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險峰
“影視劇本創作”課程“分層、分類教學”研究與實踐
□張險峰
“影視劇本創作”課程“分層、分類教學”,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針,能迅速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按電影類型及學生興趣將學生分成若干創作小組的方法,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不同類型劇作的寫作規律;加強橫向聯合,使人才的培養質量更能適應現代化對技術人才和應用人才的要求,對傳統教學模式是一次大的改進和突破。
影視劇本創作;分層;分類教學;類型小組;課改;編導
“影視劇本創作”課是編導學生必修的專業課程,教學目的在于奠定銀幕寫作的理論基礎,闡述影視編劇的基本概念與技巧,使學生能夠具備聲音、畫面造型和敘事相結合的劇本結構能力,進行不同風格與題材的影視劇本創作。
由于學生水平呈高低不一、參差不齊的態勢,加上彼此興趣愛好有很大不同,傳統的灌輸式專業教學方法極難達到培養目標。因此,在這門課中研究“分層、分類教學”的方法,更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針,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
所謂“分層、分類教學”,是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學生實際知識和能力水平,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提出相應的教學要求,并采取相應的激勵機制,對各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
按人才培養目標“分層教學”,也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方向,它以課程設計替代專業課程設計,更有利于專業人才的培養。
目前國內影視專業院校“影視劇本創作”一課的教授與練習,基本因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少在“分層”“分類”教學上有所涉獵、研究,改進、突破。因此,本項目的施行,既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也定會開拓出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空間、新領域。
研究者發現,當學生知識面窄、文化基礎薄弱時,一味地采取傳統的專業教學方法,可能事倍功半,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相反,若能看到每個學生擁有多種智能,并顯示出智能組合的差異性,在教學時有的放矢地實施個性化教學,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生的潛能,即讓每個人只做適合于與其智能相適應的工作,定會多見成效,立竿見影,事半功倍。
為此,研究者針對“影視劇本創作”課“分層、分類教學”研究,實施了以下具體課改方案。
首先,按電影類型及學生興趣將學生分成若干創作小組。
自電影誕生以來,已被劃出七十五種以上的類型,比較常見的有愛情、戰爭、喜劇、悲劇、科幻、恐怖、懸疑、武俠等,這些類型也培養了喜好該類型電影的觀眾。與之相適應,研究者把自己執教的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12級編導、13級編導、13級攝影攝像技術、14級攝影攝像技術等共計150名學生分成了古裝、愛情、喜劇、悲劇、都市、鄉村、戰爭、科幻等若干類型創作小組,又在此基礎上細分出年代、偶像、穿越、時空轉換、校園青春等亞類型小組。然后,向各小組布置任務,讓他們從各自不同的興趣出發,在充分掌握吸收影視劇本創作規律的基礎之上,確立自己創作的劇本類型,展開想象,豐富內容,塑造人物,編織情節,突顯主旨,深化主題,最終交出成品,以檢驗效果。
很快,學生就確立了自己所要創作的劇本類型和主題內容,并如期提交了劇本。12級編導丁琦組創作的青春校園類型題材劇本,筆鋒直指今天中國高等教育的缺失與偏頗;13級編導孫文龍組創作的古裝劇本,以明代東廠西廠爭斗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刀光劍影、波詭云譎的暗殺故事;13級編導李永濤組則對海峽兩岸的歷史情有獨鐘,講述了一個由淺淺的海峽阻斷男女相思的既浪漫又殘酷的情感故事;14級編導顏蕙組則借一個兇殺案,對中國計生政策走過的彎路進行了反思與披露。
實踐證明,按電影類型及學生興趣將之分成若干創作小組的課改方案,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劇本寫作的興趣,還使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了不同類型劇作的風格、規律、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其次,針對現有教材進行梳理、總結、提煉,以找出使學生快速掌握影視劇本創作要領的“捷徑”。
研究者深知,“分層、分類教學”只是手段,使學生掌握影視劇本創作的規律及方法才是目的,而在這方面想取得成果,就必須對現有教材進行梳理、總結、提煉,以找出使學生快速掌握影視劇本創作要領的“捷徑”。
表面上看,影視劇本創作深不可測,無章可循,可實際上,卻有許多規律值得總結。我國資深編劇理論研究家、北京電影學院教授汪流,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影視劇本創作的規律是要學會為銀幕寫作,強調編劇的視覺意識與劇本的銀幕感,他認為一個合格的電影編劇如果不學會通過電影藝術所特有的語言去表現和完善自己的意圖,那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合格;而美國的悉德·費爾德則在其著名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一書中,確立了所有電影劇本都是三段式的著名理論,認為一部故事片“是把一條基本的故事線加以戲劇化”,并且“有一個明確的開端、中段和結尾”。
這些理論是比較科學也比較實用的,但也存在不同的弱點和缺點。汪流教授的理論,過于注重為銀幕寫作的理念,忽視了對劇本結構特性的研究;悉德·費爾德的理論,放在戲劇結構電影劇本里是個準則,但若放在散文結構、時空交錯結構、詩結構以及反情節的作品中,則顯得捉襟見肘。
為此,研究者在教學中,對這兩本書及其他教材進行了精心的梳理、總結與提煉,其準確且實用的部分被保留下來,且加以豐富,不足或有錯誤的地方則加以過濾、摒棄或刪除,如此,便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適合本次課改的全新“影視劇本創作”教學體系,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成功。
第三,是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對其作品耐心細致地進行多次修改,以幫助其進步。
與其他理論課程不同的是,“影視劇本創作”課的教學,應以小班授課、分組講授為特色,并且要對學生作品做耐心細致的修改,方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為此,在具體操作中,研究者(老師)在開展小班教學、分組授課的基礎之上,總是不厭其煩地對學生交上來的作品做多遍的修改與指導,大到整體架構、人物設計、情節編織,小到一個臺詞、一個細節,都做深入的分析,使學生真正領會意圖,以明白創作的真諦。
以14級編導趙秋怡組創作的微電影劇本《路》為例,劇本初稿交上來時,研究者(老師)發現,該作品只是像流水賬一般講述了一個高三藝考生如何參加藝考的經歷,既無新鮮的視角,也無戲劇的張力,故事平淡無趣。于是,研究者便從劇本的創作規律入手,精心指導,深入剖析,以使學生懂得,一個劇本,除鏡頭語言、畫面感及蒙太奇外,還重在講述深刻的主題和多舛的命運。起初,學生表示聽懂了,將劇本拿回去修改,但二稿、三稿、四稿交上來,還是不見長進。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老師)并不輕言放棄,而是找來優秀的范例,通過解構、拉片的方式,使之明晰了上述道理。最后,當劇本第八稿交上來時,已是煥然一新,拍攝成微電影后,劇中藝考生的命運牽動了無數觀眾的心。
第四,組織好對精品影視劇的觀摩與欣賞,從中體會編劇技巧,以利于創作,也是本次課改的重要內容。
所謂精品,是真正能夠代表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成就,是高端的文化和文藝作品,它具備毛主席所說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特點,能代表大眾的利益與心聲,滿足大眾的需要,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與價值標準,吸引大眾的注意與參與,還代表民族文化傳統的高度與特色,吸納與體現著現代科學的成果。
對近年來涌現出的影視精品展開深入且細致的研究,努力找尋其創作生產過程中的共同規律及個性特征,并將這些規律研究、歸納、提升、總結,對學生提高自身的創作水平大有裨益。為此,“影視劇本創作”課在講授劇本創作理論的同時,還展開了對大量精品影視的觀摩與學習,如觀摩欣賞姜文的《鬼子來了》、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寧浩的《瘋狂的石頭》、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等。
第五,加強實踐,加強橫向聯合。
“影視劇本創作”課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而應注重實踐,注重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如此才能在極短的時間里取得成果。
作為本課改實施基地的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有兩門課是十分有利于學生實踐的,即“影視城DV游”和“聯合作業實踐”。
“影視城DV游”課,強調所有場景都要在影視城景區內拍攝,因此,古裝歷史題材最適合,學生接到實踐任務后,有寫明代錦衣衛的,有寫民國小家碧玉的,有寫唐代安史之亂的,也有寫清宮秘史的,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聯合作業實踐”課,學生創作的劇本題材更加廣泛,劇情更加復雜,人物更加立體,主旨更加深刻,且在拍攝時,能與攝影、制作、表演等同學緊密聯合,精誠合作,既檢驗了劇本的水準,還在導演手法、制作合成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不小斬獲。
另一方面,研究者深知,學編劇的學生應身在學校,心在市場,要盡各種所能,加強與行業間的對位與銜接,從而早早接觸社會,在實際工作中提高創作水準。為此,研究者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與多家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合作,拍攝了《石頭剪子布》《水之情》《東陽保安公司宣傳片》等微電影,同樣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研究者(老師)成果
1.由研究者編劇并導演、學生積極參與拍攝的微電影《石頭剪子布》,以精湛的劇情、巧妙的構思、深邃的哲理,征服了2015年意大利斐烏吉第八屆國際電影節的評委,一舉拿下最佳短片、最佳編劇兩項大獎,實現了浙江橫店影視學院零國際大獎的突破。
2.由研究者編劇并導演、學生積極參與拍攝的微電影《水之情》,以一個驚心動魄的水上救援故事,展示了東陽市東陽江派出所全體干警執政愛民的風姿。
3.由研究者編劇的動畫電影劇本《戀戀桃花園》在國家級核心期刊《電影文學》上發表。
(二)學生成果
1.由研究者任指導老師、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14級編導學生張穎等創作的微電影《紙青蛙》在浙江省第十五屆大學生多媒體作品設計競賽中,榮獲高職組DV類一等獎。
2.由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12級編導學生丁琦創作的微電影劇本《信任的獎狀》,在浙江省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管委會舉辦的“最美橫漂人——2015年橫漂才藝大比拼”中獲劇本創作類三等獎。
“影視劇本創作”課“分層、分類教學”,使傳統的按專業設課的方法不再成為課程教育的唯一模式,也使課程教育的設計更加適用,更加靈活,人才的培養質量也更能適應現代化對技術人才和應用人才的要求。雖然在方案實施中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總的看來,是正確的,前景是美好并且廣闊的,可以大力推廣之。
(作者單位: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