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海燕
從市場營銷視角看城市形象片創新
□ 張海燕
制作城市形象片是為了營銷這座城市,達到促進旅游、吸引人才、拉動投資等實用目的,而不僅僅是做一種“美”的展示,這要求內容主創者在觀念上實現從“宣傳”到“營銷”的轉變,在內容定位上突出城市的個性,在言說方式上注重平民視角的切入,講好故事。
城市形象片;市場營銷;創新
城市形象片作為眾多“形象片”中的一類,是專門對城市的“形象”進行推廣的影視片種。在“2004中國國際形象片展”的活動介紹上有這樣一句話:“短小精悍的形象片是展示城市精神的窗口,更是展示城市的實力和創新能力的舞臺,對樹立城市的良好形象、展示其內在魅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今,當各個城市都紛紛以城市形象片的方式推廣自己時,如何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以城市旅游、就業、宜居的吸引力打動觀眾,成為內容主創者面臨的考驗。本文認為,從市場營銷的視角切入,或許能找到更具實效的破題思路。
近年來,城市形象片以多樣化的創作手段和卓有成效的推介功能,為我國的旅游開發、商業合作、國際交流、項目申辦等,貢獻了不可忽視的力量,因而已成為我國影視藝術中一支年輕的、重要的,并且有很大發展前途的影視片類型。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國際交流的增多,城市形象片的營銷功能越來越凸顯,起著推介自己和吸引他人的重要作用。
創作一部宣傳片的目標不單純是“創作一部宣傳片”,而是通過創作和傳播一部宣傳片達到期待中的正回饋效應:要么吸引人才、投資,促進本地發展;要么拉動旅游,促進消費;最起碼的要求,要讓更多的人記住。可見,從功能上看,城市形象宣傳片本質上是為城市做的廣告。廣告屬于企業市場營銷組合中的促銷(Promotion)范疇,是為了在一定時期內快速達到銷售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企業的廣告,無論是形象廣告,還是產品廣告,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銷售。城市形象片的制作與傳播,除了完成外宣任務,同樣也要達到“銷售”目的——以文化、環境、服務等吸引外界關注,吸引人才和其他資源的流入,促進本地發展。
要達到上述目的,城市形象宣傳片的主創者須具備市場營銷意識。從“宣傳”到“營銷”,從單向傳播到吸引反饋,從“推”到“拉”,這是一種傳播理念的轉向。在過去,傳統媒體將“傳播”與“宣傳”等同,宣傳重形式、重反復、重觀點、重操縱①,是一種基于傳者需要的、高頻次的、單向性的觀點灌輸。與之相對,營銷是一種“受眾本位”的行為。市場營銷是以受眾需求為導向,組織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等全部流程,最終實現商品售賣和價值交換過程。市場營銷重服務、重溝通、重情感、重吸引。一個城市要吸引外界目光,獲得外界的資源注入,首先要表達自身能夠“給予”什么,進而實現價值交換。與注重信息灌輸的“宣傳”相比,在資訊充斥、媒體競爭激烈的今天,營銷思維顯然更符合當下需求,形象片的主創者在制作之前應做好這樣的觀念準備。
城市之間的競爭,體現在以形象宣傳片為載體的信息傳播上,是一種觀念之爭。營銷學中的“定位”,就是要在消費者心目中確定企業或產品與眾不同的位置,給消費者留下不可磨滅的獨特印象。城市形象片要在眾多的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必須以最能表達城市個性的信息點作為定位,占據受眾的心智。
以深圳城市形象宣傳片為例,主創者發現近年來人們對于這座城市的觀感發生了變化:相對于10年、20年前,人們是以異鄉人的心態去獵奇這座城市;在今天,早期的移民在這座城市生活的時光已經超過了故鄉,他們已經扎根在這里,與深圳的情感和故事已經成為他們人生的主調,人們不會再用獵奇的眼光來看這座城市。深圳的“移民潮”已成為過去,“異鄉人”轉化為“當地人”,深圳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凝聚著“當地人”的智慧與心血,這要求主創者應該有足夠的自信來審視它,足夠的激情來描繪它,足夠的優雅來品味它。為此,2015年深圳城市形象片定位為活力、創新、開放、包容。在此基礎上做出來的片子也顛覆了人們過往對深圳的認識,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又如上海,作為走在科技前沿的國際性都市,主創者以敏銳觸角感知著最新科技發展、捕捉著未來趨勢,以VR技術拍攝上海城市旅游形象MV,通過新技術的運用,凸顯了城市的個性。滕俊杰總導演的《我們的上海》于2016年8月16日正式亮相,這是全國首個以VR技術拍攝的城市形象MV。在這部VR版上海城市旅游推介片中,360虛擬場景還原了一個更為真實的上海。
“定位”的理念落實到內容創作上,要求主創者做到“不同”,而不是做得“更好”。在形式和內容上創新突破,凸顯城市的個性、差異,比片子本身的制作質量更重要,這也要求主創者改變過去的思維慣性,在注重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同時,強化市場性和區隔性。
聚焦普通人、講普通人的故事,如今已成為企業產品廣告或營銷文本中的重要元素。例如華為海外宣傳片《Dream it possible》,并不是著眼于手機的廣告宣傳,而是通過一個普通家庭對于夢想堅持的描述,以充滿愛、溫暖、鼓勵、堅持的故事和話語,感動觀眾。
西方國家的影視創作尤其注重講故事,無論是紀錄片,還是各類宣傳片、廣告片,都很注重故事性。例如2016年美國大選希拉里的競選宣傳片,全部鏡頭都來自于日常生活片段,包容、溫馨、有愛,讓人動容,這部質樸的宣傳片在傳播上具備了絕對的殺傷力。
當前國內許多傳統媒體的主創者已經意識到了講故事的重要性,在一些宏大題材的專題片中,也開始注重平民視角的切入,例如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宣傳片,一反過去高大全、高大上的空洞說教,正視現實,尊重差異,真誠真實,在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正回饋效應。過去那種文本先行的政論片的言說方式,在渠道和內容競爭激烈的當下,越來越難以吸引受眾的目光,更難以與受眾建立情感關聯,達到共鳴。
過往的很多城市形象片非常注重城市美景的展示,以及有關城市發展的各方面數據的介紹,然而這些畫面和信息在當下已難以激發受眾的興趣。城市形象片大多時候是在大眾傳播渠道投放和播出,如地方電視臺的主要頻道、門戶網站,有條件的會在央視播出,其面向的是普通主流觀眾,而非專業領域的人士。因此,城市形象片要言之有物,也要善于講故事,才能吸引觀眾停留進而看下去。每一部城市形象宣傳片都希望觸動人們內心的認同與渴望,能夠被主動傳播,被更多的人分享、被主動放大,為此,聚焦普通人,講好普通人的故事,成為破題的關鍵。以筆者親自參與創作的深圳龍崗形象片《品質龍崗東部中心》為例,該片旨在體現龍崗既有戰略延伸,突出龍崗創新生態優勢,描繪龍崗未來生活方式。筆者認為,這三個方面最后都要落到人上:誰在這里生活?誰與這個區域的未來有關?是誰對這個區域充滿渴望與激情?主創者希望找到這樣的人。這個人就是龍崗的科技、金融從業人員、政府公務員、大學城教授、原居民、創客……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描繪一個真實可信的、令人憧憬的、生機盎然的龍崗。在創作目標上,主創人員對敘事結構、表達手法、制作技術的選擇都是基于塑造一個“以人為尺度、激發夢想、面向未來的創新、創業、創客之城”,而不拘泥于作品本身所謂的“美”,只有當這部形象片的風格與內容契合了這個目標的時候,才能夠被社會主動接受和傳播,它才是美的,有價值的。一個區域的發展必須和人們對未來的渴望有關,只有這樣,這個區域才會更加具有人文魅力,山水才會更具有靈性,未來才會更令人期待。
在互聯網時代,沒有故事,故事的背后沒有價值觀,就沒有傳播。在城市形象片的創作中,如何講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將攜帶著什么樣的價值觀,應是主創者思考的重點。沒有這些,人們會拒絕它,所有的傳播都是在一開始就結束了。
注釋:
①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4.
(作者單位: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龍崗廣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