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薔薇
淺談廣播文藝節目如何巧妙選題
□ 劉薔薇
廣播文藝作品的創作,選題是作品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本文從時代文藝熱點、重大新聞事件、地方藝術等三方面出發,探尋文藝節目的選題方向。
廣播文藝節目;選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要進一步增強做好文化、文藝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作為文化、文藝工作的主體,把人民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廣播文藝節目是用文字、音樂、戲曲、曲藝、戲劇等藝術形式來呈現的廣播文藝形態,主要通過聲音符號和電子技術,對社會生活進行藝術性的審美反應,以滿足聽眾審美需求,提升節目的審美價值。為了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廣播文藝應當以特有的審美方式為人民輸出精神文化食糧,打牢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礎,為新時代民族精神的發揚發揮自身作用。
近年來,新媒體等各種媒介平臺層出不窮,不斷沖擊傳統媒體的生存市場。但歸根到底,無論媒介平臺如何更迭,內容為王還是媒體發展的核心要義,優質的節目內容是各平臺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再優秀的媒介平臺,也要依靠高素質的節目內容去支撐。因此,不斷精耕細作,提升文藝節目的質量成為廣播文藝編導的努力方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眾對生活美感的需求普遍提高,廣播文藝節目承擔著美感普及的重任,也是社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表現載體,是各大媒體平臺綜合實力的體現,更是廣大受眾對聽覺審美的迫切需求。但目前,廣播文藝節目普遍存在類型單一、同質化傾向嚴重、沒有本臺特點、沒有地域特色、缺乏精品打造意識等問題。廣播文藝應該繼續提升節目質量,與當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氣候相適應。
廣播文藝作品的創作,是一個綜合性的二度創作過程,從選題、立意、策劃、采訪、編輯、錄音、合成、制作,每個環節都需要精心打磨。在這其中,選題是廣播文藝作品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廣播文藝是時代的產物,是與時俱進的文化,始終應當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文藝節目要給聽眾提供文藝欣賞,同時不能脫離時效性,具有了鮮明時代特色的文藝節目才能貼近時代、貼近當下,給聽眾帶去鮮活的感受。對此,需要文藝編導敏銳捕捉每年的文化熱點。
2016年是莎士比亞誕辰四百周年,廣播編導們運用不同的節目形態展現該文藝熱點。其中,廣州電視臺金曲音樂廣播的作品《月光下愛情的變換——音樂世界里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以從莎翁的名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為切入點創作的音樂節目。《羅密歐與朱麗葉》被公認為世界文學史上愛情悲劇的典范,莎翁筆下不朽的名作,在他辭世后四百年中,該作品在文學、影視、戲劇等領域發展出無限可能。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也成為數百年來追求摯愛的最高境界。它讓人們不斷去思考對人性和愛的理解。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為愛獻身,也有了超越愛情之外的意義——他們的死不再局限于對愛情的追隨,而是化解了世間所有的仇恨,消解了兩大家族多年的怨艾,更彰顯了愛情之上“更大的愛”這一主題,讓這一世紀經典承載了更廣闊的人文意義。2016年末,廣州大劇院引入了法國原版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羊城觀眾再一次為莎翁作品的魅力折服,廣播音樂節目《月光下愛情的變換——音樂世界里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以此展開,通過音樂劇片段、電影片段、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和鋼琴曲等藝術形式的有機糅合,展現了不同時代下,不同藝術語境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藝術魅力,節目所選取的作品優美動聽,不落俗套,同時,將作品與時代語境相結合,以高廣的角度提煉節目精髓,使深度廣度都有延伸。
同樣是該臺創作的廣播新形態節目《莎翁四百年,總有驚喜再發現》則精選了莎翁最有趣好玩的作品段落,重新配音剪輯,加上現代解讀,別有一番新趣。而天津電臺文藝廣播創作的戲曲節目《京劇大戲院》,精選了上世紀80年代北京京劇院演繹的莎翁名作《奧賽羅》的經典片段賞析,以及花臉名家尚長榮的京劇選段《李爾王》,讓聽眾欣賞到了別開生面的京劇版《李爾王》。
在年度文藝熱點的捕捉中,廣播文藝編導們用不同的文藝素材,尋求獨具一格的切入點架構起節目內容,使得作品既有文藝內核,又體現自我特色,構筑了豐富多彩的聽覺世界。
新聞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時效性。新聞和文藝雖然有著不同的個性,但也有著來源于生活服務于大眾的共性。廣播文藝節目的選題也需要有新聞性。作為媒體,面對突發事件,不僅新聞報道要迅速跟進,文藝節目也可快速反應,通過藝術的手段反映新聞事件。相較于新聞,文藝節目還可以通過音樂、故事等手段,以情動人,以柔化剛,從而與新聞節目形成聲勢合力。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紀念日,廣播音樂節目《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石獅奏響〈安魂曲〉》以此為切入,記錄了在廣州石室教堂的一場音樂會,廣播音樂元素《亞運春來嶺南風》則選取了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上令人驚艷的嶺南音樂元素,將中國特色和嶺南風格呈現給聽眾。2009年是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廣播音樂節目《不老的旋律——瀏陽河的歌聲》以紅歌為主線,以紅歌里的經典作品《瀏陽河》為解讀對象,介紹其面世到經歷時代變遷,并延伸賞析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衍生的一系列與之相關的作品,從音樂的角度宣傳主旋律。
2016年為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孫中山是近代文化之魂,是廣東命題、國家命題,甚至是世界性命題,也是海內外華人華僑之間情感交流的紐帶。廣東省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頭戲——大型交響史詩《我們的孫中山》2016年9月28號在廣州星海音樂廳首演,隨后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以及孫中山的故鄉中山市連演兩場,并于11月29號登陸北京國家大劇院,獲得巨大成功。廣播文藝編導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極具時效性和影響力的切入點,確立創作思路,提煉主旨立意,明晰采編要素,運用廣播音樂賞析的藝術手段架構起廣播音樂節目《我們的孫中山》的節目內容。
該節目融合了主持人的動情敘述以及對作品主創人員著名音樂家李海鷹、星海音樂學院合唱團總指揮張新、女高音歌唱家費琪芳、男中音歌唱家馮國棟的采訪片段,結合作品選段賞析,帶領聽眾感受大型交響史詩《我們的孫中山》的音樂藝術魅力以及孫中山先生充滿人性光輝的人格魅力。作品與時代語境相結合,以高廣的角度提煉節目精髓,構筑了一方唯美的聽覺空間,極具藝術品位和欣賞價值。
廣播文藝節目緊跟時代的步伐,從新聞熱點入手,運用不同的藝術手法,可以事半功倍地使得廣播文藝節目再上新高度,成為題材時代感強、策劃精心、制作精美、演播用情、藝術氣息濃郁的文藝精品節目。
廣播文藝自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從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中汲取著養分,在傳播地方文藝、民族文藝的同時,也豐富了自身的傳播內容和親和力。地方文藝、民族文藝常常帶有其生存環境的印證,都有其獨立存在的性質。廣播文藝節目需要出新出彩,必須從地方藝術里面去吸取靈感和養分。
廣播文藝如果能夠準確利用聲音元素反映這種印記和特質,必然會在其生存的地域中喚起人們的廣泛共鳴。廣東的咸水歌、粵劇紅船、騎樓等地方特色元素,成為了廣播文藝源源不斷的創作來源。如《童心王國——騎樓篇》,通過音樂介紹騎樓這種獨特建筑知識;粵曲節目《海外赤子馬師曾》,通過緬懷愛國粵劇表演藝術家馬師曾,介紹他一生輾轉多地、歷經酸甜苦辣的人生經歷,令老廣州們深深懷念這位享譽海內外的粵劇大師;廣播綜藝節目《水運沙田——2010沙田水鄉文化節開幕式水上表演》,通過音樂和詩歌的結合,展現了沙田水鄉的民間風情。2016年推出的長篇小說連播金庸新版《射雕英雄傳》,為首部經過金庸先生授權的粵語長書作品,《射雕英雄傳》是金庸中期武俠小說創作的代表作品,是金庸擁有讀者最多的作品,它的發表確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這部小說歷史背景突出,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英雄史詩風格,同時,通過粵語講古新一代播講者梁浩明的演繹,以及金庸先生在珠三角地區的影響力,綜合展現了粵語講古文化藝術的魅力,使得老廣州、年輕一族、外來一族都為粵語講古的魅力所折服。
廣播文藝發展到今天,新的思想、觀念、節目形式層出不窮,文藝編導要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摸索出創新的方法,深入實踐、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推出更多無愧于民族、無愧于時代的文藝精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作者單位:廣州市廣播電視臺金曲音樂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