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關于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行為的研究
□劉浩
目前,新聞傳播中侵害公民權益、有損他人名譽的言論時有發生。因此,約束新聞組織或個人,防止其以新聞播報名義侵犯他人名譽權,構建科學的名譽權維護法規勢在必行。對此,本文從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的特殊性角度出發,認清名譽權侵害行為的構成要件,并基于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責任管理現狀,提出相應的立法建議,從而構建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懲戒措施,促進新聞報道輿論引導的正向化發展。
新聞侵害;名譽權;損害事實;抗辯事由;研究分析
名譽權,不僅是我國法律賦予公民的最基本的人身權利,同時也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的形象標志。公民能否進行正常的社會活動,是否可享受社會平等的義務,名譽權的科學維護是關鍵所在。然而,從現階段新聞報道輿論環境來看,正規媒體在努力維護網絡、社會輿論氛圍的過程中,基于利益考量而無視公民名譽權,擅自造謠、傳播不實消息而詆毀公民形象的新聞媒體組織與個人也并不少見,其不僅侵害了公民自身的合法權益,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社會輿論導向的不和諧,嚴重影響了社會輿論氛圍的構建。對此,立于依法治國基本國策之上,行之有效地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氛圍,以立法角度考量維護公民名譽權至關重要。因此,認清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的特殊性,并從了解其基礎構成角度出發,基于管理現狀提出立法建議,確保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行為可受到法律懲處,從而建立法治社會基本環境的同時,確保公民合法權益的科學維護。
在有效治理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現象之前,了解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的特殊性至關重要,只有認清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的特殊點,才能科學擬定管理措施,有效制定法律條款,減小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現象的發生。對此,本文分析當前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的特殊性,總結歸納為如下內容。
其一,侵害主體。在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的過程中,侵害主體的特殊性不容忽視。作為國家法律承認的合法機構,新聞機構是新聞侵害案件中的侵害主體,其輿論引導與輿論評價的功能,往往在有意無意間會構成對公民名譽權的侵害。
其二,侵害手段。新聞機構侵害公民名譽權的過程中,往往借助不實報道、虛假評論、片面事件陳述等方式造成侵害公民名譽的后果。在侵害公民名譽權的過程中,借由大眾傳媒傳播且進行公開渠道宣傳便構成對公民名譽權的實質性侵害。
其三,侵害對象。在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的基礎研究中,公民所特指的群體為自然人,基于我國法律保護,擁有我國公民身份,并享有合法權益的社會公民,其名譽權受到新聞機構侵害,即使在沒說出名字、報出照片的情況下,若大眾都對此人有所了解,進行隱私侵害之時,同樣構成名譽侵權行為。
其四,損害后果。借由大眾傳播渠道,以公開宣傳方式進行宣傳與報道。構成侵權后對被侵權人造成的影響,當造成被侵權人名譽、精神、財產上的損失之時,便認定侵權行為成立。但在現如今,新聞侵權案件中侵權彌補方式仍然沒有有效辦法,侵權后果彌補仍然較為困難。
在認清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的特殊性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侵害名譽權的構成要件,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其一,侵權行為。新聞的侵害行為,在不同國家與地區,擁有不同的規定與解釋。其中,英美法系中,新聞侵害名譽權的侵權行為主要定義為“以誹謗形式造成受害人公開形象的損壞,并影響被害人名譽”的行為,該法系對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認定主要以損害事實為基礎,并非對侵權行為做出解釋與規定。在我國,新聞侵害名譽權的界定是以法律規定條款來明確,具體來說,其是以“侮辱、誹謗、丑化人格以及宣揚他人隱私等行為構成侵權”來界定新聞侵害名譽權。
其二,損害事實。法律所界定的損害事實主要指一定行為致使受害人的人身權、財產權受到侵害,并造成了財產利益減少或滅失的客觀事實。具體來說,包括三方面:其一,名譽損害。名譽損害在我國新聞報道中是極為常見的問題,由于新聞行業的發展意識偏差,造成其利用高爆點的新聞來吸引受眾閱讀點擊的意識增強,從而為了自身收益而造成侵害公民名譽權現象。其二,精神損害。精神損害是新聞侵害名譽權中極不易界定的損害事實,導致很多受害人在損害事實面前,即使造成心理、情感以及人生經歷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損害,往往也不會引起重視。第三,財產損失。財產損失是新聞侵害名譽權導致的又一問題,但其往往也不會重視,從而造成其并非是新聞侵害名譽權構成的必要條件。
其三,因果關系。法律中,因果關系是指追究侵權行為人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在新聞媒體、新聞出版單位及新聞媒體人對公民名譽造成侵害之時,界定標準主要將新聞報道引發的損害與其他誘因引發的損害有效劃分,進而對新聞報道引發的損害進行認定。也就是說,作為社會輿論、公眾思維的引導者之一,新聞內容是否侵害公民合法權益,誘發公民精神財產損失,構成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的因果關系,是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的又一構成要件。
其四,主觀過錯。我國法律認定的主觀過錯主要分為故意和過失。根據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來看,故意主要是指媒體在清楚其行為會產生的損害結果之后,卻仍然采用和縱容這種行為的發生,因而造成了受害人的名譽侵害,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和名譽損失。而過失則主要是指新聞媒體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卻沒有履行,或者是輕信新聞內容而進行傳播,因而造成了受害人的名譽損失以及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在我國,一些新聞媒體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往往會通過一些新奇特以及具有轟炸效應的新聞來吸引廣大受眾的眼球,因而在新聞報道中,往往會不惜轉載或者創作一些假新聞或者報道失實新聞來進行炒作,從而達到獲利的目的。
當前,新聞侵害名譽權在法律制定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兩點:
其一,立法技術有待增強,監測標準有待確認。目前,我國立法水平與國際立法水平相差甚遠,技術方面仍然有待加強,這主要包括現有法律條文中的語言、措辭的使用欠恰當和準確性,對侵害名譽權的法律規定中或沒有起到定義責任的作用,或沒有可操作的原則性規定。法律條文中規定“虛假信息”“誤導性陳述”等內容沒有一定的界限,雖然在《刑法》《證券法》《公司法》等相關法律中已經規定出不實信息應該承擔的責任,但是如何界定不實信息通常規定得十分抽象,或是一語帶過,所以,我國在立法技術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此外,在監督與監察新聞信息時,監測標準仍然有待確認。可以說,新聞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過程中涉及到的報道范圍、遵循的行為準則、履行的合同義務等內容中,很容易出現問題,一方面是由于新聞媒體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受到某些新聞單位的指使、暗示或賄賂而提供的虛假事實,這期間,不能否定所有的新聞人的工作職責,但是對于一些新聞人提供的新聞報道還需要制定質量標準。
其二,賠償制度尚需進一步明確。在新聞侵害名譽權的相關法律體系中,當涉及到法律責任時通常只注重法律責任而輕視民事責任,這與新聞媒體的市場運作、與法律的要求不符合,并且也削弱了法律應有的權威性、威懾性。我國市場經濟的變革中有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在不同經濟體制下,新聞媒體的生存與發展及權利和義務等都有所不同,計劃經濟條件下新聞媒體的行政關系就轉化為以交易性、有償性的財產關系為中心的對等關系。而現在我國侵害名譽權的法律中除了《民法通則》中包含了新聞媒體應該承擔提供虛假事實的民事賠償責任外,其他法律條款中均未涉及該項內容。
針對新聞侵害公民名譽權立法開展的現狀,擬定科學的解決方案,具體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考量。
其一,細化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法律責任鑒定制度規定標準。司法審判會根據新聞報道內容、語言、公眾影響和法律語言等之間的差異產生爭論,在司法審判過程中只要構成虛假新聞報道便需要通過司法程序審判。所以,可以認定新聞報道在報道中會大量運用專業術語來表述業務的操作流程,從而向法院提出抗辯。由于新聞報道獨有的技術性和專業性特點,在法官面前,顯得法官對相關知識十分匱乏,這時便需要構建起獨立、公正、專業的評判標準來做出公正的判決。建議從以下兩方面做出改變:第一,由司法機關聯合宣傳部門對新聞單位和新聞人的法律責任予以適當的監管和補充,要賦予新聞媒體一定的權利,使之對行業內的合法、合理性起到適當的引導作用。第二,規定鑒定結果同司法鑒定報告具有相同的證明效力,鑒定人的選擇可以借鑒仲裁制度,從鑒定人名冊中選出兩名鑒定人,然后由訴訟雙方共同選出一名鑒定人,這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鑒定的公正性,并且也提高了鑒定的效率。這點建議是根據西方司法制度而來,西方司法機關在判決新聞侵害公民訴訟案件時,會參考本行業自律機構的意見,以該意見作為司法鑒定的重要依據。
其二,構建新聞侵害名譽權的科學賠償制度體系。具體來說,降低侵權案件發生,首先應注重為行業內部構建風險責任制度,確保新聞企業在播報新聞時,明確新聞播報責任,并注重承擔侵權造成的后果。具體來說,新聞行業內推廣新聞報道責任保險,將保險作為新聞單位或新聞人的法定義務。這種風險控制制度是借鑒國外而來,國外將這種報道保險險種視為強制性險種,而我國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新聞報道責任保險。該險種的意義是指新聞單位是被保險人,對委托新聞人過錯承擔的業務造成過失時,由被保險人向保險人提出索賠,進而獲得保險人的賠償。這樣既能夠保證新聞單位和新聞人新聞報道的安全,也能夠降低新聞單位報道的風險。其次,細分新聞單位和新聞人的故意和過失責任。上文內容針對新聞報道的故意和過失責任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于最新的法律方面,還應該建立起專門的賠償基金,來應對故意和過失兩種行為造成的民事責任,應該根據新聞單位和新聞人新聞報道影響的范圍來設定最高賠付額,從而限制基金的使用。
綜上所述,我國關于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問題,在法律體系建設上基本已經完成,也能夠適應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網絡等新媒體的不斷出現,使得我國法律體系針對這些新環境、新背景提出的新挑戰和復雜情況的應對存在不足,我國法律建設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法律的適用范圍和適用性。對此,認清現存實際問題,進行科學的優化與改進,推動我國侵害名譽權法規的逐步完善,不僅能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同時還能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穩步構建。
1.曹小娟,慕明春.“免責”還是“處罰”——關于網絡轉載是否承擔名譽權侵權責任的思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5):159-169.
2.李葆童.兩大權利的沖突博弈和法益平衡——新聞侵害名譽權的適格主體及其抗辯爭議 [J].新聞戰線,2013 (11):91-93.
3.劉凱湘.在私權保障與新聞自由之間——以媒體侵權的類型為視角[J].法律適用,2013(09):22-32.
4.楊立新.我國的媒體侵權責任與媒體權利保護——兼與張新寶教授“新聞(媒體)侵權否認說”商榷[J].中國法學,2011(06):178-188.
5.陳靜忠.“新聞侵權”之再審視——以行為類型化為視角[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57-63.
6.宋素紅,尹淑潔.“新聞侵權”:是否進入法律?——對“新聞侵權”作為一般侵權應被明確的重要性的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11):59-62.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