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淑萍
《印象》封面的“象”與“意”
□ 陳淑萍
《印象》雜志創刊于2005年,是國內最早誕生的多媒體互動雜志,經歷了十余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目前國內下載量最大的電子雜志。《印象》雜志的封面設計獨樹一幟,本文梳理、描述、分析《印象》雜志126期封面文本的“象”,繼而揭示其中之“意”。
《印象》雜志;封面;“象”;“意”;視覺傳播
在雜志中,封面常常是吸引讀者甚至購買者最有效的途徑。擺放在報攤和書店里林林總總的各種雜志爭奇斗艷,比的就是誰能有效地吸引讀者的眼球或注意力。①《印象》雜志封面特點鮮明,標題文字較少,畫面留白,放置的圖像色彩飽和度較高,圖片總是能引發讀者的思考和探索,具有情景交融的美感,且圖片均為專業攝影作品,部分采用了模糊攝影的技法,使畫面具有虛實結合的意境。
這里所說的“象”指的是物的表面形態,在視覺傳播范疇內,形象是表意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從符號學的角度出發,《印象》雜志在圖像符號、文字符號、色彩符號、動畫符號以及互動元素的呈現上,有其獨特的“象”的呈現,其封面中的圖像符號、文字符號、色彩符號歸為靜態的“象”,封面中的動畫符號和互動設計符號歸為動態的“象”。
(一)圖像符號
符號學的觀點認為,圖像的內容是由不同的圖像符號組成的。而封面圖像符號和文字色彩等排列組合在一起就形成符碼,形成一個完整的表意體系。
大多數時尚類雜志封面的女性形象,都以“消費偶像”如影視明星等作為展示對象,而不是“生產偶像”,如女企業家、女科學家等。②《印象》雜志封面鮮少采用影視明星,在《印象》雜志封面女郎取景中,主要為女性的全景,其占比達到39.6%。封面中的女性形象是完全脫離真實身體而成為供人們觀賞、玩味的獨立形象。男模在這里也充當著被觀賞的角色,和封面女郎一樣,男模也只是被“看”和被“消費”的對象。
(二)文字符號
文字,也是封面設計中的重點。文字是一種很強的視覺語言,特別是漢字,以形象性、表意性著稱,其對具象事物的歸納、提煉和抽象,可以很好地對其進行視覺化的符號解讀。
相比于其他時尚雜志或多媒體互動雜志,《印象》雜志封面的文字設計一直是十分簡潔的,中文字“印象雜志”采用傾斜構圖,給人很強的動感視覺,突破了死板的傳統畫面,靜中求動。文字傾斜排列可以給畫面增添活躍的氣息,使整個雜志內容看起來更加有生氣,也與《印象》雜志追求刺激、冒險、與眾不同的攝影體驗主題相吻合。
(三)色彩符號
“色彩給封面設計帶來的影響是整體上的,它使圖書具有強烈的視覺識別特征,它影響著圖像和文字的表現效果,從而影響整個封面的基調,影響人們對圖書的第一印象。色彩既是一種視覺感受,又是一種信息,或者說傳達著某種信息。”③《印象》雜志封面書名標準字體并沒有固定的色調,赤橙黃綠青藍紫,每一種顏色都有涉及,其中紅色系列較多,有45期,占比35.7%。其封面色調的處理上十分尊重主題和內容,總是能找到準確的顏色來表達情感。其在封面色調的選擇上,不僅僅從畫面的美感來選擇顏色,還從雜志的主題出發,從內容上定位色調,達到協調統一的效果。
(四)動畫符號
動畫是根據眼睛能足夠長時間地保留圖像、殘像以允許大腦以連續的序列把畫面幀連接起來的原理,把靜止的圖像幀以每秒24幀-30幀的速度順序播放,以產生運動的錯覺。④《印象》雜志在前20期中,有6期封面有動畫效果,從第20期后,封面動畫效果就沒有出現了。可以說,在嘗試了幾次動畫設計后,《印象》雜志摒棄了這種形式,回歸到圖像的展示,體現了對攝影作品的尊重和欣賞。
(五)互動元素設計符號
互動,是多媒體互動雜志區別于普通的電子雜志的一個特點。互動設計幫助讀者和雜志建立溝通的渠道,互動也是雜志不斷進行改進的源動力。
《印象》雜志封面設計了兩排互動按鈕,除去這兩排按鈕設計,還有左下角的水印互動設計“POCO雜志系列”。點擊按鈕可以超鏈接到相應的內容上,互動設計較為人性化也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一)留白意境
《印象》雜志封面,標題文字較少,“留白”現象明顯。這里所說的“留白”,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大多數人認為留白就是留出白色,要像張藝謀的作品《中國姑娘》一般,這只是留白的一種誤區,其實留白的真正含義是留出空間、留出空白,背景可以是白色,亦可以是其他顏色,只要作品沒有過度裝飾,整體上是簡潔的設計風格,我們就認為它運用的是一種留白的技法。
在雜志封面形式設計中也常常需要留白,留白的作用主要就是為了更加凸顯畫面主體、營造意境,同時也是在設計中方便構圖,將畫面中不重要、太突兀的元素去掉而留出一部分空間。《印象》雜志封面中多期運用這種技法,體現出作品的意境,優化了畫面的構成意境。
在《印象》雜志98期中,天空上一只奮力撲向地面的巨大貓頭鷹和地面上一只安靜玩耍的小老鼠構成了整個封面,一動一靜、一大一小構成了封面的平衡,大面積的留白傳遞出緊張、危險的信號,一片空白的設計將封面上的靜與動分割得恰到好處。由此可見,“留白”設計中的“白”需與“黑”相呼應,呼應后的“白”才有生機,才有趣味。
(二)情景交融
大部分時尚雜志封面圖像可用“所見即所得”的方法進行解讀,《印象》雜志封面圖像不同,筆者認為對于《印象》雜志封面圖像可以用符號學觀點來解讀,從三個層析來分析:外延、內涵、相互主觀。
首先從外延層面來看,外延,即某個實物的形象被延至到影像當中,這時,圖像元素與其指代含義之間就會產生一種密不可分的聯系,即二者融為一體。以《印象》雜志第113期封面為例,展現的是一個修女,同時也是一個美艷女子。
但是,當我們翻開雜志,對封面這個人物進一步了解時,我們發現封面人物根本不是一個“女子”,這時候,符號表征意義就到了第二個層次。在第二個層次,符號意義的產生是由所指移位的無限性所致,即符號能指與所指的第一個關系確定后,以第一層符號外延意義為基礎,并將另一層意義附加其上,同時也掏空第一層概念,構成另一個所指。
在第三個層次,“相互主觀”上,它強調了編碼者與譯碼者的文化身份在符號意義生成過程的作用。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中,男人的形象應該是短發、身著褲裝、不施脂粉。然而封面上一位男性,他長發及腰、紅唇烈焰,他身著飄逸長裙,甚至穿高跟鞋。所以,筆者認為在這期封面圖像上第三層含義是文化的變遷,人們思想逐漸包容和開放。
(三)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說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虛與實是相對的,這里的虛實結合在《印象》雜志封面的“意”中,展現出的是一種模糊美。大部分的時尚類雜志都使用清晰的圖片作為封面人物圖。而《印象》雜志多期封面具有一種模糊美感。
攝影里的模糊是一種獨特的藝術造型語言,使攝影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價值。《印象》雜志封面(1-126期)中采用模糊攝影的圖片共有27期,占比20.65%,雖然數字看起來并不是那么龐大,但是,其他時尚類雜志,如《時尚先生》《嘉人》等封面千篇一律地采用對焦清晰的圖片,對比之下,這個數字將《印象》雜志凸顯得十分與眾不同,其模糊攝影在畫面上呈現為一種形式美,這種形式美不僅僅是一種外部形態,還是一種外延和內涵完美結合的藝術形態。
《印象》雜志十年來,從雜志封面到內容,不斷創新探索,在名人創辦的多媒體互動雜志,如楊瀾的《瀾》雜志、徐靜蕾的《開啦》雜志等相繼停刊的市場環境下,仍能闖出一片自己的天空,的確值得肯定和學習。其封面圖像設計具備了一些自己的特點,它鮮少使用影視明星畫面,在封面人物取景方式上大膽采用特寫,在攝影技術上運用模糊攝影的方式,它啟用男性攝影師作為表現對象等方式,企圖突破其他雜志對“封面女郎”形象的刻板定義。希望其更加執著大膽地堅持自己的風格,不屈從于其他時尚雜志對封面的設計,根據市場,根據目標受眾和讀者反饋,找到自己的“封面女郎”形象,始終堅持專業攝影類雜志的定位。
注釋:
①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390.
②魏昕.時尚女刊封面女郎形象淺析——以《ELLE世界時裝之苑》等為例[J].東南傳播,2014(01):117-119.
③劉樂.圖書封面設計中的色彩運用[J].東南傳播,2011 (3):106-107.
④王彥發.視覺傳達設計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4.
(作者系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