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群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應對策略
□李元群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營造出了全新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同時也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形成。本文關注大學生心理的特點,總結出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心理產生的正面、負面影響,并探討了面對這些特點與影響應該采取何種應對策略,試圖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為培養新世紀的社會人才做出努力。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特點;應對策略
新媒體時代,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而來的區別于傳統媒體單一傳播形式的新時代。當今社會,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漸漸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速度、范圍都較以前有了極大的擴展,也帶來了社會的巨大變革。大學生身為祖國事業的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才價值。如今社會環境迅速變化,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帶來了全新的社會氛圍,也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影響,在許多有利因素出現的同時,也有一些負面影響。我們應該迎合時代浪潮,趨利避害,穩步推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新媒體時代增加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廣闊而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提供了多種可能。同時,瞬息萬變、紛繁復雜的21世紀,大學生主要通過新媒體獲取時間上跨越古今、空間上涵蓋國內外的認知資源。在這樣的條件下,大學生的視野得到了大大的開闊,他們的認知領域隨之擴展到此前學生未能涉及的許多領域。在對社會了解程度加深的基礎上,進行能力的培養與創造性的發揮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大學生提升自身素質,迎接新挑戰。
其次,新媒體時代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逐漸變得更加多元化。在傳統文化唯我獨尊的時代中,大學生受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很深,難以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而新媒體時代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空間,大學生可以在這里自由地交流、討論,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并在溝通的過程里培養出自由開放的思維理念。當他們真正走入社會、開始參與建設時,就會發揮出創新精神、探索精神,開拓出一個全新的、充滿活力的社會。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爆炸的負面影響首先表現在,大學生很難在海量的資源中提取出真正具有價值的內容。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大學生非常容易迷失理性,沉溺在數據的海洋中。另外,虛擬的空間給了大學生釋放現實生活中壓力的空間,不需要真實的身份信息帶來的自由,令很多大學生在網絡中發表放肆言論攻擊他人,這讓大學生的心理邁向了不健康甚至扭曲的道路;同時更加加劇了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落差,當真實與虛幻開始混淆時,大學生的性格走向了兩個極端,一方面在網絡世界肆無忌憚,另一方面又在現實生活中封閉畏縮。長此以往,心理上的不平衡令大學生沉迷于虛擬的世界而不愿面對現實生活,抗拒和排斥現實生活中的交流與活動,甚至產生抑郁情緒,使學習與生活都不能有序進行。
人類的心理發展遠遠不及科技迅速,面對新媒體時代與舊時代的快速變遷,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強的大學生往往會對新媒體技術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由于缺乏相應的心理認知,一旦這個賴以表達與傳播的工具產生問題,就會有焦慮的心理,因此出現很多手機黨、低頭族。較以往更加重視自由與個性的新時代大學生,往往認為在現實世界中無法獲得理解,因此更加依賴網絡,而現實的溝通與信任卻在逐漸減少。然而大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對整個社會來說意義重大,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必須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應對,以求在思想、行為等各方面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首先,要加強對新媒體的監管力度。在極為開放的信息空間中,太多的負面信息難以避免被大學生接觸到,為保證新媒體環境的純潔,信息源的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信息時代,法律的管轄范疇也應該相應擴大到虛擬領域,適當增加相關法規以約束不良信息的傳播。另外,還可以成立新媒體行業協會,利用行業自律進行管理,形成從業規范,這樣可以在政府與媒體行業間架構起溝通的良好紐帶,減少監管成本,提高效率。
其次,要采用科學的方式進行分析。文化上,新媒體時代吸收了西方、韓國、日本等多元文化,在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擊與融合中,大學生形成了獨特的心理特征,對這些心理特征的總結與分析是進一步研究有效措施的基礎。在不同的觀念與時代中,具體分析問題并加以引導,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可以借助計算機等工具進行準確有效的分析,采取適當的方法,得出科學的結論。
第三,要給予大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大學生的發展歸根到底還是人的發展,要想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持續發展就要堅持“以人為本”。人格的樹立時期,要堅持關懷與教育并進。不同大學生的家庭、經歷狀況都不同,也存在很多方面的不平衡,甚至在認知上也有很大差異。此時為了縮小這些來自經濟、觀念等方面造成的差距,要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心理上的關懷。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感受到平等溫馨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并慢慢在關懷中汲取力量,增強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自主調試心理問題,形成良好心態。
新媒體對傳統文化產生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但傳統文化中并非全部都是糟粕,還有很多精華存在,不應被絕對抵制。因此,要讓大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從心理上接受其優秀理念。這要求教育工作者既在課堂上潤物無聲地講授,更需要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用自身的行動做出榜樣,再和家長齊心協力,從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均衡大學生的接受,將傳統與創新相結合,轉變教育手段和理念。利用校園文化的豐富多樣性,不同于課堂枯燥乏味的特點,更容易吸引大學生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熏陶。在舒適的校園氛圍中,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也更容易得到釋放與排解,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充實思想,提升能力。
心理教育在以往的舊有觀念中往往被妖魔化,認為只有那些心理有障礙的人才需要看心理醫生進行治療。但其實,如果預防工作到位,那么將會有很多心理問題在萌芽階段就被杜絕。如今,大學生選修課課堂上已經有了心理健康課的身影,讓心理健康的培養在大學生生活中切實發揮作用,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大學生參與校園活動、展示自己的風采,也可以滲透健康的觀念,使大學生易于接受。在基本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的基礎上,還要關注到學生個體,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借助新媒體帶來的便利東風,可以形成網絡交流會,在避免了面對面的尷尬之外,還讓大學生沒有心理負擔,將心聲通過網絡傳遞出來。
第四,要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大學生的信息識別能力在新形勢下亟待提升。高校要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甄別和篩選出有效信息,過濾掉虛假、不良信息,可以有效地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整體建設創造出積極有序的和諧環境。另外,大學生自身也要提高判斷能力,將學習的主要任務完成后多參與實踐活動,積累經驗并運用自身學習成果,對各類信息進行整理、評價,逐漸形成獨立自主分析問題的意識,提高選擇判斷的有效率,并增強自身的決策能力,如此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成長和發展自身。
最后,要加強人際疏導意識。在同學之間可以開展互助式心理溝通活動,教師數量不足以一一對學生產生具體影響,但朋輩之間的生活經驗與理念往往更加相近,大學生對朋友容易傾訴真心,也能讓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雙方都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收獲、有所進步、互相激勵,分擔痛苦的同時分享了快樂,新媒體時代的負面影響也能大大減輕。另外,家庭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的以身作則與悉心關注會對子女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的溺愛現象會令大學生獨自處理問題時產生恐慌與畏懼心理。因此,父母要培養子女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鼓勵大學生在深思熟慮后勇敢嘗試,并且有承擔后果的責任意識。經濟上不應過分攀比,要讓大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學習上不應給子女過大的壓力,多關注其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現并溝通解決,才能令大學生在步入社會時能夠經受住挫折的考驗,成為真正的棟梁之才。
新媒體時代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不應該停留在理論與口號層面,更需要許多心理教育工作者踐行,在實際工作中積累經驗、總結方法,在遵循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正確疏導,將大學生培養成真正有益于社會發展的人才。
1.于海龍,孔江莎.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應對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6(39).
2.胡穎.“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04).
(作者單位:鄭州城軌交通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