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
淺析新聞選擇報道中議程設置理論的運用
□楊夢
當前,大眾傳播中把關人在新聞選擇與報道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新聞媒介在報道的過程中,通過議程設置相關理論來突出某則新聞而改變受眾關注的焦點,從而達到宣傳的作用。本文以《新聞聯播》節目、“兒童拐賣案件”和“卓偉反復報道楊冪、劉愷威婚變事件”這三個案例為研究對象,分析在新聞選擇和報道中議程設置理論的具體體現,探析我國新聞媒介議程設置的不足之處。
新聞選擇與報道;議程設置;新聞媒介
(一)新聞選擇與報道
新聞選擇是新聞媒介對新近發生的社會熱點加以辨別和挑選,選擇出此中足以和值得傳播的新聞事實的過程。新聞工作者根據新聞價值、自身媒體的定位或版面(時段)需要對已發現的新聞進行取舍和安排。一般認為,新聞選擇有兩個標準:一是新聞價值標準,一個是新聞政策標準。具體到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聞媒介,新聞選擇的主要依據則包括新聞價值觀、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媒介編輯方針、新聞法規。報道是指新聞媒介按照客觀性原則或運用客觀報道方法傳播新聞事實,即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公正全面地報道新聞事實,而不發表任何主觀意見。
(二)議程設置理論
議程設置理論指新聞媒介選擇并突出報道某些內容,從而使這些內容引起公眾的注意和重視。它的觀點包括:在現代社會,大眾傳播媒介參與了“社會現實的構建”,影響了人們思維中對社會實際的構想;大眾傳播媒介從每日每時所發生的客觀事實中挑選出極少數內容加以廣泛傳播,從而影響到受眾對社會事物輕重緩急的考慮;事件在大眾傳媒中出現的頻率是受眾賴以判斷該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據。
(一)《新聞聯播》之國家形象的構建
《新聞聯播》是我國中央一套每日晚間播出的一檔新聞節目,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已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其節目內容被譽為“中國政壇的風向標”,同時,《新聞聯播》也是中國收視率最高、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節目。
《新聞聯播》作為我國新聞節目的旗幟,在歷經三十余年的發展中確立了“揚獨家之優勢,匯天地之精華”的節目特色。《新聞聯播》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社會現實的構建”,影響了公眾頭腦中對于各國形象和社會現實的構想。例如在節目尾聲,主持人常常會播報類似美國槍擊案的新聞,公眾就會在潛意識里認為,可能只有中國是非常安全的,多國人民都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而,“新聞報道策劃是新聞編輯選擇某些報道選題,并為了使這些報道獲得預期的傳播效果,對新聞傳播活動進行規劃和設計,并且可以在報道實施過程中不斷接受反饋,修正原先設計的行為。”由此可看出,《新聞聯播》節目的新聞選擇與報道實際上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
(二)“兒童拐賣案件”
2015年6月起,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平臺被各種拐賣兒童的新聞所占據,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強烈的爭議。關于“罪犯譚永志拐賣了22名兒童”和“中年女子拐賣男童后染白發扮老太太”等新聞層出不窮,一時占據了各大新聞平臺的頭條,引起了公眾對于兒童安全問題的高度警惕。新聞媒介廣泛傳播所發生的拐賣兒童的事實,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和重視,影響了人們對于當下社會事物輕重緩急的考慮,認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兒童拐賣”。其實,新聞媒介的報道并不是完全真實的現實,只是對于現實社會熱點事件的反映,但公眾會認為這種反映就是事實。
筆者是一名在讀大學生,尚未步入婚姻。但是對于鋪天蓋地的“兒童拐賣”案件的專題報道,筆者會不由自主地擔心,即使目前筆者并未擁有孩子,也會思考假如今后自己有了孩子,該如何解決他的安全問題。
(三)卓偉反復報道楊冪、劉愷威婚變事件
近一兩年以來,號稱“中國第一狗仔”的卓偉對于楊冪、劉愷威婚變的新聞反復報道,甚至不惜花下重金追蹤調查。直至2016年12月底,卓偉終于承認了自己最初目的并不是想爆料劉愷威出軌,而只是為了逼迫楊冪承認與劉愷威離婚的事實。卓偉的新浪微博有450萬關注者,而楊冪和劉愷威的關注量分別是6600萬和1600萬。原本受眾并未關注此話題,但經過卓偉反復爆料,成了相關粉絲認為這是楊冪、劉愷威婚變話題具有一定熱度的證據,他們會覺得這件事的真相尤為重要。其實楊冪、劉愷威作為公眾人物,他們是否婚變這件事離我們自身的生活非常遙遠,甚至毫無關系。但是卓偉反復報道,各大新聞媒介平臺瘋狂轉載,影響著粉絲注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楊冪、劉愷威婚變事件沸沸揚揚,在粉絲的意識里,卓偉或其他新聞媒介平臺的相關報道給予的強調越多,他們對于楊冪、劉愷威婚變新聞的重視程度越高。
(一)把關人忽視了公眾對于新聞媒介議程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在我國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把關人經常忽視公眾議程對于媒介議程的作用。這樣的忽視容易造成新聞報道對于公眾議程沒有一絲了解和體現,甚至脫離了人民和社會實際發展情況。這種“填鴨式”的宣傳手段大多數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導向相差甚遠,最終的結果只會導致宣傳失敗。
新聞媒介對于議程設置的議題要從公眾議程這個角度出發,才能深入人心,發揮新聞媒介應有的導向作用。假如媒介議程設置的議題脫離了人民實際,那么新聞將發揮不出任何的輿論引導作用。
(二)新聞媒介難以掌握議程設置的程度
在當前社會,我國新聞媒介在選擇新聞和報道新聞的過程中,常常忽視對“度”的掌握。所謂“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質的不變性的數目限額。倘若議程設置的宣傳作用超過了“度”,事物可能會出現質變,出現宣傳的反效果。
現在,許多新聞媒介在開展相關政策宣傳的時候,往往對一個人或者每一件具體事件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公眾打開手中的廣播、網頁、手機、電視、報紙,看到的、聽見的幾乎都是相似的或者重復的新聞內容。這種鋪天蓋地式的報道大大超出了公眾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漸會形成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產生抵觸心理,認為新聞媒介只是一味地追求宣傳效果,進而出現公眾抵觸或不接受信息的局面。
另一方面,新聞媒介中議程設置的過度也會導致公眾心理上的排斥。受眾并不是對大眾傳媒的力量無法抗拒,無條件地接受一切信息,他們自身也具備選擇和辨別真偽性、重要性的能力。
(三)新聞媒介輿論導向與客觀媒介議程功能產生偏差
新聞媒介具有一種公共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把關人以賦予各種社會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注目的焦點和對整個社會環境的認知。新聞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影響著公眾心目中“環境再構成作業”的媒介觀。然而,這樣有著其政治目的和利益訴求的選擇,很容易導致真正有意義的、有價值的社會事實被忽略,被新聞媒介所強調的事件在某一種程度上也會有夸大的效果。
價值觀的自由和多元化并不是指把關人在新聞選擇和報道中是沒有界限的,也不意味著獵奇、低俗、色腥的價值觀能橫行于新聞選擇和報道之中。就未來的發展而言,我國新聞媒介議程設置想要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那么有態度、有邊界的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新聞報道的內容屬于政治宣傳領域,還是科學教育領域,每一條新聞的把關人都應首先思考再尋求在該領域應擁有什么樣的價值觀,什么信息才是公眾所需要的。其次,從政策的角度來說,“有態度”“有邊界”的價值觀一樣也能幫助新聞媒介議程設置規避不必要的風險。所以,新聞媒介的報道應當掌控好價值觀表達的分寸與邊界,不能因為自身利益訴求和需求導向就降低行業自律,要避免導致宣傳的失敗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另外,必須加快新聞立法的進程,規范新聞媒介、政府、公眾三者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新聞媒介在反饋公眾民聲民意的時候必須行使監督權力,保障公眾和新聞媒介的知情權。另一方面,要將新聞業劃入法制化的軌道,規范新聞媒介的選擇和報道,不令其成為大眾媒介中“以權謀私”的工具。只有如此,新聞媒介才能在社會信息環境中發揮出建設性作用,提升自身對公眾生活的影響力和潛移默化中的“培養”作用。
筆者以三個案例為研究對象,結合新聞選擇與報道的視角,探析了我國新聞媒介議程設置的不足之處以及對于未來發展的思考。新聞媒介報道應結合社會實際,本著高度為人民服務的原則,才能報道出真正有價值且真實的信息。同時這也需要政府、媒介和公眾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斷推動我國新聞事業的良性發展。
1.肖鄧華.新聞選擇應遵循新聞倫理[J].新聞世界,2013(06).
2.陳航.新媒體與“擬態環境”[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 2010(06).
(作者系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