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彥濤
大數據背景下廣播新聞的轉型策略
□邱彥濤
廣播新聞行業(yè)作為數據信息的主要生產者,根據大數據的特點和要求向數據新聞轉型是緊跟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從新聞思維、新聞視角、新聞采編和新聞呈現(xiàn)四個方面論述廣播新聞的轉型。
廣播新聞;大數據;數據新聞;數據可視化
從技術上看,大數據與云計算的關系密不可分,利用云計算方法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從而建立一定的數據支撐,能夠為企業(yè)決策的精準化提供依據。大數據滲透到企業(yè)的各個方面,其中,廣播新聞也需要根據大數據時代的特點進行轉型。
對于新聞行業(yè)來講,思維即是吸引力。新聞是否能夠吸引受眾,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維方向的影響。在大數據背景下,新聞界更加依靠數據進行事實的講解與闡述,通過對于數據精準化的挖掘和分析來有效進行新聞報道和新聞闡述,即數據新聞。
我國的《數據新聞手冊》將數據新聞進行了如下界定:數據新聞就是利用數據進行新聞的呈現(xiàn),它改變傳統(tǒng)新聞一味文字表述的方式,將數據呈現(xiàn)與新聞報道相結合,是基于數據的挖掘、分析、關鍵詞抓取以及數據的可視化呈現(xiàn)而形成的新聞報道方式。大數據的時代背景給新聞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條件,通過非結構化的數據背后的邏輯化分析及運算,進行大數據分析,將新聞的報道角度更加精準化。
例如英國《衛(wèi)報》系列的專題報道就是充分利用了大數據分析,進行數據新聞報道。《奧巴馬在推特上贏得了總統(tǒng)大選》就是典型的例子,新聞報道將關鍵詞奧巴馬、羅姆尼、瑞恩以及拜登等相關的數據信息,利用元數據庫進行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制作,從而為大眾呈現(xiàn)全面、深度、清晰的數據報道,并在數據分析及計算的基礎上,做出前瞻性的預測。報道中不僅對政府公開的總統(tǒng)的選票數據進行了收集統(tǒng)計,而且對各州選舉結果、時間以及相關的經濟指標都進行了報道分析,得到了美國民眾的普遍關注。
我國2016年兩會期間的新聞報道中,以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各大主流新聞媒體,利用了大數據來進行新聞的解讀和報道,精準分析人民關心的熱點以及人民對于環(huán)境的關注度。
在大數據背景下,傳統(tǒng)新聞傳播的“一刀切”的思維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數據時代大眾對于新聞報道的精準化的需求,新聞報道需要轉變?yōu)榇髷祿季S。所謂大數據思維,簡而言之就是更加強調新聞對于數據的精準化分析。
傳統(tǒng)的廣播新聞無論是價值論的宣傳性新聞,還是事實調查性報道,其新聞報道的主題主要是對于已發(fā)生事實的追溯以及評價。在大數據背景下,這種簡單的陳述形式的報道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大數據技術的驅動、運算能力以及生產方式的轉變,為廣播新聞提供了新的機遇——即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這種邏輯關系的數據分析以及數據呈現(xiàn)取代了之前傳統(tǒng)新聞報道的因果關系的闡釋及說明,注重新聞報道的全面性、深度性的分析。因此廣播新聞的報道視角也需要隨之進行轉型——利用數據分析,注重事實的前瞻性報道以及預測性分析。
《衛(wèi)報》的新聞報道——《奧巴馬在維特上贏得了總統(tǒng)大選》這一典型的數據新聞的報道方式就是充分利用美國政府公開的數據庫信息,注重海量數據的收集挖掘和精準化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海量數據的收集和挖掘只是一個起點和必備條件,新聞媒體需要關注的是數據的準確性以及可靠性,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清除無關數據的干擾,以及對于數據的誤差進行合理的評估,從而將數據的格式以及運算方式統(tǒng)一化、標準化,在此基礎上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以及數據計算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和整理。其中數據新聞的收集和挖掘主要有五種方式。一是政府公開公布的官方數據庫。我國主要的官方數據庫包括國家統(tǒng)計局、國家經濟指標、國家衛(wèi)生計生統(tǒng)計等相關的數據信息庫。二是企業(yè)及第三方數據資料庫。當下很多企業(yè)已經建立了官方的公開的數據平臺,例如Google Public Data、Guardian Data Store以及阿里巴巴指數和淘寶指數等。三是社交媒體平臺數據庫。人們主動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傳、分享、轉載的數據、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是原生態(tài)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些數據對于新聞報道有較大的價值,需要新聞媒體給予重視。例如2013年《衛(wèi)報》一則解讀騷亂的新聞就是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在這一新聞報道中,將社交媒體260條的Twitter內容進行了關鍵詞關聯(lián)分析,在此基礎上總結得出引起騷亂的關鍵原因并不是社交媒體平臺,而是經濟方面的不正當需求。四是互聯(lián)網引擎技術。目前的互聯(lián)網引擎技術已經發(fā)展到支持數據的初步篩選以及過濾。五是傳感器、定位系統(tǒng)。通過傳感器以及定位系統(tǒng)技術進行的地理空間的數據解讀也為新聞報道提供了數據支撐。例如百度就利用百度地圖的地理定位數據,將我國春節(jié)期間的人口活動路線進行了數據分析及報道,和其他國家進行比較,形象化闡述了中國在春節(jié)期間歸鄉(xiāng)的傳統(tǒng)風俗的深刻影響,留給大眾耳目一新的印象。
在信息知識泛濫的信息時代,已經不存在獨家的消息報道,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新聞報道在互聯(lián)網上呈現(xiàn)共享的狀態(tài),雖然在時間先后上略有區(qū)別,但是新聞消息一經報道,很快大眾以及新聞媒體都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這一平臺簡單便捷地獲得新聞信息,完全打破了獨家報道的局面。在這種背景下,廣播新聞媒體對于新聞事件的剖析以及解讀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例如新華網2015年9月報道的《醫(yī)生的時間》,這一主題報道利用數據計算,對醫(yī)生的有效工作時間進行了客觀全面的分析。該報道以北京大型三甲醫(yī)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為研究案例,基于醫(yī)院原始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將醫(yī)院前三個季度的門診數量、治療方式、病床數量、查床時間、手術數量以及后續(xù)的檢查治療等,按照崗位對于每個醫(yī)生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內容進行大數據計算,通過數據計算顯示出每個醫(yī)生在自己崗位上的有效工作時間,這一新聞報道不僅真實客觀,并且利用數據來說話,改變了之前文字表述的模糊性,給予大眾精準化的報道。
斯坦福大學Geoff McGhee教授進行的研究表明,在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媒體的責任已不再局限于事實的報道,而是進行數據的解析,將復雜難懂的數據進行條理化的解析,并且利用數據來進行事實深度剖析。
在傳統(tǒng)的新聞廣播時代,新聞報道的吸引力主要取決于故事的陳述力度,即故事是否跌宕起伏、故事是否具有感染力、故事是否能夠吸引大眾繼續(xù)關注。單純依據故事內容以及故事情感的報道方式在大數據時代變得缺乏數據依據,顯得華而不實。大數據背景下,新聞的呈現(xiàn)方式注重數據新聞的可視化。
數據新聞可視化的含義是為利用計算機網絡工程技術和圖像呈現(xiàn)技術,將新聞數據轉化為數字圖像,并且在屏幕上呈現(xiàn),通過這種數據新聞的圖像化處理,新聞超越了傳統(tǒng)的文字表述,而成為附加可視化的數據圖像,從而使新聞報道更加精準化。關于數據新聞的生產流程具有代表性的是米爾科·洛倫茲的數據新聞四步驟以及保羅·布拉德肖的數據新聞倒金字塔結構。
米爾科·洛倫茲的數據新聞四步驟是“新聞選題——挖掘數據——過濾數據——數據的可視化的新聞制作”。保羅·布拉德肖的數據新聞倒金字塔結構指新聞在選題以及分析層面呈現(xiàn)的是倒金字塔的結構,分別是新聞選題、新聞編輯、數據分析、數據情景結合以及數據和新聞的綜合分析;在新聞傳播層面是正金字塔結構,分別是數據應用、數據可視化、敘事報道、社會化、個性化等層面。綜合以上兩種說法,數據新聞可視化的生產流程都是圍繞數據獲取、數據分析以及數據呈現(xiàn)等關鍵步驟展開的。
在大數據背景下,廣播新聞的轉型方向已經毋庸置疑地由傳統(tǒng)敘述性新聞向數據新聞轉型,在新聞思維上注重數據分析,在新聞視角上注重數據收集和挖掘,在新聞編輯上注重數據解讀,在新聞報道上注重數據可視化。
1.黃俊華.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挑戰(zhàn)及其應對策略[J].新聞傳播,2014(12).
2.欒軼玫.“眾籌新聞”:新聞生產的新模式[J].新聞與寫作,2014(02).
3.郭澤德.眾籌新聞:從“組織化”到“社會化”的新聞生產模式創(chuàng)新[J].中國出版,2014(07).
4.董文麗.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的變遷——以網易、搜狐、騰訊、新浪的數據新聞為例[J].新聞世界,2014(12).
5.陳力丹,李熠祺,娜佳.大數據與新聞報道[J].新聞記者,2015(02).
(作者單位:煙臺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