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探析“新聞哥”粉絲運營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王洋
“新聞哥”作為騰訊新聞最火爆的獨家新聞欄目之一,打造了頗具影響力的“新聞哥”品牌,并獲得了一大批的忠實粉絲。本文通過分析總結“新聞哥”粉絲運營存在的問題來探尋解決對策以及未來的粉絲運營及發展的方法,以達到強化社交體驗,改變其商業盈利模式的目的。
“新聞哥”;社交媒體;媒體運營;商業模式
(一)微社區不應該是“信息垃圾場”
“微社區”是“新聞哥”粉絲的大本營。2016年,粉絲們共發起了30萬條話題,評論跟帖無數,話題一般雜亂無序并迅速被淹沒。聚集在這個圈子中,粉絲們盡情發出自己的聲音,展示自己的生活,尋找精神思想上的碰撞。盡管社區是虛擬的,可粉絲們卻將生活植入了其中,里面充斥著形形色色的人,錯綜復雜的事,因此,虛擬的社區一樣需要管理。也正是因此,信息的爆炸式增長與海浪式更新沖擊著每一個社區粉絲的承受力。并且,微社區中的內容多呈現出碎片化并帶有強烈個人觀點和情感,例如瑣碎的生活細節,擾人的家長里短,不變的賣萌自拍。過量的生活碎片夾雜著每個粉絲的實際需求信息一同侵入大腦,猶如一個包了幾百層皮的餃子吃入口中。在這紛亂的環境下,著實不利于粉絲的長期“定居”。
對此,“新聞哥”微社區可借鑒學習“華為榮耀”的微社區。作為數碼電子第一大社區,“華為榮耀”微社區話題數萬,評論跟帖不計其數,但卻井井有條,用戶們可快速、準確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融入華為大圈子中的小圈子。這其中的奧秘就在于“華為榮耀”微社區的粉絲“話題篩選”功能。同樣,“新聞哥”可以按照這個模式將自己的微社區按照話題相應類別細分區域,如“生活瑣碎”“新聞評論”“情感解惑”等。通過有效整合分類,微社區的粉絲們不會再在信息篩選、價值判斷等困惑中浪費過多注意力。
(二)淺閱讀讓粉絲失去思考判斷能力
“新聞哥”的欄目理念及品牌特色決定著其內容生產不同于傳統媒體,它以聊天的口吻配上自己的觀點,三言兩語地將新聞以故事的形式講述給讀者,這也直接導致了其內容的過于碎片化,不能將新聞事件全面、完整地呈現給受眾,相比于傳統媒體,缺乏新聞公信力。
在擁有如此龐大粉絲群的條件下,“新聞哥”需要提升內容深度和廣度,避免誤導廣大粉絲,影響粉絲的思考判斷。既然輕松愉快的淺閱讀定位使得內容無法改變,那么何不換個思路,將粉絲引導到專業的新聞生產處呢?例如,對于時下關注度較高、爭議性較大的新聞,在其結尾處加入一個超鏈接至新聞源、深度報道或新聞評論處,既做到了還原新聞真相,引導粉絲對新聞進行思考判斷,又間接提升了鏈接對象的影響力。其實,這一做法類似于微信的“閱讀原文”功能,每個公眾號的運營者,無論是商業的還是個人的,為了節省用戶時間,避免內容冗雜而造成用戶反感,都會篩選優質內容、經過精心制作包裝后進行推廣,在成功吸引用戶后,再引導用戶去點擊網頁左下角的“閱讀原文”。
(一)開展社交戰略,加強社交化體驗
1.引入社交好友關系,融入社交元素
身處國內最成熟的社交媒體騰訊旗下,四年來大量穩定粉絲的追隨及成熟的運營管理,“新聞哥”相比于其他網絡新聞欄目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新聞哥”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社交標簽做得更大更顯眼,以騰訊的社交媒體為平臺,借助各種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和形式,向粉絲提供新聞社交平臺進行互動,包括聊天交友、游戲、影音、分享甚至電子商務的多元化社交。
加強社交化體驗,引入社交好友關系這一思路做得最成功的產品,非騰訊手機游戲“天天酷跑”莫屬。“天天酷跑”創下了騰訊移動游戲平臺上首個占據暢銷榜首位的游戲應用記錄。據騰訊游戲數據顯示,“天天酷跑”還未運營滿一個月已成為國內第一款收入過億的手機游戲,上線半年后,玩家數量成功突破1億,位于國內手機游戲活躍排行榜第一。
“天天酷跑”游戲首席策劃師沈曉驊在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表示,游戲成功的背后,微信和手機QQ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其獨具特色的社交玩法,如“好友排行榜”“好友愛心互贈”“高分分享”,則可讓玩家將自己的游戲心得一鍵分享至微信朋友圈或QQ空間,讓玩家真正感受到與好友一起游戲的樂趣。
“新聞哥”完全可以像“天天酷跑”一樣依托騰訊QQ和微信這兩大無論是用戶量還是活躍度都在國內數一數二的社交平臺,“新聞哥”欄目甚至騰訊手機新聞客戶端都可以引入社交網絡中的好友關系,方便關注好友的收藏、分享及評論動態,增強粉絲間的互動,從而提高用戶的黏性和活躍度。當粉絲參與到一個新聞互動中時,其最需要的是認可及回應。“新聞哥”每期欄目跟帖數基本都過萬條,大部分互動往往石沉大海,而通過引入好友關系,無論你什么時候發表跟帖,好友那里都會有提示,并且可以參與進來。引入社交好友關系的另一個好處是,使得原本虛擬的環境融入了現實的好友,對用戶的言論起到一定監督作用,有助于凈化輿論環境。
2.創建討論區——群聊的延伸
“新聞哥”將粉絲們聚集成一個社交群體,在觀點市場,人們傾向于選擇最相近(報償保證度高)的和更易得到(費力程度低)的觀點,即偏向于從頭腦相似的人那里獲得信息以減少成本。實證研究發現,互聯網上頭腦相似者的甚至是微弱的偏好得以發展成同質小團體,其內部交往大大超過群外交往。①
奇虎360在2012年8月16日推出360綜合搜索后,迅速搶占搜索市場,截至2014年底,市場占有量已超30%。360綜合搜索為了聚合不同偏好的用戶,提高用戶黏度,別出心裁地在搜索結果界面加入與搜索結果對應的討論區板塊。它將有相同需求或相同偏好的用戶聚合在討論區中,無論是時事新聞,還是娛樂明星,用戶們在搜索結果頁面獲取信息后,都可以在對應討論區中看到其他用戶的意見。
通過借鑒360綜合搜索的成功做法,“新聞哥”同樣可以嘗試細分用戶群體,強化用戶群體間社交。新聞哥”目前僅局限于單個粉絲與單個粉絲之間的互動。在近乎每期過萬的跟帖中,粉絲隨機盲目地找尋著自己喜歡的聲音,在點擊該用戶頭像后,出現私信欄,可與其交流。“新聞哥”完全可以在欄目中增設討論區板塊,如“每日一問區”“新聞討論區”等,甚至可以將關注度較高的單條新聞開設一個討論區,讓用戶在此交換意見,使信息在此得以擴展延伸。
(二)打造全新商業模式,發展“粉絲經濟”
一直以來,“新聞哥”在商業上的表現均較為低調,以廣告軟文為主,盈利模式十分單一。“新聞哥”從未在正文部分設置廣告位,也不在新聞內容上植入隱形廣告,只是偶爾在欄目的子菜單上附帶一些標注為推廣的各品牌軟文,用戶們可以選擇性地點擊打開,不會對常規內容產生任何影響。
1.探索新聞付費模式
在尼爾森公司關于用戶付費態度的調查中顯示:來自52個國家的2.7萬人中,60%愿意為音樂電影付費,50%愿意為游戲付費,30%愿意為網絡新聞付費。但基于互聯網的開放特性,內容從免費到付費需要有個過渡,即免費和付費共存的狀態。在免費與付費共存的問題上,國內各大網絡直播平臺也給“新聞哥”提供了借鑒。當今國內活躍度最高、運營最成功的網絡視頻直播平臺當屬YY直播和斗魚TV。YY直播為什么能在達克斯上市?斗魚TV為什么能常年占據百度熱詞搜索排行榜前十?無論是視頻直播網站的火熱還是豆瓣閱讀的成功,都在證明著部分用戶還是有付費習慣的,只不過付費模式不同罷了。“新聞哥”可參考視頻直播網站的盈利模式:用戶通過充值獲得虛擬禮物,如鮮花、布偶、汽車等,然后通過禮物發送表達對喜愛內容的支持,且送禮物自主性很強,送與不送,送多送少,均無限制;此外,虛擬禮物更減輕了商業氣息,易于讓用戶接受。“新聞哥”當下要做的就是像豆瓣閱讀一樣,靠自己的精心經營來培養忠實的粉絲群體,粉絲群體最終受情感和習慣的影響,會心甘情愿為內容買單。
2.建立電子商務平臺
四年來,“新聞哥”為粉絲特別定制,送出了許多印有“新聞哥”品牌Logo的周邊產品,包括“新聞哥”限量版T恤、口罩、“新聞哥”動漫車貼、數碼產品等,這些產品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廣大用戶,為“新聞哥”品牌產品推廣做了良好鋪墊。
在國內,網絡新聞品牌打通電子商務平臺的案例還較少,而在國外,越來越多的網絡新聞媒體早已開始建立自己的電子商務營銷平臺,并且大部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波士頓先驅報》在新聞網站上建立的網絡百貨商店,以家用百貨商品為主,滿足用戶對日常購物的需求。而且國外的網絡媒體從事電子商務與自己的用戶定位也有著直接聯系,如《泰晤士》網站所經銷的商品非常符合他們所定位的政、商、知識界用戶的需求與休閑情趣。由此看來,“新聞哥”在擁有良好品牌形象、海量粉絲基礎、精準的產品定位的條件下,缺少的只是一個產品營銷平臺。
3.跨界融合——新聞與各行業的碰撞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新聞欄目不僅面臨本行業的競爭,更隨時面臨著來自相關行業、甚至完全無關行業的沖擊。“新聞哥”需要以互聯網新概念、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為基礎,融入自身品牌的內容,實現跨界融合,例如,與蒸蒸日上的網絡劇實現融合。2014年5月1日,“新聞哥”推出了自制網絡視頻節目《路邊攝》,節目內容主要是根據時下熱點問題,在街邊隨機對人們進行采訪。節目最終收到了良好反響,也為“新聞哥”新聞網絡劇的拍攝進行了摸索探路。“新聞哥”欄目的選題多為生活中的奇聞異事,主打輕松幽默風格,而細數近兩年成功的網絡劇如《屌絲男士》《萬萬沒想到》等,內容題材均貼近生活,走幽默路線,兩者有相通之處。但“新聞哥”較其他網絡劇相比擁有更明顯的優勢。首先,“新聞哥”已經建立了良好的粉絲基礎;其次,“新聞哥”可以通過跟帖互動、粉絲微社區獲取大量信息資源,然后根據粉絲提供的素材配合每日的精華內容拍攝出粉絲真正喜愛的網絡劇;最后,“新聞哥”可以借助騰訊視頻平臺完成推廣。
(三)用細節彰顯心意,改善閱讀體驗
隨著人們的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對信息的閱讀負重壓力也不斷增大,如何在紛亂冗雜中給用戶輕松舒暢的閱讀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新聞哥”一直是白底黑字,版面布局也略顯混亂,而且現在每期的內容越來越多,長此以往,極容易讓粉絲產生視覺疲勞。如果對細節進行改變,改變不在大小,只要用心,粉絲都可以體會到。例如,換個閱讀背景,加些特效開場動畫,融入音樂元素,用戶可以在看新聞時有選擇地播放音樂。當然,作出每一個細小的改變的同時,都要時刻關注粉絲的反饋,并及時調整修改。
“新聞哥”通過不斷的探索改變,最終以精心制作的原創內容、服務粉絲的運營理念征服了廣大粉絲,在欄目獲得成功的同時更為其他網絡新聞欄目樹立了標桿,提供了借鑒。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忠實粉絲都相信,“新聞哥”一直在堅持著自己的新聞夢想,它不會隨時間推移與技術的更新而被淹沒,相反,它只會更加努力地完善自我,探索并前進,帶著粉絲們與時俱進,傳遞新聞,傳遞快樂。
注釋:
①袁靖華.微博的理想與現實——兼論社交媒體建構公共空間的三大困擾因素[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20-25.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