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振義
“低頭”看微信,“抬頭”展自信
——談微信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戰及應對策略
□ 趙振義
“微信”在短短幾年的時間中迅速崛起,以其獨特的“語音對講”“手機群聊”“隨拍隨傳”的優勢,深受大學生群體喜愛,成為大學生對外界信息接觸、吸收和融合的新窗口。那么如何讓微信在大學生中發揮更好、更積極的作用呢?本文以“微信”為題展開調查,對微信時代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索和研究,以挖掘“微信”優勢,促進大學生在“低頭”中吸取精神營養,在“抬頭”中樂觀自信。
微信;大學生;心理健康;挑戰;對應策略
微信是騰訊公司推出的一個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的通訊軟件,短時間內便用戶過千萬,開辟了溝通交流的新時代。微信的出現,使得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更加多樣化、多元化,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利用微信做好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引導?如何使微信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中揚長避短?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重大課題。
微信通過網絡可以實現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等方式的通訊交流,并支持多人群聊以及LBS功能。這些新潮特點迎合了在校大學生的需求。據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中,使用Android(安卓)、Symbian(塞班)、Apple(蘋果)等系統的智能手機的占67.75%,微信也是必備軟件之一,手機不僅僅是“打電話”“發短信”的工具,更是不斷升級更新的“多功能”的智能機,為大學生嘗試各種新鮮事物創造了條件。其中,83.87%的大學生喜歡“語音對講功能”,其次是“群聊”(59.35%),再次是“LBS”(44.58%)。科技的發展帶動生活方式的轉變,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成為“低頭族”,通過微信來了解當前的新聞、時政和各種思潮,并將自己認為對或者喜歡的思想、視頻或文字推薦給朋友和同學。微信已成為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優良載體。
微信產生后,迅速在大學生中間蔓延,無論在校園、課堂、教室、食堂、宿舍,還是乘車、行走,大學生們總是手不離“機”,接受著不同思潮的沖擊,對當前高校心理健康引導工作提出了挑戰與機遇。
(一)匯總各種思潮,為微信科學發展提供機遇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采用的是課堂式、面對面式或者紙質文件的發放、張貼與公告,在這種“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相對封閉的模式下,學生的心理思想相對容易進行調控。而新媒體時代到來,大學生不再是單純的接受者,某種意義上也成為傳播者,似乎到了“人人可以做媒體”的時代。微信,使大學生的溝通形成了“矩陣”模式,使大學生的社交圈立體起來,接收和傳遞信息的渠道、種類、層次不斷增加和提升。
大學生的思想觀點,單純與復雜并存,理性與感性共在,對新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容易被動接受外界信息,生活觀念和意識形態相對容易被引導和修正。我們的積極介入和引導,往往會逐步改變大學生的心理結構,幫助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部分不愿與人交流,喜歡在虛擬世界宣泄情緒的同學,我們更要多利用微信圈來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對他們進行積極引導,改善他們的思想狀態。總之,我們可以通過積極的參與和引導,調整微信在學生之間的傳播方式和發展方向,使其更能貼近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微信的科學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機遇。
(二)打造新的交流平臺,為微信的適時調控提供數據
微信,巧妙地將網絡社交與現實世界聯結,我們通過微信,可以及時、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心理新情況,注意搜集了解信息和數據,根據學生的點擊率,建立更多學生關心的話題和觀點,切實地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滲透融合、反饋調適、傳導教育、動力預測和激發的過程中,將微信的決策輔助功能發揮出來,打造出師生間新的交流平臺,實現學生心理疏導和日常管理的雙向動態化監控和引導。
微信,成為了當前大學生的新寵兒、手機最強音。這把“雙刃劍”既然能夠沖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又可以成為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武器,只要發揮其積極的作用與功能,就可以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輸入正能量,提高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開拓新陣地,建設心理健康教育新隊伍
大禹治水的成功之處就在于“疏”而非“堵”,微信時代里的心理健康也是如此,讓大學生卸掉微信、遠離網絡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一支素質過硬、技術全面的新隊伍,利用好這一校園網絡,使之成為“立德樹人”的新陣地。針對各種新事物、新觀點、新動態,及時發表具有積極性、正能量的觀點,發揮微信良好的引領作用。對于學生的意識形態領域,先進思想不去占領,腐朽消極的思想必去占領。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微信”這一新媒體,將其作為工作平臺和工作載體,及時、適時、準確地傳播積極理念,搶占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點。同時切實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掌握駕馭“微信”的本領和技術。
(二)貫徹新途徑,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新跨越
微信可以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打破“面對面”的尷尬,隨時隨地進行交流、互動,隨時將自己的想法大膽表達出來,便于我們對學生心理進行及時了解和掌握,建立起一種“網上引導,網下教育”的新途徑。通過微信,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喜好和內心世界,實現“走進學生,虛實結合”的新跨越。通過微信,實現學生虛擬內心與現實世界的聯系,使廣大心理健康工作者在開展工作或者組織實踐活動時,可以針對性地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利用這種“網上”“網下”聯動結合的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切實高效。
(三)利用新功能,搭建心理健康教育新平臺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復雜瑣碎。在微信中,學生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張照片、每一次分享,都可能展示出學生內心的重要信息。微信中的“語音對講”功能,還可以發揮即時通訊的作用,只要每個學生隨身攜帶手機,就可以做到隨時提醒、監督和反饋。同時,還可以通過微信,隨時發布一些關于考試、培訓、旅游、餐飲等方面的信息,在互動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并能為學生搭建一個資源共享平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將這些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靈活適時地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融合在一起,從根本上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四)營造新氛圍,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動態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交流溝通、獲取信息和價值判斷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完整、正確、恰當地將自己的觀點、思想和態度表達出去。微信背景下,大學生既是受眾又是制造者、傳播者。面對熱情、奔放的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是個性化的。通過關注學生的微信圈,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要處處圍繞“以生為本”的教育方針進行工作引導,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互動的氛圍,“心貼心”與之交流,爭取做他們的“良師益友”,以能夠在第一時間為學生的心理發展保駕護航。
新一代的大學生主要是“90后”,其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熱情沉默,樂觀孤獨,面對新事物敢愛敢恨、敢說敢做,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其自身就是一個豐富的矛盾體。同時,大學生又處于心理不穩定、不成熟的時期,早晨奮進激昂,上午便一蹶不振,下午又突發感悟。無論是哪一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可通過關注這些“狀態”來了解學生,適時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調整、引導,以使學生能夠在“低頭”中吸收能量,在“抬頭”中奮勇向前。
1.張焱.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時代教育,2013(17):71.
2.牟艷艷,邱志武,李晨光.高校思政教育中微信對大學生的影響剖析[J].學理論,2014(12):289-290.
3.崔景貴.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與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2005(01):83-87.
4.郭宏升,韓芳.微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陰山學刊,2014(01):103-107.
(作者系鄭州成功財經學院講師)
河南省就業創業課題:創新實踐在大學生創業工作中的作用研究;課題編號:JYB201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