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彬彬
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公眾平臺的個性化運營
——以“一條”為例
□葉彬彬
微信公眾平臺在眾多自媒體平臺中迅速發展,各運營者都探索屬于自己平臺的“個性化”道路,但是個性化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在眾多公眾賬號中“一條”卻探索出了自己的個性化道路。本文旨在分析微信公眾平臺個性化運營的現狀,指出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微信公眾號“一條”為例,探索微信公眾平臺的個性化發展之路。
移動互聯時代;微信公眾平臺;個性化運營;一條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7(2016)》顯示,截至2016年2月,微信公眾帳號數量已超1000萬,目前仍在不斷增長中。受眾需求的多樣性導致了微信公眾號內容的多樣性。按照內容進行分類,目前的微信公眾號涵蓋了文學、影視、娛樂、社會、飲食、教育等生活中各個方面,在各個領域也都有其相對優秀的微信公眾號。
其中,也不乏有著自己的個性和特色的優秀微信公眾號,例如“一條”每天發布一個原創視頻,每篇文章的閱讀量都達十萬以上。而相對來說,現在個性化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主體大多數是資深專業人士,相對于普通人,他們專注某一行業數年,十分熟悉其領域的最新動向及基本背景,有充分的文章素材,可以保證對自媒體受眾的最新信息輸送,并能夠提出自己較為新穎的觀點。
(一)多元化發展導致信息泛濫
由微信公眾號的發展速度之快,便可以預見信息泛濫的現象會出現。打開手機就會有海量的信息涌來;當用戶幾天沒有閱讀,就會有大量的信息堆積。這種堆砌式的推送,大大降低了用戶閱讀體驗,同時給用戶造成了困擾。
(二)信息來源不明,內容可信度低
微信公眾平臺的建立門檻很低,每個人都可以建立屬于自己的微信平臺。在網絡環境中,傳播是具有隱匿性的,一部分的微信運營者或參與者都可以將自己隱匿起來“暢所欲言”。這種自由和隱匿會導致虛假信息在微信公眾平臺滋長。
(三)“標題黨”仍然泛濫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眾多運營者為了點擊量,利用各種標題來吸引網友的眼球。這種標題往往嚴重夸張,脫離了事實,有的甚至文題不符。例如獵奇類標題“李湘在大街上被人強行拖行”,結果圖文是一個旅客的行李箱上印有“李湘”字樣的紙袋,這種嚴重夸張的標題會直接影響用戶的閱讀體驗。
(一)建立品牌個性,走“小而美”路線
在這個自媒體泛濫的時代,建立自己的品牌才是脫穎而出的要點所在,做“大而全”不如做“小而美”。“一條”運營之初就確定了“每天一條原創視頻”的方向,其受眾群體大部分是對生活有追求的“美學家”,主打“生活、潮流、文藝”。
“一條”在一開始就沒有選擇做大眾所普遍喜歡的內容,即使這樣可以吸引來更多的用戶。“一條”創始人徐滬生認為,大部分優質的讀者沒有在大眾門戶上獲得自己需要的優質內容,而“一條”的誕生就是為了服務這一小部分的優質粉絲。然而,這個精準個性的定位卻依然給“一條”帶來了百萬粉絲和每條十萬以上的閱讀量。可見“小而美”的路線正是現在大部分用戶所追求的。
(二)精益求精,保持高品質內容
一個運營者的知識結構可以直接影響平臺內容質量。徐滬生在創辦“一條”前是《外灘畫報》主編,這為“一條”精致的內容奠定了基礎。在“一條”每天推送的消息中,內容大多是介紹一些獨立建筑設計師、服裝設計師或分享一些美食信息,他們推崇優質的生活方式,讓用戶體驗生活中不一樣的美學。每期的內容都是親自采訪、拍攝,用特寫和大光圈來突出人物,親自剪輯成短視頻,而不像很多公眾號一樣,在網上截取內容,很少有甚至完全沒有自己原創的內容。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對于信息的挑選顯得特別重要,而“一條”就深知“個性”的重要。
(三)堅持用戶第一
除了每天給用戶介紹各種設計師及其設計品外,“一條”成為連接設計師和消費者的橋梁。“一條”的微信菜單不僅將每期的視頻分為“生活”“建筑”“讀書”等類別,便于用戶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還增加了“一條生活館”和“一條好物”,在里面用戶可以直接買到設計師的作品。這種方式不僅讓“一條”有了盈利,更讓用戶可以挑選到那些富有個性的設計,用戶體驗在“一條”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精耕細作,推不過三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為王”依舊是永恒不變的主題,文章質量的高低就決定了一個微信公眾號的生命力和價值。在“一條”我們看到的都是經過運營者精心制作的內容,就是這樣才能迎來粉絲的增長和粉絲黏性。所有運營者都應該致力于生產出屬于自身平臺的個性化內容,例如傳媒工作者可以分享自己的傳媒經驗,作家可以分享自己的寫作經驗和讀書感受等等,致力于自身領域的專業人士都可以分享一些行業“干貨”。這種精致而真實的內容才是現在大部分用戶所需要的。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對于信息的挑選顯得尤為重要。從“一條”的運營策略我們便可以看出,質量比數量更為重要。“一條”每天只會推送一次,一次最多有三條圖文,這樣用戶就不被困在繁雜多樣的信息中無從選擇。所以,對于大多數的微信公眾號來說,一天推送的信息最好不要超過三條,且內容要精致。
(二)加強管理,提高信息鑒別能力
對于所有的微信公眾號來說,運營者就是信息的首要“把關人”,因此所有運營者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信息鑒別能力,要學會分辨信息的真假與好壞。運營者要加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自律意識,認識到微信公眾平臺不僅僅是自己的媒體平臺,還是大家獲取信息的平臺。
在傳播信息之前,運營者首先就要尊重事實,不傳播虛假信息,只有當自身是新聞事件的親歷者或有詳實的證據時,才能準確迅速地傳播,而不能道聽途說;未加甄別的信息不可傳播出去,更不能為了博眼球將事實夸大,應力求真實、準確。
(三)注重二次開發,提升用戶體驗
微信目前可以發布各種圖文,在圖文中還可加入音樂、視頻、投票等多元化元素,或者僅僅是發送一條語音,并且在原文鏈接中還可以加入H5鏈接,更加生動化地展現內容。
所以,對于目前的微信公眾平臺來說,僅僅是每天推送圖文消息其實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了,“平臺+服務”才是未來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方向,提升用戶體驗是所有微信運營者應該做到的。運營者應注重平臺的二次開發,更加立體地展現平臺內容,還可開發二級菜單,讓用戶方便快捷地獲取自己需要的內容。這些二次開發的實現都有助于實現運營者和用戶的深度溝通,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增加用戶黏性。
歸根結底,微信最大的功能還是溝通,沒有互動的微信是沒有辦法生存長久的,所以運營者還要特別注意加強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對于用戶在后臺的提問,盡量做到有問必答,讓用戶真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個“人”在運營,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用戶體驗也會上升一個層次。
目前的微信公眾平臺正在走向個性化的發展道路,企業和草根平臺都在為自己的用戶服務,堅持著用戶至上的理念。作為“生活的美學家”的“一條”,在眾多微信公眾號中脫穎而出,探索出屬于自己的道路,其發展有著很多可借鑒之處:推不過三,給用戶呈現自己精耕細作的內容;為用戶服務,加強二次開發,讓用戶體驗融于服務之中;團隊化運營讓平臺內容更加出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時代,只有堅持自己的個性,堅持為用戶服務,才能保持平臺的生命力,持久地運營下去。
1.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01-22.
2.彭蘭.移動互聯網,一場思維與市場的變革[N].新華日報,2014-04-16(B07).
3.彭蘭.從網絡媒體到網絡社會——中國互聯網20年的漸進與擴張[J].新聞記者,2014(4).
4.羅茜,沈陽.微信“爆文”的傳播特征研究[J].中國記者, 2015(07).
5.沈陽.新媒體傳播思維與大數據應用[J].新媒體與社會,2014(04).
6.閆威.淺析移動互聯時代的自媒體傳播——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新聞傳播,2016(03).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