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幔
立體送達搶占傳播高地 內容為王吸引本土受眾
——以無錫廣播為例淺析新媒體時代城市廣播新聞節目的生產和播出
□段幔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然改變了新聞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也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廣播要想在新媒體時代站穩腳跟,必須在新聞節目的生產播出上有所突破。無錫廣播旗下共有6大頻率8套節目,各頻率間錯位編排、各有側重,同時又相輔相成互為一體。在此大格局下,無錫廣播順應媒體環境變化,積極探索,大膽嘗試,摸索出一條多渠道傳送、多方位挖掘、多角度貼合的新聞立臺之路,新鮮及時的本土新聞資訊、豐富立體的多渠道傳播,使無錫廣播在本土市場上一枝獨秀。
媒體融合;多渠道發布;內容為王;本土化;優化內容
截至2016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手機網民6.95億,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6.14億,其中,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到5.71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然改變了新聞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也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廣播要想在新媒體時代站穩腳跟,必須在新聞節目的生產播出上有所突破。無錫廣播旗下共有6大頻率8套節目,各頻率間錯位編排、各有側重,同時又相輔相成互為一體。在此大格局下,無錫廣播順應媒體環境變化,積極探索,大膽嘗試,摸索出一條多渠道傳送、多方位挖掘、多角度貼合的新聞立臺之路,新鮮及時的本土新聞資訊,豐富立體的多渠道傳播,使無錫廣播在本土市場上一枝獨秀。2017年,CMS調查的32個城市網中,無錫廣播市場份額達87.24%,位居城市臺第二。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實現新聞的即刻傳播,這使得媒體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地位一去不返。此外,收聽終端的改變,正蠶食和分流原有的廣播受眾,因此廣播走融媒體之路顯得十分必要。媒體融合不是簡單地將傳統媒體的內容平移到新媒體上,也不是另設傳播路徑,與傳統媒體平行發展。媒體融合的最佳狀態應是相交相融,優勢互補。與紙媒相比,傳統廣播的時效性、伴隨性以及互動性,都與新媒體時代人們對新聞資訊的獲取需求相契合,這使得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更具優勢。
無錫廣播從2012年起積極探索新聞資源的有效整合,確定了采訪一體化、發布多樣化的發展路徑。這也對廣播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文字、音頻,廣播記者還需要拍攝圖片資料、視頻資料。經過幾年的實踐摸索,新媒體思維正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同樣的采訪,發布渠道較之前更加豐富。除傳播廣播節目的連線、錄音報道外,記者通常還要完成微博發布和微信的推送,突發事件、重大題材還需進行視頻直播。多渠道的信息發布,使廣播在鞏固居家收聽、車載收聽的同時,爭取到手機網絡等收聽終端的移動人群,讓傳統廣播在新媒體陣營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提升了無錫廣播的整體影響力。
2017年6月30日晚間,無錫公安多警種聯合開展“夜鷹行動”,嚴查各類高危交通違法行為。為更好地完成此次報道任務,無錫廣播記者深入各整治點進行現場報道,除了現場連線、錄音報道外,記者在整治現場通過智慧無錫客戶端進行視頻直播,把整治點的現場情況第一時間真實地呈現給廣大市民,共有超過120萬粉絲進行了圍觀,引起強烈反響。目前在無錫廣播,單一途徑的新聞傳播已越來越少,記者綜合完成廣播、網絡、微博、微信等發稿已成常態,必要時還需同步完成網絡視頻直播。多渠道的傳播使新聞生產效率顯著提升,同時也使傳統廣播在新媒體上的影響力穩步提升。
在新老媒體共享新聞信息資源的同時,作為新聞節目的生產者,也努力保持不同媒體的個性特點和風格,同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廣播仍突出聲音特質,用現場音效、人物語言傳遞新聞資訊,新媒體呈現則以文字、圖片和音視頻文件相融合的方式進行表達。無錫經濟廣播7月推出的系列報道“高溫表情”,在微信推送時,對文字進行大量壓縮,使用勞動者頂著驕陽酷暑堅守工作崗位的現場圖片,直觀展現高溫酷暑下地鐵建設者、共享單車維護人員、交通警察等普通勞動者的辛苦和不易,更具說服力。
新媒體平臺也好,傳統媒體介質也罷,不過是一個傳播渠道,奪人眼球的依然是新聞內容。正所謂“內容為王”,傳統廣播要在新媒體時代站穩腳跟,依然需要苦練內功,優化新聞內容,提高新聞品質,為受眾提供可聽性強的優質節目內容,才能實現長遠發展。作為城市廣播,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轉得再快,摘編得再好,也是別人的東西。而本地消息、本土資訊與當地受眾的關聯度更高,更容易被關注,所以做出本土特色鮮明的新聞節目對占領本地市場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作為傳統媒體,廣播也有責任有義務“發揮長期以來積淀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運用高質量的信息生產能力,為媒體大環境樹立標桿,從而凈化媒體大環境”①。因此,做原創新聞,從現實生活中挖掘新聞素材,講本土的新聞故事,制作本土化的新聞節目,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是城市臺廣播記者必須做好的功課。近年來,無錫廣播各頻率均加大了日常節目中的新聞策劃,深耕本土,深入生活,發現、挖掘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題材,牢牢抓住本土受眾。2017年春節期間,無錫新聞廣播策劃了“無錫人的年味兒”“錦繡吳文化”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廣播節目;無錫經濟廣播則從百姓的生活經濟入手,策劃了“我家的大數據”“幸福在身邊,新春走基層”等節目,從身邊人身邊事說起,把百姓關心的內容,通過傳統廣播和微信平臺同時推送出去,使得無錫本土受眾在電波從林中,依然能鎖定無錫廣播。
實現重大新聞的本土化勾連,找準與本土的內在關聯及結合點,并對它進行本土化解讀,也是新聞節目生產本土化的重要方式。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舉世矚目。無錫經濟廣播記者鐘曉及時捕捉到飛船的很多部件都是無錫制造這一線索,深入企業采寫了《遨游太空的無錫制造》,拉近了無錫市民與神舟十一號的距離,抓住了本土受眾的耳朵,也讓很多無錫市民引以為豪,這則報道也因此獲得了2016年度江蘇省優秀新聞獎。“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成為世界上首臺運算速度超過十億次的超級計算機,而國家超級計算中心落戶無錫,更激起了無錫市民對超級計算機的濃厚興趣。無錫廣播抓住這一新聞要素,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報道,在無錫市民中掀起了一股“超算熱”。無錫梁溪之聲廣播利用這一題材制作的廣播節目《太湖之濱的“神算子”》獲得了2016年度江蘇省優秀廣播節目一等獎。
需要強調的是,作為新聞的生產者,對內在關聯度的找尋不應只停留在某些吸引眼球的大事件上,小事件上也能做出大文章。2016年初夏,河南新鄉一家醫院推送的一條微信引起了無錫廣播記者的關注,80高齡扎根河南新鄉行醫53載的婦產科醫生錢惠茵即將告老還鄉,回到家鄉無錫。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錢惠茵憑借高超醫術和良好醫德在當地享有盛譽,便與之聯系制定采訪計劃,對錢惠茵回無錫進行了跟蹤報道,并在微信上進行同步推送。無錫新聞廣播還把錢老夫婦請進了直播間,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新媒體時代信息繁復,魚龍混雜,更需要傳統媒體還新聞以本來面目,“不斷攀登正能量的高峰,而弘揚正能量不是節目里的語言、口號講得多么高大上,而是節目里有知識的能量,給人以知識;有思想的能力,讓人深刻思考;有道德的能量,引導人們去做好人。”②
新媒體時代,人們的收聽習慣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索福瑞2017年第一波調查數據顯示居家收聽份額出現明顯下降趨勢,而車上收聽則保持了平穩發展的態勢,車上收聽依然是傳統廣播的主陣地。③這種收聽狀態對廣播的伴隨性、碎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節目設置轉型是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必須面對的問題。格式化廣播,短小精悍的設置更適合現在聽眾的收聽習慣,并有利于傳統廣播與新媒體的嫁接。即便是大板塊的節目框架,也需要通過小欄目的設置,將其分割為一個個可以獨立成章的單元,滿足車載收聽的需求。
早晚高峰是廣播新聞的主要集散地,也是廣播的必爭時段,順應移動人群的收聽習慣,就必須改變原有高峰時段大板塊的編排方式,化整為零,設立個性明晰的小欄目,并實現欄目間的有效過渡串聯,既可獨立成章,又能有機融合,從而滿足移動人群碎片化收聽的需求,也不會影響居家大時段收聽。無錫新聞廣播從2012年開始探索新聞格式化播出路徑,對原有的新聞節目編排進行了大膽革新,形成了貫穿全天的新聞鏈條。格式化、碎片化的節目編排,也使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更加便捷。晚間新聞欄目《無錫晚高峰》因此獲得2015年度江蘇省優秀新聞欄目獎。新聞廣播節目《新聞非常道》,每天都會邀請資深媒體人、律師等走進直播室擔任嘉賓,就某一熱點事件進行討論點評,評論員的精彩點評都被剪輯成短小精悍的音頻文件在新媒體上進行發布,使傳統廣播的觸角在新媒體上實現有效延伸。新聞編排的創新為無錫新聞廣播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收聽率、市場份額明顯提升。
口水泛濫是很多廣播節目的通病,在收聽碎片化、收聽市場競爭白熱化的今天,廣播節目要借新媒體平臺延伸觸角,爭取更廣泛的傳播,就必須以精細、精致為目標,把好節目播出的最后一道關口,讓好的策劃、編排以及精彩的內容能有一個完美的呈現。要擠掉節目里的水分,除了做好稿件編輯、節目編排以外,播出過程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現在很多新聞節目在單條新聞資訊后都會有主持人的評論,很多時候主持人點評啰嗦細碎,拖沓冗長。如果不具備深入分析評論的能力,還不如三言兩語,點到為止,說多了反倒露怯。新聞點評如果沒有編輯捉刀,主持人應事先做好功課,哪怕是打個腹稿,切忌信口開河。
互動性是廣播的特色,也是廣播的長項,可以增加廣播與受眾的粘合度,豐富節目內容。互動話題也已成為很多廣播節目的標配。對于節目而言,話題互動只是節目茶點,不是主菜,所以話題拋送務必干凈利落,切忌拉拉扯扯。因為我們需要的是聽眾的觀點,聽眾想聽到的也是其他人的看法。新媒體時代聽眾的收聽選擇很大,收聽耐心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廣播節目必須言之有物。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分流了廣播的受眾,搶占了廣播的市場,但同時也為廣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通過新媒體平臺,城市廣播會有更廣闊的舞臺。堅持“內容為王”,改變原有的新聞生產播出模式,制作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優質的廣播節目,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平臺,加速融媒體發展步伐,傳統廣播依然大有作為。
注釋:
①申春剛,曹三省.“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媒體的轉型模式分析[J].中國廣播,2015(07):15-17.
②高長力.引導廣電節目攀登正能量高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09):9-12.
③娜布琪.我國傳統廣播媒體生存現狀[EB/OL].[2017-07-27].http://www.sohu.com/a/160265067_708049.
1.CNNIC發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7-01-22].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
(作者系無錫廣播電視臺廣播中心節目管理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