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淺論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的成因
□楊波
研究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形成與傳播的原因,對于我們提高發現、匯集、引導、化解負面輿情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本文中,筆者論述了引發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的五個主要原因,即:經濟貧困落后,貧富差距拉大;敵對勢力煽動,價值觀念偏離;對立思維存在,民族文化沖突;民生問題較多,社會矛盾凸顯;治理風險存在,基層治理不善。
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成因;矛盾;沖突
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是指一定范圍內的少數民族群體對中介性社會事項所持有的具有負面影響的思想認知、情緒反應、價值判斷、意見傾向等的綜合表現。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的形成與傳播,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條件。研究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形成與傳播的原因,對于我們提高發現、匯集、引導、化解負面輿情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在此主要論述以下五個原因。
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苯洕媸侨祟愡M行一切社會活動的最深層根源,也是人類活動的最根本動力。當前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群體面臨的貧困問題仍然很突出。截至2014年,民族八省區農村貧困人口仍有2205萬人。此外,我國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長期在0.46以上,遠遠高于0.4的“警戒線”。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的生成,最主要就是因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一部分少數民族群體生活困難、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所致。
一是一些少數民族群眾對黨和政府不滿而產生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由于各種資源有限,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資源配置不公平等現象,導致一些少數民族貧困群眾喪失一些發展機會和社會權利,造成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進一步擴大,致使一些少數民族群眾不同程度上感受到自己未從國家改革發展中獲益,未分享到國家發展進步帶來的紅利,進而使得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心理不平衡,在一些利益訴求未得到解決時而產生對黨和政府的不滿情緒,進而產生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
二是少數民族貧困人群與其他社會強勢群體在比較與博弈中產生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少數民族群眾開始以發達地區的富裕群體作為參照系,常常拿自己與其他社會強勢群體做比較,不斷向黨和政府提出很多不切實際的利益訴求,感到黨和政府及社會其他強勢群體不關心民族地區的建設發展和少數民族同胞的生存狀態,常常認為自身是國家改革開放、少數民族地區開發建設的吃虧者、受害者,相對剝奪感和“被邊緣化”的心理落差在一些少數民族群眾中產生,隨之生成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
三是少數民族貧困人群之間的博弈產生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由于自然環境惡劣,當地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十分有限,當地貧困群體之間為爭奪發展資源常常進行各種博弈,導致群體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增加,對峙、摩擦甚至沖突也時有發生,引發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
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但仍有一些敵對勢力長期對我國實施政治攻勢持續開展“和平演變”,對一些少數民族群眾造成負面影響,引起他們的價值觀發生不同程度的偏離,進而引發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
一是培植反華勢力,組織反華活動。長期以來,一些西方敵對勢力、敵對分子積極尋找、培植親西方的各種政治勢力,圍繞“民族”“宗教”“人權”等敏感主題制造各種問題,直接策劃組織、操縱指揮各種政治性的群體性事件。近年來發生的各種宗教非法活動事件、民族分裂活動事件、少數民族群體事件,很多都與相關敵對勢力或敵對分子有關。他們或到現場直接指揮,通過組織游行、罷工、靜坐、征集簽名等方式,對我國政府施加壓力;或通過各種傳媒對事件進行惡意炒作,制造各種謠言迷惑少數民族群眾,煽動群眾鬧事,不斷擴大事態;或退居幕后出謀劃策,為“藏獨”“疆獨”等分裂勢力長期提供經濟資助和所謂的“法律援助”,鼓勵、支持這些分裂勢力長期與我國政府對抗。
二是利用媒體優勢,發動輿論攻勢。長期以來,境內外敵對勢力充分利用西方國家的傳媒優勢,對我國發動輿論攻勢,向我國少數民族同胞傳播各種西方價值觀念和各種反動思想與理論,并開展各種分裂中國的活動。這些反動言論、敵對行為危害極大,在一定程度上對一些少數民族群體的思想產生了負面影響,削弱了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在一定范圍內引發了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各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甚至對立和仇恨,形成破壞性極大的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
三是開展宗教滲透,挑撥民族關系。各種敵對勢力常常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千方百計挑撥我國民族關系,想方設法破壞我國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試圖顛覆社會主義中國。如西方敵對勢力看到藏傳佛教在西藏社會和藏族同胞中的廣泛影響,為在一些藏族群眾中爭奪人心,敵對勢力長期致力于藏傳佛教的研究和利用,對達賴集團長期給予經濟支持和所謂的政治支援、法律援助等,充分利用達賴所謂“宗教領袖”的特殊身份,精心策劃組織了一系列旨在擾亂我國社會秩序、顛覆我國政府、分裂中華民族的各種破壞活動。
人類社會各群體間常常會出現對立的情況,其原因可以從社會、政治、經濟矛盾等方面找尋,更應從矛盾背后最深層的核心文化因素進行透視。筆者認為,最根本的是“自己-異己”的對立思維模式促成了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的形成與傳播。
從文化學的角度看,當一個社會群體對本群體使用的語言、信仰的宗教、生活的環境、學習的文化等方面的共同點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和認同后,一些關于民族的理念便會逐漸形成,群體成員就會對本民族的文化持有共同的認知,進而會在有意無意間將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相區別、相對立,從而形成對本民族的民族認同感。由于各民族之間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總會保持一定距離,使得各民族之間存在一定的文化障礙,這種民族之間的文化障礙自然會使得各民族之間的陌生感與異己感加深,進而影響民族之間的經濟、政治等方面的關系。因此,當漢族文化、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國外文化傳播到民族地區時,一些少數民族群眾為加強本民族內部認同,會習慣性地遵循“自己-異己”的對立思維模式,嚴格區分“自己”與“他人”,用“自己”與“異己”的關系來解釋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以本民族的標準、規則、規范去評判乃至排斥他族文化,常造成民族之間的不和諧,產生一些不可融合和調解的民族之間的對立關系,引發一些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
尤其嚴重的是,依據“自己-異己”的對立思維模式來加強民族認同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他們思想狹隘、觀點偏激,常常將民族文化之間的對立與分歧無限夸大,造成民族關系惡化,危害極大。極端民族主義者常常歪曲、抹黑、丑化其他民族,將異族形象描繪為反面形象甚至丑惡的敵人形象,并在大范圍內散布、傳播這些極端思想,加之政治、經濟等誘因的共同作用,會促使本民族群眾對其他民族持有排斥甚至敵視的心理,在民族群體內部興起各種排外思潮甚至產生一些極端思想,進而激發和加劇各種沖突,甚至采用極端手段制造恐怖暴力流血事件。
目前,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也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各種民生問題較多,社會矛盾不斷凸顯,因民生熱點問題引發的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不斷增多。
一是教育發展滯后,教育機會受限。由于歷史、地理、文化和政策制度等各方面原因,與漢族較為集中的東中部地區相比,我國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大多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對教育的投入力度較小,教育資源配置相對不足,教育不公平、不均衡現象存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接受教育特別是接受優質教育、高等教育的機會不足。
二是就業不充分,收入不夠高。由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制約就業、影響收入,民族地區就業不充分、收入不夠高仍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的一個重要誘因。如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影響因素與防治對策研究”(08XKS008)課題組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61.24%的受調查對象認為“就業難”是影響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重要社會問題,排在各類問題之首。
三是社會保障不健全,社會矛盾未消除。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保障工作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保障工作還面臨一些問題,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保障機構、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健全,用于社保的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少數民族群眾感受到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與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相對于少數民族群眾的養老、醫療和基本生活需要來說,他們感到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水平還不能完全滿足需要,因而產生一些意見,進而誘發相關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
在一些民族地區,基層治理仍顯現出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治理形勢顯得嚴峻而復雜,存在一定的治理風險,成為誘發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是片面追求政績,忽略公平正義。和全國其他地方政府一樣,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政府積極開展經濟建設,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紛紛把經濟快速增長作為“主業”,將GDP作為衡量地方發展和干部作為的主要標準,導致民族地區的一些基層政府片面追求政績,對社會公平正義存在忽略現象,從而引發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例如,在村鎮規劃、房屋拆遷安置、土地征用安置補償等方面,在政策標準上存在因工程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不同導致的標準不一樣的情況,群眾對此存有爭議,引發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加之一些基層政府對此較少做精細的、耐心的解釋和說服工作,給當事人造成利益損失、感情傷害,引發更大規模的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有的甚至發展成為群體性事件。
二是治理體系滯后,公共服務薄弱。在一些民族地區,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城鄉基層社會治理的治理主體仍舊單一,治理的價值取向重地方主義與區域主義而輕國家主義與中華民族建設,治理理念偏重控制,治理目標較為模糊,治理手段較為落后,治理方法相對簡單,治理信息不夠通暢,治理效果不夠理想。相對于我國社會組織形態和社會階層結構出現的各種重大變化,相對于我國社會建設發展、經濟快速增長、國際化程度加快等進程,這樣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明顯滯后,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滯后,基層政府信息公開不夠,公共權力運行不規范,群眾利益訴求機制不健全,城鄉基層公共服務在一些地區一定程度上存在缺失與失衡,公共服務供給的總量、質量、范圍、均衡性都有待進一步改進和提升,不能快速、靈活、有效地反應和應對各種社會問題,各族群眾合法權益的維護遭遇很多困難,民族地區群眾對此意見很大,由此產生了不少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
1.李茂林.民族地區貧困農村的反貧困策略[J].經濟導刊,2010(02).
2.潘志平.“東突”恐怖主義透視[J].新疆社會科學(漢文版),2002(01).
3.敬菁華.文化學視角下的民族沖突問題研究[J].人民論壇,2010(4).
4.李育全.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影響因素分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01).
5.鄯愛紅.信訪矛盾規律與基層政府治理[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4(02).
6.袁方成,袁青,宋江帆.國家整合與社會融合:城鄉基層治理發展趨向與對策[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03).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黨委宣傳部)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青年基金項目“損益性少數民族輿情研究”(項目批準號:12XJC8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