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香夷
自媒體時代背景下政府應如何管控網絡輿情
□侯香夷
自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媒介愈加個性化,社會輿情與民意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民眾通過自媒體傳播的具有自發性甚至是盲目性的言論,給政府的管理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本文對自媒體背景下網絡輿情的新興特點進行了分析,并以政府部門為視角,依據其面臨的各種挑戰,從方式、技術等層面提出了相關的應對措施。
自媒體時代;政府;網絡輿情
自媒體產生于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從產生初始就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媒介愈加親民化以及互聯網信息的碎片化,轉變了網民的思維方法與生活方式。網民享受著自媒體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網絡謠言,多元而復雜的網絡輿情隨之產生。而政府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如果處于被動狀態,不及時疏導、引導網絡輿論,那么就會引起輿論的風潮,直接誘發民眾的不良情緒,引發過激違法行為,從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面對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多元化、復雜性、突發性、偏差性等特點,政府應如何管控與疏導,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
(一)自媒體的含義
“自媒體”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2003年吉爾莫所寫的一篇文章中,在這之后美國的新聞媒體中心創造了We Media這一詞匯,且對其進行了嚴格的定義:自媒體就是民眾借助數字科技同全世界范圍內的知識體系進行聯結以后,為民眾提供并分享傳播信息及言論的途徑。我國學術領域這樣定義自媒體:自媒體就是某個民眾或機構能夠在所有時間段及地點,借助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訪問網絡,并使用現代型的數字技術同全世界范圍內的知識體系進行聯結,提供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及所見所聞的一種渠道與實時傳播的方式。由于科學發展和民眾的表達欲望及信息需求,促使自媒體得到飛速發展,并滲透到了日常生活與工作學習中,存在于社會主流階層內。
(二)網絡輿情的特點
1.傳播速度快
在自媒體迅速崛起的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信息的傳播不需要層層把關,傳播者只需以個體名義直接傳播信息,其他人只需粘貼、復制就可將此消息在短時間內無限次地傳播下去。特別是當一些重大的事件發生時,民眾可以最先借助網絡渠道內的圖片、文字等資料,了解實時情況,并進行轉發、跟帖,分散的評論在較短的時間內得以聚集,就足以形成龐大的輿論勢頭。
2.信息多元化
自媒體“把關人”角色的缺失,直接導致網絡信息、言論的多元化。在自媒體上推送信息的大多是普通民眾,來源于各個社會階層與領域,年齡、教育、背景等都有差異,對事物的觀念與看法也不同。他們聚集在一個網絡大環境中嬉笑怒罵、暢所欲言,以致輿論五花八門、異常豐富。
3.直接性
網絡擁有很多開放的空間,所有民眾都可以直接從各個端口進入,使用各種方式及渠道推送信息,同時也能獲得多種多樣的網絡輿情信息。從渠道方面來看,民眾可以通過各大新聞機構、微博大V的言論、普通民眾的評論直接獲取信息。從網絡工具方面來看,可借助微博、微信、論壇等多種網絡平臺發布和獲取信息,只要這個網絡空間是開放的,就會有網絡輿情的產生。
4.強大影響力
網絡輿情不局限于時間與空間,在短期內,能夠傳播至各個角落,覆蓋所有區域。截至2015年,我國上網的民眾已經占了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這其中大多數都是使用手機上網的民眾,占全部上網民眾總量的百分之八十多。手機這一類移動智能設備的出現,促使網民融入到了網絡輿情的構建與轉變中,同網絡輿情相互制約并相互影響。①
由于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具有諸多顯著的特點,這對于政治生活秩序以及社會穩定都將產生不小的影響,因此,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如何管控網絡輿情已經成為引導社會輿情正確發展的關鍵。
(一)強化主體建設,提升應對水平及能力
其一,改變思想,積極行動。自媒體給民眾提供的輿論空間是極為開放的,是能夠很好地體現民意的平臺。政府要推動自身與自媒體時代的融合,借助自媒體構筑政府同民眾間的橋梁,增強交流,深入了解。對于民眾關心的焦點事件,及時跟進答疑,對于網絡謠言要及時辟謠。增強責任意識,仔細對工作進行分工,健全責任機制,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其二,構建專業的隊伍。管控網絡輿情這一工作,需要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其中包括計算機技術、統計技術、心理學等。工作人員不但要有相關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洞悉政治的能力。因此,一方面要大力開展業務培訓,通過持續學習來提升業務能力及水平;另一方面,借助新技術支持,如可以使用一些輿情研究軟件,來掌握龐大的網絡輿情中的焦點問題以及民眾的心聲和利益需要。
最后,健全各部門的協調機制。一是構建網絡輿情小組。設立相應的部門,合理分配組員,定期舉行討論會。如出現猝不及防的網絡輿情,可合理分工、迅速行動。二是健全聯絡機制。網絡輿情得以發展,不能忽視媒體本身的作用。增強同新聞平臺、媒體、學者等的溝通與聯絡,借助所有資源,應對、管控輿情。
(二)構建網絡輿情預警機制,防止危機發生
網絡輿情預警是指從危機事件的征兆出現到危機造成可感知的損失這段時間內,對網絡輿情尤其是負面輿情的及時妥善控制,從而達到有效化解網絡輿論危機的目的。它的意義在于能夠及早察覺危機,進而做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其一,信息搜集。對民眾時常訪問的論壇、網站等增強監控,借助一些獨特的文字與圖像,搜集存在異常的信息。其二,信息研究。構建網絡輿情系統,對信息進行合理分類,形成有價值的信息內容。網絡輿情的分類標準可從如下幾部分來設定:一是量的標準,如點評、信息與視頻等轉發、瀏覽的總量,觀察某個時間節點內量的變化趨勢。二是性的標準,即情緒性、惡意性等帖子的總量及改變以及正、反兩面信息的比例變化。其三,啟動預案。對網絡輿情分出不同等級,分別制定應對方案,及時進行防御。
(三)加強網絡輿情引導,把握主動權
自媒體背景下,網絡輿情的發展還具有無序性、隱蔽性、突發性等特點,輿論的走向往往會有前期征兆,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強網絡輿論引導,防止輿論向無序的方向發展。首先,信息公開化是網絡輿情引導的基礎。當某一事件引起公眾集體發聲時,政府就要及時發布事態的相關情況,穩定受眾情緒。同時,創新信息推送的方式,借助自媒體的優點,在政府公眾號、新聞平臺等發表信息、圖片,并直播新聞發言人的相關視頻。第二,疏導是網絡輿情引導的要點。首先要掌握疏與堵之間的關系。網絡輿情的指導,主要是疏導,而非壓制。在不同信息、時間與群眾之間,怎樣選擇疏與堵,是對政府工作水平及能力的考驗。其次要把握官方與非官方之間的聯系。可借助政府的發言人及相應的平臺,發表網絡危機事件;也可設置民眾平臺,選擇合適的網絡版主,向廣大民眾提供正面信息,并清除理解方面的誤區,使輿情能夠更好地促使社會進步。
(四)完善法律法規,凈化網絡環境
法治是評判一個社會是否文明的關鍵,只有持續地完善法律系統,才能更符合時代的進步。自媒體發展尚處于初期,在法律法規的制定方面較滯后,監管缺乏法律依據。所以,民眾對完善法律法規的呼聲日益高漲。其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網絡行為進行監管,相應的行政機關要制定更具體、全面的法律規定,健全網絡管理的有關方案,讓政府在應對網絡輿情時能夠有法律依據。其二,運用柔化型的管理方式。一是要提高法律普及率,提升民眾的法律觀念;二是在確定網民權責的前提下,為民眾發聲提供更加開放的空間。不能只是簡單地打擊負面網絡輿情,還要運用法律法規來規范網民行為,凈化網絡環境。②
總之,在某種程度上,網絡輿情可促使政府依據民意來制定決策,但多元化的網絡輿情卻有可能變為非理性的輿情。從許多重大事件中可以看出,網絡輿情會影響甚至指導事件的發展方向。自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是監督者,政府如何應對網絡輿情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
注釋:
①張玉涵.試論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治理[J].法制與社會,2016(28):208-209.
②王黎.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監管和引導[J].新西部(理論版),2015(4):98-99.
(作者單位:大連藝術學院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