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聶樹斌案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趙冬冬
媒介化維權的實踐機制
——以聶樹斌案為例
□趙冬冬
當前隨著我國公民維權意識的不斷提升,媒介化維權現象不斷涌現。本文通過對媒介化維權概念進行界定,剖析媒介化維權產生的原因,同時結合聶樹斌案,分析媒體如何對媒介化維權事件進行議程設置,從而改變公眾對事件的認知,引發社會輿論,最終形成媒介化維權的實踐機制,實現公民與媒體的良性互動。
媒介化維權;議程設置;聶樹斌案
從2005年到2016年的11年間,媒體的追蹤報道一次次推進了聶樹斌案的轉折與突破。新媒體技術賦權促進了公民與社會之間的雙向互動,媒介化維權在聶樹斌案改判無罪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而如何運用媒介化維權讓潛在的“聶樹斌”不再出現,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
維權一詞在1992年以前完全沒有出現在《人民日報》上,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講求一切以社會穩定為前提,使得維權一詞從原來較具正面或中立的意涵中被重新框架為較具負面意味的字眼。但從2004年至2006年間,當中國政府提倡消費者保護運動的“維權日”被大量使用以后,維權一詞便擴散到更多其他領域。
媒介化維權是一種非制度性的維權方式,主要是指維權主體通過主動聯系媒體,公開侵權事件原委,設置媒體公共議程,引發社會輿論關注,并以媒體和公眾作為訴求對象的一種維權方式。在許多大規模且影響廣泛的媒介化維權事件中,媒體往往成為最大甚至唯一的受益者,他們將自身塑造成正義的化身,而媒介的參與則變成了維權者個人利益與媒體利益、媒體自我神話建構、自我滿足的合謀。
(一)媒介技術豐富維權渠道
公民一般采用的合法維權渠道是通過信訪制度,但是信訪在現實中多半會演變為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和物力的上訪,無法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最終導致維權事件難以得到實質性解決。再如進入門檻高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司法途徑,維權主體除了要依靠法院和檢察院收集大量證據以外,其復雜的申訴程序更是讓弱勢群體可望不可即。
在一些情況里,維權主體只能通過媒介化維權的方式,來爭取自身的合法權益。與傳統維權渠道相比,在媒介技術日益發達的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界限被打破,個人可以運用新媒體選擇、制作、傳播信息,改變了傳統媒體掌控傳播權的狀態。基于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數字化和互動化、傳播者的多樣化和廣泛化、傳播內容的及時性和全面性,維權主體可以通過網絡主動公開侵權事件原委,吸引媒體關注和報道,從而引發社會輿論,最終逼迫侵權主體不得不采取相關舉措來平息輿論壓力。新媒體技術賦權的過程,使個人獲得更多的話語權,話語權在內容和自由程度上更加寬泛。
(二)媒體議程突出維權事件
馬爾科姆·麥克姆斯和唐納德·肖在1972年提出議程設置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傳媒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媒體突出報道的事件能引起人們的特別重視。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
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議程設置理論也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和發展。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滲透,人們對不同媒體的傳播特性早已了如指掌。媒介化生存讓維權主體懂得如何設法將自身的侵權事件原委演變成為網絡討論的熱門話題,從而反過來為媒體設置議程,一旦吸引了媒體的關注和報道,維權事件就會引起社會輿論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最終推動侵權主體主動解決問題。在公民、媒體和政府三者的信息博弈中,政府和媒體往往占據明顯優勢,因而當政府一旦成為侵權主體時,維權主體就只能通過媒體報道,揭露侵權事件原委。媒介化維權的方式與媒體傾向于報道矛盾沖突激烈的事件不謀而合,尤其維權主體的身份是弱勢群體時,就更加突顯媒體作為人民喉舌的功能。
(一)保證信息客觀,規避媒介審判
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是相輔相成的,司法審判過程需要媒體監督,而客觀、全面的媒體報道則能引導輿論趨向理性,從而提高司法活動的透明度與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司法專制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和交互性,網絡新聞報道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當維權者通過網絡自媒體公開侵權事件后,尤其是這些事件涉及到社會公共利益時,人們往往會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通過網絡匿名發表言論。當網民關注的熱點反過來為媒體報道選材進行議程設置時,網絡媒體就開始弱化傳統意見領袖和媒介組織的話語權,導致傳統媒體的報道更易受到多數網民意見的干擾,從而削弱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和導向功能,形成對司法獨立和程序公正的干預,最終導致媒介審判的出現。所以媒體在規避媒介審判時,應當從新聞報道內容上,盡量對事件進行全面客觀的報道,切勿站在道德制高點對事件當事人進行譴責,以免誤導社會輿論,操控民意。
(二)加強媒體融合,全面追蹤報道
網絡雖然具有即時、低門檻、互動等特點,能使媒介化維權事件迅速成為熱點話題,但它也可能導致信息來源的真實性遭受質疑,而且網絡新聞多半最終會成為爛尾新聞,不了了之。相較于網絡媒體,傳統媒體擁有專業采編隊伍和權威話語權,通過融合網絡媒體的優點,密切關注網絡熱點話題,選擇具有轟動性、突發性的事件進行深度調查和追蹤報道,從而反敗為勝,為網絡媒體進行議程設置。
目前已經有許多主流傳統媒體開始嘗試融合網絡媒體,甚至主動創建網絡媒體平臺,通過專業采編隊伍的深度調查和追蹤報道,對社會輿論進行了有效引導。例如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改判聶樹斌無罪時,《南方周末》的微信公眾號第一時間推出了《南周12年追蹤:聶樹斌終無罪》的文章,而《新京報》則通過旗下的“沸騰”公號,推出了由新京報評論部發出的《這些年,23篇我們評論過的聶樹斌案:時間終于給出了答案》。在新媒體層面,2015年澎湃新聞網追蹤報道了聶樹斌案重查案卷、案件重審等經過,特別是在2015年3月,獨家報道《律師稱聶樹斌案卷宗現重大問題,多處簽名涉嫌造假》,矛頭直指當年案件經手的司法人員。
(三)警惕公權干涉,維護新聞自由
1995年4月25日,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和強奸罪判處聶樹斌死刑,兩天后的27日,聶樹斌被執行槍決。而在宣判之前,警方便將案件材料提供給了《石家莊日報》等當地媒體,將聶樹斌塑造成了兇殘的犯罪狂魔。媒體一直對此案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和報道,而公眾在媒體報道的影響下,也力求處死聶樹斌,這就出現了惡性循環:媒體一旦受到公權力的干涉,并屈服在其壓力之下,媒體創造的擬態環境就會錯誤地影響公眾的認知和行為,而公眾輿論又反過來作用于媒體報道和司法審判,一旦一個步驟失控,事件的真相就會被淹沒,最終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所以媒體在報道維權事件時,除了要講求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全面性和客觀性之外,還必須警惕公權力的干涉,維護自身的新聞自由。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媒介化維權的方式會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雖然媒介化維權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進了公民與媒體的良好互動,但是如何發揮媒體在此過程中的積極作用,讓更多公民正確運用新媒體,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傳播社會正能量,規避媒介審判和輿論綁架等負面效應,是我們當前面對的新課題。
1.鄭雯.“媒介化抗爭”:變遷、機理與挑戰[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
2.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于建嶸.當代中國農民的維權抗爭——湖南衡陽考察[M].香港:中國文化出版社,2007.
4.孫瑋.中國“新民權運動”中的媒介“社會動員”——以重慶釘子戶事件的媒介報道為例[J].新聞大學,2008(04).
5.李艷紅,楊梵.文化資本、傳播賦權與“藝術家”都市空間抗爭:對J市藝術區拆遷集體維權行動的研究[A];第十二屆新世紀新聞輿論監督研討會論文集[C];2013.
6.張磊.業主維權運動:產生原因及動員機制——對北京市幾個小區個案的考察[J].社會學研究,2005(06).
7.陳天祥,金娟,胡三明.“媒介化抗爭”:一種非制度性維權的解釋框架[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05).
8.戴海波,楊惠.論媒介化抗爭中議程設置的產生過程[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