“北京,變得這么快,20年的功夫她已經成為了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我幾乎從中找不到任何記憶里的東西,事實上這種變化已破壞了我的記憶,使我分不清幻覺和真實……我還記得有股燒荒草的味道特別好聞,可是大夏天哪來的荒草呢?但無論怎樣,記憶中那年夏天發生的事,總是伴隨著那么一股燒荒草的味。”記憶的“改頭換面”和“分不清幻覺和真實”證明了敘述者的受限而非全知,敘述者于此揭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以及他如此苦惱與困惑的原因,也暗示了純真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再比如《小時代》中的一段獨白:“時間會刺破青春的皮囊,沒什么能逃過它橫掃的鐮刀。但我們的友誼卻不會被它的鐮刀收割”,揭示了影片的主題是友誼,影片中的人物關系、故事情節都是圍繞四個女孩的友誼展開的。
電影臺詞作為電影敘事最基本的符號具有更特別的象征意義。如《致青春》中同學們畢業分別時,老張以一首豪放派詞(蘇軾《南鄉子》)送給好友,表達離別心境:“云海天涯兩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此處的臺詞設計甚為巧妙,不僅表達了離別之情,還間接渲染了人物情緒,更使觀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另外,電影臺詞本身傳達了令人感動的青春哲學和愛情哲學觀,如“青春是一場傷痛”“青春是用來懷念的”“愛情是一條河,誰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呢?”“首先要愛自己,我沒有辦法一無所有地愛你”“我們都應該慚愧,我們都愛自己勝過愛愛情”,等等。影片最后,鄭微的自白“我們應該慚愧,我們都愛自己勝過愛愛情!現在我知道,其實愛一個人應該像愛祖國、山川、河流!”配以壯麗山川、奔流河水的畫面,呈現一種愛情的博大、人性的善良,青春過后自我的覺醒。
綜上所述,中國內地青春成長電影在敘事方面存在諸多共性,包括主題表達、符號元素等方面。具體而言,青春影片都會借助一些相同的符號來表達懷舊的風格、“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的主題,通過語言符號表現人物性格。近幾年的青春影片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敘述成長歷程,而是著眼于個體成長過程中的情感變化、性格轉變,揭示個體在經歷過最美好的青春,接受社會化后價值觀的改變。電影符號的靈活運用則對中國內地青春影片的成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陳進武.青春鏡像、成長修復與敘事的“縫合術”——以《那些年》和《致青春》為中心的考察[J].東岳論叢,2013(7).
2.烏蒙勃托·艾柯.符號學理論[M].盧德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3.王巖.光焰與迷失——論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青春敘事[J].創作與批評,2013(14).
4.安德烈·戈德羅,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電影敘事學[M].劉云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李小斌.麥茨電影符號學理論的讀解[J].電影評介, 2013(19).
6.顏文娟,楊君.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紀以來的青春電影之比較——以青春電影 《紅高粱》《小武》《致青春》為例[J].大眾文藝,2013(18).
(作者系潮州市廣播電視臺文藝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