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敏毅 周曙
從使用和滿足理論分析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受眾特征
□ 秦敏毅 周曙
真人秀節目是當下電視熒屏上主流的電視形態之一,其對收視率的拉動效應使得各大電視臺頻繁推出真人秀節目,真人秀節目的競爭愈趨白熱化。近年來,湖南衛視推出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真人秀節目,成為同時間段收視率較高的節目。本文擬從使用和滿足理論的視角,分析真人秀節目的受眾特征,總結觀眾的不同情感需求,從而推動電視真人秀節目的進一步發展。
使用和滿足理論;電視真人秀節目;受眾特征
受眾群體是媒體傳播的主要目標,也是傳播得以進行的條件。為了更好地將媒體傳播進行下去,就需要了解受眾群體的喜好與特征。早期湖南衛視的一檔節目《超級女聲》一炮而紅,選秀節目在我國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增長。真人秀節目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節目的真實性,真實的人物、真實的矛盾沖突和情緒反應以及不加修飾的過程記錄,滿足受眾對真實過程和真實人物內心的窺探欲,深受觀眾喜愛。
“使用和滿足”理論形成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這個理論把受眾群體看作是有著具體“需求”的人,他們與媒體接觸的過程就是利用媒介滿足自己具體“需求”的過程。這個理論認為受眾群體不再是被動地接受通過媒介傳播的內容,而是主動地選擇自己在媒體中需求的內容和訊息。由于受眾群體的特征不同,因此所需求的內容和訊息也就不同。影響受眾特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個人的興趣愛好、心理需求、環境影響、社會背景、價值觀念等。據相關調查研究發現,滿足觀眾需求的受眾特征主要有以下四類:人際關系因素、感情宣泄因素、環境監測因素和心理情緒因素。
最近幾年,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大熒屏上出現,真人秀節目的代表有《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最強大腦》《奔跑吧兄弟》等,這些節目在播出時,其收視率遠超同時段的其他節目,它們的主要特征是明星的參與,觀眾群體對明星具有崇拜心理,明星在節目中與普通人一樣,不再具有熒屏上和舞臺上的光環,讓觀眾可以看到明星也有出丑、緊張的時刻,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電視真人秀節目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可以滿足觀眾對“真”的心理需求。比如《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兒》兩檔節目,都是采用跟蹤拍攝的方式,可以將節目的整個流程完整地呈現在觀眾的眼前,使觀眾不僅可以看到明星在臺前的精彩表現,而且也能了解他們在幕后的情況,滿足觀眾的好奇心理,使觀眾能夠得到真實的體驗。在《我是歌手》中,每一期節目包含的內容有歌手對選歌的原因分析、歌手的心理描寫、歌手與導演之間的溝通交流、歌手在休息室的情景、彩排時的表現、評審團進場的情況、觀眾動情的表情描寫、評審投票和唱票環節、公布比賽結果的忐忑心情描寫等。節目的整個流程都會完整地呈現在觀眾的眼前,既真實又流暢,特別是最后一期歌王誕生的直播,體現出節目的真實感。
《爸爸去哪兒》采用全程跟蹤拍攝的方式,而且在每個家庭的住處放置了攝像頭,詳細展示爸爸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細節,這種跟蹤拍攝的方式不僅體現了節目的真實性,而且還讓觀眾體驗了旅行的經歷。節目詳細記錄了爸爸和孩子選擇住所、做飯、玩游戲、睡前洗漱和孩子睡姿等細節,真實展現了爸爸對孩子的細心照顧和孩子們可愛的天性,極大地滿足了觀眾對節目的需求,在整個節目流程中,導演不參與到節目的設計過程中,體現了節目的真實性。
《我是歌手》節目采用了故事化的敘事角度,在節目中有歌手在幕后準備上臺和導演與歌手交流的畫面,觀眾不僅可以看到歌手在舞臺上的精彩表現,而且還滿足了觀眾對明星生活的好奇心,特別是在投票和唱票的環節中,讓現場的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體驗到緊張刺激的感覺。《爸爸去哪兒》節目展現了爸爸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所有細節,讓觀眾仿佛也體驗到一場旅行,這種戲劇化的敘事方式仿佛讓觀眾親身體驗,感受節目中人物的情感變化。
真人秀節目的另一種戲劇化敘事方式就是采用了制造懸念的敘事策略。在節目中制造懸念可以帶動觀眾的感情跟隨故事的發展,讓觀眾體驗到驚險和刺激。比如《我是歌手》中,在節目開頭歌手的準備時間中,有時會出現歌手身體不舒服或者歌手臨時要換歌等狀況,為節目的錄制增加了一系列的懸念,最大的懸念還是導演在節目最后宣布名次的時候,帶給觀眾最大的緊張和刺激。《爸爸去哪兒》雖然主打的是溫情,但是也會在節目中設置各種懸念,帶動觀眾的感情,比如在節目中設置“抽簽”環節,爸爸們根據提示完成比賽任務,孩子們獨立完成自己的任務等,讓觀眾的情感跟隨節目劇情的發展,體驗事件中人物情緒的變化。
《我是歌手》中云集了國內外知名的音樂藝人,加上華麗的舞臺背景和精湛的音樂團隊,帶給現場觀眾頂級的視聽盛宴。《我是歌手》中的歌手都屬于實力派,憑借的是自己的唱功被觀眾所認可,而不是自己的明星效應,有的歌手還是編曲和改詞的高手,真正體現歌手的實力,讓觀眾充分了解歌手。節目在音樂團隊、音樂器材、背景燈光、和聲團隊等方面精益求精,主打的是真實和美妙的音樂視聽,帶給觀眾與眾不同的視聽感受。
《爸爸去哪兒》節目錄制的過程中有100多位的工作人員進行不間斷的拍攝,后期制作也進行了長時間的篩選和編排,機位數和素材剪輯數甚至超過了《我是歌手》,節目從頭到尾具有嚴謹的設計和安排,節目錄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經過了縝密的調查和研究,5對父子也是導演組進行精挑細選的,在挑選的過程中甚至更加注重孩子的特性,而不去過多關注爸爸的明星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都會遇到對孩子在生活和學習教育方面的問題,親子教育也成為最近幾年人們關注的焦點。《爸爸去哪兒》節目通過展現在旅途過程中爸爸和孩子相處的細節為觀眾展現了良好的親子之道,比如:張亮與兒子之間的關系相對來說更像是朋友,在交流的過程中互敬互愛;郭濤與兒子石頭之間在遇到矛盾后的溝通體現了爸爸對孩子的尊重。在節目中還會播放爸爸在節目錄制中心得體會的采訪,也給觀眾帶來很大的感觸。比如田亮在講到孩子離開之后,開始獨立幫助別人完成任務時覺得,在風雨中歷練孩子,可以使他們變得更加堅強。觀眾在看完《爸爸去哪兒》的節目后,也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教育兒女的親子之道,及時解決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真人秀節目的另一個重要的受眾特征就是,可以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使之得到心理的安慰。《我是歌手》中,觀眾可以在歌手演唱的過程中,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沉寂,感受到親人、朋友和愛人的情懷。許多現場觀眾在歌手演唱的過程中會動情流淚,讓觀眾回憶起以前的情感記憶,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更加需要這樣的節目幫助觀眾找回自己的本真。《爸爸去哪兒》展示的是親子間溫情相處的時光,觀眾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特征和心理需求與節目的情感路線進行吻合,通過節目宣泄和表達自己的情感。節目中許多感人的親子瞬間,可以讓觀眾回想起自己兒時的記憶,開始理解父母的難處,懂得表達對父母的關懷。父母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可以理解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挫折和壓力,不僅要在孩子的身上給予期待,而且還要給予更多的愛。節目傳播了溫暖和感動,觀眾和孩子都能在節目中受益。
真人秀節目的生存和發展主要受到觀眾情感需求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情感需求的不斷變化,真人秀節目也面臨嚴重的挑戰,因此為了更好地符合觀眾的口味,就應該時刻關注受眾群體的需求,了解和把握受眾群體的心理轉變,并進行創新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把握住觀眾的情感需求,使節目更加具有生命力。
1.李真.從“使用和滿足”視閾探析《爸爸去哪兒》的成功之道[J].現代視聽,2013(11):50-52.
2.曹瑩瑩.從“使用與滿足”角度解讀《爸爸去哪兒》節目的熱播[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9):42-43.
本文系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社會文化價值及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YBB019)。
(秦敏毅:湖南電視臺娛樂頻道;周曙: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