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普曼
新媒體接觸下的女性彩禮觀念與鄉村社會
□侯普曼
高額彩禮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議題,牽扯到文化、社會、法治等諸多方面。面對熱議,多方都給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但在主流的討論與研究中,女性話語的缺失成為重要的問題。本文試圖分析在現代性沖擊下的鄉村女性在新媒體接觸的環境中對于彩禮的認識和看法,對社會討論作一個補充。
彩禮;女性;新媒體接觸;現代性
高額彩禮問題已經成為一度引起熱議的社會話題。適婚的鄉鎮男青年常常因女方家庭提出的高額彩禮而焦頭爛額,甚至在婚娶中舉家返貧。網上的熱議與實際研究大多從男性視角分析問題,彩禮問題另一方的女性卻極少發聲?!冬F代漢語詞典》中給“彩禮”做出的解釋為:“彩禮”專指“訂婚時男家送給女家的財物”。在中國古代以《禮記》為范本的社會規則認為“男女無媒不交,無帛不相見”。費孝通教授在研究中則認為彩禮是男方家對女方家勞動力喪失的一種經濟補償;弗里德曼也認為訂婚的彩禮具有三大功能:“一是感謝女方家的養育之恩;二是標志女性的權力在群體(家庭)之間的轉換;三是體現出男方家庭經濟條件比女方家優越?!雹俚桥栽卩l村婚嫁市場上屬于資源性稀缺,造成彩禮價值不斷攀升,加之鄉村復雜的人口社會關系,多樣的婚嫁觀念由此形成。本文試圖通過女性在現代性沖擊與新媒介環境下對于彩禮的觀念,來補充對于這個社會問題的全面看法。
在現代性這一歷史發展變化中,世界各地都無法避免地經受現代性的洗禮?,F代性的介入,也使得中國傳統的鄉村文化秩序分崩離析,而新的文化價值體系卻長期處于缺席的狀態,導致農民在日常生活的精神層面出現無根感和焦慮感?,F代性因素的介入更打破了鄉村的封閉性和相對僵化的文化理念,逐漸將現代性的開放意識和文化理念與鄉土文化融合改造,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將農村生活文化裹挾進現代性的浪潮中。但是,由于現代性內在地包含著局限性及矛盾性,也由于失去文化層面的引導,在農村形成了商品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諸如功利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價值觀開始抬頭,沖擊著鄉村生活中人們的精神世界,削弱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導致鄉村日常生活陷入價值真空的危險。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鄉村攀比成風,層層繁文縟節比之城市更甚。
現代性的沖擊實際上并沒有帶給鄉村女性更多更好的選擇,尤其對于家境一般、學歷不高、有兄弟的鄉村女性。進城務工或接受高等教育的鄉村女性,一方面接受了城市生活觀念,同時又無法擺脫固有生活環境下形成的對規范的遵從意識,一方面對于愛情抱有浪漫的想像。
在網絡討論中,一些女性認為彩禮的多少與男方家庭對于女方的尊重度成正比。不花大錢娶的媳婦會在男方家庭留下這個媳婦可以被看輕的印象,更有許多評論者現身說法。這個觀點也在實地訪問中出現,一些受訪女性認為彩禮一方面使得自己在鄉村很有面子,另一方面也能使自己婚后的經濟狀況得到保證。許多女孩的父母也表示,盡管他們并不會留下男方的彩禮為己所用,但是男方家庭如果不重視彩禮的環節,他們也會認為自己的女兒與對方結婚后不會有家庭地位。而男方的可選擇性不大,只能被動地接受花樣層出不窮的彩禮。多數持這樣觀點的受訪女性原生家庭負擔不算重,她們中的很多人取得初中學歷、高中學歷后外出打工,回鄉后接受父母安排相親,或者在工作時自由戀愛。但是,只要牽扯到婚姻大事,她們都會遵循自己熟悉的社會規則。
也有相當多的已婚女性表示自己是相親結婚,男女雙方婚前互相見面相處的時間極其短暫,更不要說相互了解,婚前唯一的準備工作就是雙方家庭互相提出要求。也有受訪女性表示自己能接受父母安排的相親結婚。她們喜歡并慣用的是微信與QQ等社交平臺,微博使用也僅限于熟人圈子和發布日常生活等?;ヂ摼W時代發達的資訊與消息并沒有太多影響她們本身持有的觀點。相比于相親的感情淡薄,她們更加看重婚嫁的附加條件,對于婚姻關系并無太多思考。對于網絡上熱議的彩禮,她們要么回答不知道,要么回答她們覺得彩禮對于她們是必要的。在采訪中更有女性透露出反正就嫁這一回,又不愁無婚可結,因此也要讓自己在婚戀市場上的價值展現無遺。彩禮的多少決定著她在鄉村社會里的是否風光。弗洛姆說:“現代人把自己轉化為商品;就其地位和在人格交換的市場上的條件而論,他把自己的生命能力當成投資,他應該用它來創造最大的利潤。他與自己、與同胞、與自然相異化。他的主要目的是用他的技能、知識、他自身、他的‘全部人格’為一場平等的、有利可圖的交易而進行逐利的交換。”②如何才能給自身最大保障就成為鄉村女性考慮的重點。她們生于鄉村,鄉村的觀念氛圍與大城市工作環境的影響,使得她們既沒有社會地位來融入城市文化,也不甘心完全按照鄉村規則行事。城市發展與社會進步帶給她們的除了娛樂與消費并沒有帶給她們相應的思考與文化培育。她們接受鄉村規則給予的命運,在婚戀中的選擇不太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選擇中宣揚自己的價值與地位,就更加依賴彩禮上的定位。可見,媒介信息接觸并沒有引起她們對于事情本身的思考,鄉土鄉風還在不斷地重構和接受中影響著每一個人。鄉村女性在沒有感情基礎或者遠離故土的婚嫁焦慮中試圖在社會規則中尋求自身在婚姻中的安全感。
鄉村中接受大學教育的女性對于信息的接觸明顯多于其他女性,她們慣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對于微博熱點話題關注較多,但是也仍然受制于原生家庭的影響。女生A畢業于師范類高校,畢業后成功入職當地初中,成為教師。她表示自己并不太注重彩禮的多少,而是更重視男方的品質與性格。但是她的家庭卻對她的男朋友一家提出相當高的彩禮標準,并且不打算給女兒一定數目的陪嫁,而這一切都因為她的弟弟。即使她的弟弟并不在適婚年齡,但是她的家庭仍然希望女兒的出嫁可以補貼家中經濟,而不是要他們再出一筆錢給女兒做嫁妝。當地也漸漸形成了不給女兒嫁妝會被看不起的風氣,但是最終給兒子預備的經濟實惠比家庭的“面子”更重要。鄉村女性對于家庭的價值體現在,既要在婚禮時回饋家庭,還要在婚姻關系建立之后繼續被索取。
“布爾迪厄認為,人的世界觀是一套思考與行動的圖式系統,即具有引導作用的分類系統,引導人們將事物置于合適的位置?!雹塾纱?,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差異,不僅僅是經濟能力的差異,而且還是人們認知體系的差異?,F代性的沖擊已經波及鄉村,沖破舊有鄉治規范,但是催生出的是現代性的惡果在鄉村蔓延。鄉村文化成為現代都市文化的“他者”,轉變為文化消費的對象,而鄉村居民在都市文化主體的凝視中,不僅沒有從鏡像中重新發現鄉村文化主體的價值,建構起身份認同,反而在差異中將文化等級嵌入鄉村秩序,自我否定,進而加速了對原生態鄉土文化的破壞。而鄉村女性更是在城鄉二元對立中隨波逐流,她們既沒有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去反抗規則,徹底融入城市文化,也無法拋棄故土家庭關系與承受可能的輿論“指責”,遵從她們受到的教育對于她們對生活、婚姻、關系的啟蒙。她們在接觸信息中將自身置于現代城市文化中,但是卻不得不囿于現實的家庭環境。她們追求的是感情中的和諧和對方品質,更加看重兩個人的“小家庭”關系。她們對于自身的認同來自工作和對方的情感,對于婚姻形式上的儀式的重視較少。
媒介信息接觸對于現今鄉村居民的觀念影響有限,現代性對于鄉村的沖擊將文化的溝塹橫亙在城市文化與鄉土文化中。男性呼吁反對天價彩禮對于自身的壓迫,力圖靠近城市文化,但是卻忽略了城市文化規則潛在要求的部分。新的農村“沒有集體記憶、歸屬感和身份認同,就沒有了生活的尊嚴,這樣的新農村只不過是個廢棄的空殼”。④城鄉二元對立、經濟差異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集中反映在鄉村婚嫁市場中,而其中的女性是沉默的、失聲的。一部分女性無知無覺、依靠鄉土規范認同自我。另有一類通過新媒體接觸萌發了現代女性意識的鄉村女性,仍然逃不出原生家庭的影響,只能放棄抵抗,依從鄉村規則,被裹挾進現代性對農村沖擊的洪流之中。
注釋:
①陶自祥.高額彩禮:理解農村代內剝削現象的一種視角——性別視角下農村女性早婚的思考 [J].民俗研究, 2011(3):259-269.
②范良虹.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女性形象[D].廈門大學,2006.
③李洪君.當代鄉村消費文化及其變革:一個東北村莊的物質、規范與表達[D].華中科技大學,2014.
④季中揚.鄉村文化與現代性[J].江蘇社會科學,2012 (3):202-206.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本項目受到安徽大學輿情與區域研究中心資助,項目號:ADYQYJ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