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璇 王壯輝
對新媒體環境下記者角色的思考
□秦璇 王壯輝
記者這一角色可謂古已有之。從古至今,歷史的演進、政治的動蕩、科技的變革、社會的發展都不斷推動著記者的角色及其形象發生變化,但是記者所扮演的信息發布者、聯絡員的角色和地位無可撼動。新媒體的出現弱化了傳統媒體和記者的固有角色,迫使媒體和記者走向轉型和融合發展。無論是記者還是媒體,在轉型中堅守社會責任,才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
新媒體;記者;轉型
西方新聞史將現代記者的出現歸因于文藝復興時期的經濟復蘇,經濟的發達催生了人們對于商業資訊、物價行情、政治動態、宗教活動、船舶起航等各類消息的需求,一批以兜售各路消息動態謀生的人們應運而生,這是現代記者的前身。從那時起,記者就開始承擔起一個重要的角色——信息傳遞者,在少量信息和廣泛受眾之間架起橋梁,讓信息從被掌控一方向被需求一方流動,并從中獲利。
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在我國,經濟并非催生現代化報刊出現的主要動因。西方報刊傳入之時,正值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百姓民不聊生之日。因而,報刊自然被一些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用來啟迪民智,同時表達救國救民的政治主張。我國早期的著名報人王韜、梁啟超、康有為、嚴復、陳獨秀等都曾利用其所辦報刊“立言”,也都將報館作為“開民智”“育人才”最主要的手段。梁啟超甚至認為“中國所以不振,是由于國民公德缺乏,智慧不開”,因此需要報紙“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師之誘蒙童”那樣去引導。①足以見得,報刊和報人在當時所發揮的思想啟蒙者作用。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和發展,盡管各國國情有異,但在新媒體出現之前,記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外乎宣傳者、傳播者、參與者、盈利者和記錄者等幾種,而且傳統媒體時期記者角色的此消彼長多受外部的社會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媒介技術雖然不斷向前發展,卻從未動搖記者作為傳播者、信息溝通者的傳統地位。但是,這一切在互聯網與新技術出現之后發生了質的變化。
(一)新技術催生新媒體
如今,究竟何為新媒體,如何定義新媒體已經不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因為新媒體的現實意義和影響早已超越其字面含義。一般我們認為新媒體之“新”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然而,如果從技術層面來看,我們也可以把新媒體之“新”解釋為新技術之“新”,即新媒體是由新興技術支撐起的媒體形態,技術在改變媒介形態和傳播方式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發揮了更迅速且決定性的作用。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支撐下的新媒體和新技術,已然顛覆了傳統媒體的“游戲規則”,迫使傳統媒體在短短十余年間走向衰落,不得不在新媒體的浪潮中尋求轉型與融合發展。
(二)新媒體技術弱化記者角色
新媒體改變外部傳播格局的同時,也改變著媒體內部的生產方式,削弱了記者的傳統角色和作用。在西方傳播學視角下,記者所扮演的“把關人”“議程設置者”等傳統角色也被逐漸弱化。從本質上來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于新媒體賦予了人們充分的傳播權利,公眾可以越過傳統媒體與他人產生信息關系。
1.把關人角色的弱化
把關理論認為大眾傳媒組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承擔著“把關人”的作用,對信息有著“生殺大權”,決定著哪些新聞內容最終會與讀者見面。記者雖然會考慮受眾感受,以此為依據來取舍信息,但是,事實上公眾不具備自主選擇信息和發布信息的權利,而且只能依賴傳統媒體獲取有限信息。在新媒體環境下,記者和媒體的把關權之所以弱化,首先是因為人們不再依賴傳統媒體獲取信息,因而記者的把關不能發揮出促進或阻礙一部分信息擴散的作用。其次是因為新媒體平臺上的把關主體更加多元,不僅有傳統記者,還有網站編輯、貼吧吧主、微博微信的管理人員等,削弱了傳統記者的把關權力。再次,新媒體的傳播特性決定了這種把關只能是一種后置性、篩選性的把關,因為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量巨大,交互作用強,往往在把關人還來不及反應之時,信息早已傳播到千里之外。②
2.議程設置者角色的弱化
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各國媒體都發現了一個現象:人們對奧運會的關注度明顯下降,各大電視臺的收視率都不甚理想。究竟是人們不再喜歡觀看奧運比賽,還是出于其他原因?國內媒體研究發現,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國人對于奧運比賽的熱情確實有所消減,人們也不再執著于獎牌榜上的金牌數量。但是這并不是傳統媒體發行量、收視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相信如果沒有新媒體的出現,電視臺的收視率依舊會居高不下。那么新媒體究竟有何魔力,能夠消解傳統媒體對于常規性重大賽事的議程設置作用?其一,新媒體議題設置多元,傳播速度快,能夠迅速分散公眾注意力。奧運會期間,王寶強離婚事件在新浪微博上迅速發酵,其影響力和關注一度超過奧運會,成為一場全民審判的離婚鬧劇,直至女排決賽將公眾注意力重新轉移到賽場上之前,對這一話題的關注度遠遠超過其他奧運話題。其二,新媒體議程設置娛樂性強,迎合絕大部分網民的需求。里約奧運期間,一些網絡媒體和段子手們開始以娛樂視角切入奧運信息的報道和傳播,因而“洪荒少女”表情包、秦凱求婚等一系列花邊話題成為人們爭相關注的熱點,而以“央視新聞”為代表的官方微博雖然能夠提供較為及時的賽事資訊和評論,卻不能實現其新聞報道的進一步營銷價值。可見,新媒體平臺上的議題設置有著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獨特規律,傳統媒體和記者要想在新媒體環境中爭取到議題設置者的角色,還得尊重、掌握并駕馭好這些規律。
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掌握話語權、發聲筒的同時,也衍生了一些負面效應,如網絡信息魚龍混雜、謠言滋生的問題,重要議題被忽視、全民“娛樂至死”的隱患,以及網絡輿論被極小一部分意見領袖所左右的潛在威脅。因此,即使傳統媒體和記者未來主要的業務方向是實現創新和轉型,也不能放棄對社會責任的堅守。在轉型中堅守,才是傳統媒體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
(一)記者轉型——迫在眉睫
新舊媒體的融合、傳統媒體的轉型發展,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不過,中國媒體特別是平面媒體,其實一直沉浸在以往的繁榮慣性中,直到2013年下半年,才有了非轉不可的共識。③傳統媒體的轉型,需要在理念、技術和體制等多個層面上下功夫,最根本的是要轉變思想,樹立用戶觀念,立足于提供好的內容產品,發揮出傳統媒體的特有優勢。其次,要主動擁抱新技術,開發相應的數據平臺、采編平臺等,充分利用新興技術惠及傳統媒體的轉型發展,如《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中國媒體融合云”,新華社的“全媒體平臺”,以及12家主流媒體共同成立的“VR”新聞實驗室等,都是傳統媒體利用新技術探索轉型道路、優化媒體采編流程和用戶體驗的有益嘗試。
與此同時,推動傳統媒體轉型,一定要考慮媒體人的轉型。在互聯網時代,任何行業都在經歷著創造性毀滅的過程,任何轉型發展都是常態,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人和產業傳統,對于處在技術變革前沿的新聞業更是如此。推動傳統記者的轉型,就要幫助其提升各方面素養,在新媒體時期實現角色轉變。如傳統記者必須改變居高臨下的傳播態勢,以用戶為導向,掌握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方式和規律,借助各種技術手段實現信息的營銷和精準傳播,引起公眾的關注和共鳴;記者要從新聞采集者的角色向新聞求證者的角色轉型,因為紛亂蕪雜的網絡空間尤其需要具有專業素養的記者在甄別真假信息、求證新聞事件中發揮更大作用;記者要進一步引導輿論,成為轉型期的主流聲音,在凝聚人心、傳播正能量上積極作為,讓真正值得關注的新聞不被信息海洋所淹沒。
(二)記者堅守——永恒使命
新媒體對于傳統新聞業的價值體系和新聞專業主義內容都形成了巨大的沖擊,許多傳統媒體人出于生存壓力或金錢名利的誘惑,利用新聞進行敲詐。這不僅觸碰了法律底線,也破壞了新聞業的社會公信力,更為本就前途未卜的媒體轉型蒙上一層陰霾。
新媒體時代仍需強調新聞不是普通的商品,盡管媒體、記者要最大限度地按照傳播規律辦事,實現其在職業角色、職能上的轉型和創新,但新聞業不變的靈魂應是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弘揚,對社會責任的堅守,這是媒體永恒生命力和使命所在,只有如此,媒體才能造福于社會的良性發展,記者才能成為這個國家和社會的瞭望者和守護神。
注釋:
①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45-46.
②靖鳴,臧誠.微博對把關人理論的解構及其對大眾傳播的影響[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02):55-69.
③張志安,劉虹岑.轉型與堅守——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從業者訪談錄[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5:1.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