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瑩
解讀《記住鄉愁》的文化意義
□夏瑩
電視節目作為一種傳播的載體,不僅發揮著信息傳播和提供娛樂的作用,而且承擔著弘揚傳統文化的使命與責任。央視推出的紀錄片《記住鄉愁》,通過走進傳統村落,以紀實的手法呈現村民的生活,追溯千百年的歷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當代中國人民與時俱進、艱苦奮斗、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讓更多傳統文化走進熒屏,為大眾所知,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
《記住鄉愁》;鄉愁;民族文化;傳統村落
當下的中國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市版圖的不斷擴大,無數人走出村莊,去往城市,追逐夢想。鄉村的景象日漸凋敝。隨著現代生活中多元文化的興起,一些傳統文化漸漸被世人遺忘,“精神家園”成為越來越多的現代人的內心期盼,“鄉愁”成為了讓人想起便唏噓不已、黯然傷神的字眼。
央視四套推出百集記錄片《記住鄉愁》,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梳理傳統村落的發展脈絡,聚焦海內外華人記憶中的鄉愁,深入挖掘和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其本身就是文化自覺的一種表現方式,同時也有利于喚醒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電視作為大眾傳播領域中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傳播媒介,具有傳播主體的權威性、傳播對象的廣泛性、傳播信息的豐富性等特點,更重要的是電視能將原本在價值觀念上有區別的不同層次的觀眾整合到與主流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念中,促進了社會成員價值觀念的趨同化,對社會文化有一定的整合作用。這對于受眾價值觀念的重構以及對樹立和弘揚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紀錄片《記住鄉愁》便是秉承了這樣的傳播理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有著重要的傳播價值。電視不僅能通過畫面和聲音將民俗文化進行有效保存,更重要的是通過播放平臺可以進行大范圍的傳播。電視可以讓更多的受眾了解中國幾千年來悠久的歷史以及其中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內涵,甚至可以讓鮮為人知的文化遺產得到更多的關注,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提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記住鄉愁》每一集故事的內容雖各有側重,但都是將古村作為探訪主體,先是對村落的傳統文化、核心精神的介紹,再具象到村里的人和事,繼而烘托出所要表達的主題。如在漆橋鎮,孔氏后裔每年都會舉行祭孔儀式,一襲漢服,一炷馨香,以這種方式來紀念孔子的誕辰,在緬懷先祖功德的同時,也在重溫流傳千年的家規祖訓。這一集剛開始以歷史為軌跡講述了孔家后人對國、對民重情重義的故事,而后有漆橋孔氏后人追隨著祖先的足跡,把重義輕利的文化根植在這方水土之中,成為每個漆橋人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突出了重義輕利的核心價值觀念。
《記住鄉愁》每集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來契合核心價值觀內容。如歸州鎮是屈原的故鄉,這一集記錄了屈原生前“哀民生之多艱”“雖九死其尤未悔”的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奠定了中國文人的風骨,在歸州人的血脈中代代相傳。這種對祖國堅定不移、至死不渝的熱愛,歷經千年的傳承,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色。再如寶藏巖村,當地的居民來自不同的省份,但卻產生出一種休戚與共的生活經驗、相互扶持的情感,整個村莊成為了一個大家族,這是眷村的一個寫照。在寶藏巖村有許多老兵,他們互相扶持,慰藉著彼此遠離故鄉的心。寶藏巖村就像一個熔爐,把各地的文化都融合在一起。而在當地有好幾個像寶藏巖村這樣的眷村,形成了一種眷村文化,體現了他們不忘根本、和諧共生的核心價值觀,引導著人們理解與踐行。
《記住鄉愁》每一集記錄一個村落,所體現的是各個村落傳統的文化以及當地的人文情懷。例如,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區的開湖節,通過開湖儀式表達當地漁民對自然的敬畏,也寄托著人們對美好收成的期盼。梁子鎮上的人們享受著梁子湖的豐富饋贈,也恪守著古老的傳統,保持著良好的生態環境,讓魚兒能更好地繁衍生息,梁子湖更是每年都會禁漁、休湖長達五個月,這也是當地世代傳遞下來的規矩。而后,節目介紹了當地漁民們的“漁幫”現象,即漁民結幫,這是為了求得生存,而幫與幫之間、船幫內部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船規和幫規,這些根據實踐總結出來的船規幫規實現了船幫內部的公平和集體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代代相承,展示了梁子鎮人重規守矩的民風。再如賽汗托海村,這是一個流動的村莊,在這里生存的土爾扈特人遵循著祖輩的經驗,珍愛自己的家園,輾轉在四季草場之上。土爾扈特人牢記著他們的歷史、古老的游牧文化,他們用演出的方式宣揚壯烈激昂的民族情懷,感染著每一位土爾扈特人。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每一個族人了解祖輩歷史,從而更好地愛護自己的家園。
自古以來,孝道都是我國基本的道德規范,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在《記住鄉愁》中所拍攝的這些傳統村落有很多是以家族式聚居為主要特點,有著相同的血緣關系,往往受到自古以來傳承的祖規祖訓的影響,具有較為傳統的孝道理念。如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門頭村瑤寨,村民將古訓看作是對祖宗的一種承諾,心有敬畏。通過施行成年禮、祭拜祖宗石像、背誦祖宗古訓、施行石牌制,來恪守祖訓。這些規矩在村民心中起著誡勉和約束的作用,從而自覺產生敬畏心理。門頭村世代相傳的祖宗古訓主要是勸勉后人要敬畏自然,做善積福,因此門頭村人世代相傳著敬畏自然、愛護森林的自覺意識。
像這種敬畏自然、推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在《記住鄉愁》中出現多次,傳統村落對于自然的給予大多懷有敬畏、感恩之心,保護自然也成為了這些傳統村落千百年來傳承的法則規律。例如伊敏蘇木的鄂溫克族有一個習俗,熬完茶之后的第一杯茶要敬天敬地敬大自然。為了保護草原,鄂溫克人寧愿在草原枯黃的時候,不燒柴取暖,不燒火做飯,只用提前準備好的食物度日,用這種對自己的克制,表達對草原的尊重。他們會善待曾經幫助過人們的駿馬,禁止獵殺母鹿和小鹿。鄂溫克人將果樹看成上天賜予他們的珍貴禮物,不取盡用竭,不肆意損壞,在采摘時不損壞枝條。千百年來的游牧生活,讓這里的人們積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豐富經驗,人們對自然的索取和回饋始終保持著平衡,與萬物相生,都有著自己的法則。千百年來的生活經驗告訴他們,草原非常脆弱,一旦被破壞,恢復起來十分困難。他們認為,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要像愛自己的生命一樣去愛護大自然。他們把草原、山林視若珍寶,更用傳唱歌謠的方式教育后人熱愛身邊生機勃勃的植物和動物,遵循“只取所需”的法則,對自然始終懷著感恩的情懷,因此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守護了這片富饒美麗的家園。
紀錄片《記住鄉愁》用鏡頭記錄傳統文化,將村落文化、村落歷史與村民生活相輔相成地展現出來,使受眾從多方位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介紹傳統文化的同時,向受眾傳遞了“忠孝勤儉廉,仁義禮智信”的中華傳統美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觀眾看完《記住鄉愁》后,可能不能立刻通曉仁義禮智信,但是哪怕只是記住其中一個小小的故事,也能如孔融讓梨般受益終身。這其實恰恰提升了我們文化的傳播效率。觀眾在感悟中自我審視,端正自己的價值觀,提高文化認同。
相較于城市的現代化面貌,鄉村更多地保留了古老傳統的文化原貌。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化,更讓許多被世人淡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激發起世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增強民族的文化認同,使得逐漸流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得以保護,避免越來越多的稀有文化被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
此外,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巨大變革離不開我國自身的歷史根基和文化底蘊。我國是一個文化大國,隨著現代化科技的興起,我們更應該守護好屬于中國古老且最寶貴的本土文化。現如今是全民信息時代,消息的傳播速度已是分秒之間,我們更應該利用媒體形態的多元化、先進化,讓更多的受眾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做到真正的文化共享。與《記住鄉愁》這部紀錄片相類似的節目并不多見,影響力和傳播覆蓋率還是杯水車薪,更多的媒體人應投身到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事業中去,努力將新時代的新元素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與時俱進地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1.郝雨,劉凱.喚醒鄉土記憶與傳統文化自覺——評百集電視紀錄片《記住鄉愁》[J].當代電視,2016(05):13-15.
2.廖祥忠.《記住鄉愁》共鳴從何而來[N].北京晚報, 2015-03-11(37).
(作者系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學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