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玫燕
關于電視新聞畫面審美的幾點思考
□ 蘇玫燕
畫面語言是電視新聞的基礎語言,畫面在電視新聞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電視新聞的審美價值在很大程度上要由其畫面的審美價值來體現。本文分析了決定新聞采編具有審美價值的幾個要素,從而使新聞更具有真實性和可看性,更好地為社會大眾服務。
電視新聞;畫面審美;真實;新鮮;協調
電視新聞所具有的視聽結合、以視為主的特征是它區別于報紙、廣播等其他大眾傳播工具的主要標志,這說明畫面是構成電視新聞諸元素中最重要的構成元素。然而,電視觀眾對電視作品的收看、理解與評價會有較大差異。這是觀眾在收看電視時經常發生的現象,也是一種正常的審美結果。畫面語言是電視新聞的基礎語言,畫面在電視新聞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電視新聞的審美價值在很大程度上要由其畫面的審美價值來體現。
電視新聞美學要求內容美和形式美完美結合。所謂內容美包括真實性、思想性和新鮮性,形式美則包括畫面美、文字美、韻律美和編排美。構圖優美、景別適當的電視新聞畫面是電視新聞形式美的重要內容,屬于藝術范疇,這里不贅述。畫面內容是電視新聞內容的組成部分,必須具有新聞的真實性、思想性和新鮮性等特性。因此,只有能夠體現電視新聞真實性、思想性、新鮮性的電視新聞畫面才具有審美價值。
新聞是新近發生、發現或變動著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報道。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作為電視新聞的主要組成部分,畫面是信息的重要載體,首先必須真實。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無論傳播媒體如何發展,傳播手段怎么先進,“新聞是客觀事實的反映”這一點是永恒的社會共識。電視新聞畫面直接以具體可感的方式反映現實生活,真實地再現豐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其真實性構成了電視新聞畫面的審美基礎。而由于電視覆蓋面大、傳播速度快、可視性強,真實的報道可以為它帶來巨大的優勢,失實的報道也為它帶來潛在的危機。在現實工作中,有的新聞工作者在采編電視新聞時就比較看重文字的真實性而忽視畫面的真實性。尤其是經驗報道和人物報道中,常常有明顯的“導演”痕跡出現。一些記者為了得到“理想”的畫面,有意安排人物活動。比如,在企業車間讓企業負責人彎腰與一線工人傾身交談,背景音卻是噪雜的機器聲;在辦公場所,幾名工作人員圍在電腦前,對著電腦指指點點,貌似在研究交流工作;在會議室,與會人員脊背挺直,目不斜視,甚至是采訪同期聲都提前設計好,讓采訪對象照本宣科,表情僵硬、呆板,畫面做作,給觀眾造成了記者在導演新聞事件的感覺,喪失了電視新聞畫面的真實性,使觀眾對直接可感的畫面的真實性產生懷疑,自然也就對新聞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個別記者為了提高采訪的效率,在采訪前就把稿子按照以往的經驗提前打印出來,現場讓采訪對象按照稿件來進行活動,甚至把打印出來的同期聲放置攝像機前面,讓采訪對象照著念出來。采訪對象面對攝像機鏡頭時眼神呆滯、動作刻板,觀眾看了這樣的新聞不僅不會感受到美感,反而會十分反感。
真實的電視新聞畫面要靠電視新聞記者去發現、等待、捕捉,而這就要求電視記者既要重視電視新聞畫面,又要有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在工作中,我們發現當前確實存在一種“重文輕畫”的傾向,很看重文字,卻不愿在電視新聞畫面上下功夫,不愿等鏡頭,隨便拍些畫面充數,淺嘗輒止,湊夠了事,結果能夠準確反映新聞事實的畫面沒有拍到,損害了新聞的真實性,影響了電視新聞可視性優勢的發揮,這樣的新聞不可能具有審美價值。筆者就不止一次地發現,部分記者在外出采訪時只是扛著攝像機集中拍攝一會兒,然后很是理所當然地說“拍的已經有五分鐘或十分鐘的畫面了,鏡頭足夠了,用不完”。有一些老記者甚至自認為經驗豐富,拍攝畫面的時候心里默念“一、二、三”,三秒暫停,拍攝下一個畫面,而下一個畫面繼續只拍三秒,還甚是洋洋得意,說是回臺編輯時能一下子從頭串到尾,中間無須停頓,這叫“一遍成”。而真正到回臺編輯畫面時,要么發現所需的畫面沒拍上,要么有些鏡頭需要長一些卻掐不出來,要么是一些文字記者稿子寫得長一些但攝影記者拍攝的畫面不夠用,只能把畫面來回重復用好幾遍。
在電視新聞的構成中,畫面是一種特殊語言,是表現電視新聞主題的基本元素之一。因此,電視新聞畫面必須生動準確地表達主題,使畫面與主題協調一致,揭示新聞的思想性,實現電視新聞的美學價值。
電視新聞畫面要達到與主題協調一致,必須要有能夠反映主題的、確切的信息和內涵,也就是說,畫面要有價值。生動感人的畫面能夠對深化主題起到語言文字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而要拍攝到有價值的畫面就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具有較高的新聞業務水平和豐富的工作經驗。電視新聞記者的新聞敏感和修養不僅體現在文字上,更體現在對畫面的處理上,體現在能迅速、敏捷地捕捉到最富有表現力、最具有感染力的畫面細節上。例如,英雄事跡報告會上,我們經常見到記者捕捉到的是觀眾情不自禁流下淚水的畫面;秋收時,常常拍攝的則是農民朋友喜獲豐收后滿足、喜悅的笑臉。筆者有一次和同事一起下鄉拍攝一位農村黨支部書記艱苦創業,帶領群眾扎扎實實發家致富的電視新聞時,拍下了這樣一組鏡頭:村黨支部書記挽著褲管兒、頭戴草帽,奔波在田間地頭。他的個人形象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而他腳下是他帶領群眾新修的柏油路,村里有他帶動村民致富后大家籌錢共建的籃球場、電腦室、圖書室,村民們在此娛樂、休閑、學習,科技氛圍與鄉土氣息的畫面在此,使任何文字都顯得蒼白無力。在這樣的畫面中,一位為帶領群眾致富飽嘗酸甜苦辣的基層黨員干部形象得到了真實生動的體現。
相反,畫面若空洞、呆板,與主題分離,則起不到其應有的作用,丟掉了電視新聞的優勢。長期以來,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經常出現畫面、解說兩張皮的現像,就是畫面與主題不協調的頑癥。無論畫面構圖如何講究,技巧如何高超,這類新聞都無法使觀眾產生美感。在電視新聞工作者積極走向新聞現場的今天,畫面與主題不協調又表現出一種新的形態。比如經常會出現的“涂脂抹粉下農田,西裝革履進礦山”等現象,出鏡記者的服裝、言談舉止與所反映的新聞主題的背景不協調,也就干擾了畫面對新聞主題的表現,形成了極不協調的反差,這同樣是電視新聞報道的大忌。對此,筆者所在的新聞單位要求記者不準穿短褲、短裙外出采訪,不許戴耳環等首飾出鏡,鞋子后跟高度不能超過五厘米等等。
電視新聞的畫面應該具有新鮮性。電視新聞畫面的新鮮性包括兩個方面,即時間新和內容新。時間新,也就是說畫面必須是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的。有的記者為了省事,在動態報道中大量使用以前的影像資料,有時就出現了“冬穿夏衣”等不合時宜、沒有時效性的畫面,當然談不上新鮮,更談不上美。畫面內容新,主要體現在它的個性上。具有個性的畫面能夠有效地調動人們的感官反應,形成較強的感染力,深刻地表達電視新聞的主題,喚起觀眾的審美情趣。筆者和同事有一次在拍攝一位老干部發揮余熱、每天清晨利用晨練的時間撿拾路邊垃圾,一邊鍛煉一邊干活的新聞時,沒有按常規只是拍攝他撿拾垃圾的鏡頭,而是從他每天奔波路上磨破的八雙鞋子入手,用新鮮的、極具個性的畫面,向觀眾講述了這位老同志和這八雙鞋的故事,并配合大量的路人、鄰居同期聲,展現了這位老干部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但目前許多電視新聞節目中還存在“千畫一面”的現象。這種現象主要存在于工農業生產新聞和會議報道中,拍工業就是車間、機器,拍農業就是澆水、鋤地,拍會議就是人頭展覽,畫面沒有任何特點和個性。如果把這些鏡頭換到另外的同類消息上,不知情的觀眾根本無法分辨出來。這樣的電視新聞由于不講究畫面的個性,沒有新鮮感,觀眾看了味同嚼蠟,起不到應有的宣傳效果,也不具有審美價值。
可視性是電視新聞的優勢所在,因此電視新聞記者“攝像意識”的強弱、“圖像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完全可以從他的若干作品中體現出來。優秀的電視新聞片不但具有豐富的視覺語言,而且蘊藏著一種情感,一縷思緒,給人留下許多暇想。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增強“攝像意識”,熟練掌握“圖像語言”的運用技巧,才能充分發揮它“盡在不言中”的優勢,才能用手中的攝像機去觀察社會,表現生活,記錄時代。
1.劉影,王芳.電視新聞編輯中的美學意識[J].記者搖籃,2003(4).
2.張木亭.電視新聞畫面的現場感和真實感[J].新聞愛好者,2006(10).
(作者單位:商丘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