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思言
淺談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未來發展
——以《奇葩說》的成功為例
□ 劉思言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移動終端的普及,網絡自制節目開始嶄露頭角。本文對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發展背景和歷程進行探究,并以《奇葩說》這檔大獲成功的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為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探析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發展。
網絡自制綜藝節目;背景;《奇葩說》
綜藝節目一直是老少皆宜的一種節目形式,在電視節目中占有一席之地。近幾年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日趨成熟,出現了“現象級”的綜藝品牌,贏得了大眾的口碑。與此同時,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網絡視頻運營商也看到了綜藝節目的發展前景,經過將近十年的自制節目的探索,開始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嘗試。
網絡視頻網站一直以來都是靠轉播和引進衛視節目和海外電視臺節目來吸引網絡用戶,但是隨著一線衛視近年來大大增加了購買節目的版權費用,網絡視頻網站費用壓力很大。除此之外,擁有優質節目資源的衛視也開始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絡獨播平臺,壟斷了優質節目資源。
2012年開始實施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對上星電視黃金時段的娛樂綜藝節目在內容和時長上都做出了更為嚴格的監管。2015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又發布《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加強了對真人秀節目的整頓力度。2015年的“限外令”又限制了海外影視節目的引進。由此,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獲得了更為廣闊的收視群。
基于互聯網用戶的不斷增加、移動終端的普及,互聯網用戶產生了大量的視頻需求。各大知名視頻網站為了實現差異化競爭,從2011年開始逐步增大了對自制節目的資金投入比重和支持力度。在這樣的趨勢下,一批優秀的電視人開始融入到互聯網新媒體中,為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帶來了新的機遇。
2014年11月29日,《奇葩說》第一季在愛奇藝正式上線。這是中國網絡自制的說話達人秀,旨在尋找華人世界中觀點獨特、口才出眾的“最會說話的人”。上線后僅兩個小時,點擊量便突破了百萬大關,第一季總播放量達到了2.3億,第二季的總播放量達到了6.2億,同時新浪微博#奇葩說#閱讀量突破了20億,討論超過了92萬次,被稱為網絡“現象級”綜藝節目。
《奇葩說》采取了主持群的方式,馬東、高曉松、蔡康永組成了“馬曉康”的主持陣容,節目的成功與這三個主持人有著直接的關系。馬東曾是央視著名主持人,主持過《挑戰主持人》等知名節目,也擔任過央視春晚的導演。他是《奇葩說》的總主持,語言機智幽默,分寸把握得當,對節目的把控恰到好處。尤其是他花式廣告口播成了《奇葩說》的一大亮點。高曉松,是知名音樂人、媒體人,滿腹經綸,學貫中西,有自己的脫口秀節目《曉說》和《曉松奇談》。他個性突出,語言犀利獨立,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在美國生活多年的經歷讓他看問題善用西方思維。蔡康永,是作家、著名臺灣綜藝節目主持人,他知識淵博,溫文爾雅,說話溫柔卻不失力量。他和高曉松一個犀利一個溫和,每人帶領一隊進行辯論。在辯論接近尾聲時為自己的隊伍結辯,他們的結辯語言充滿了生活的智慧和人性的溫情光輝,讓觀眾在娛樂的同時感受到了正能量,引人深思。
《奇葩說》里的辯手是不可復制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個性鮮明的標簽:顏如晶的“呆萌”、范湉湉的“戲劇化”、馬薇薇的“犀利”、陳銘的“正能量”……他們中有國際大專辯論賽的專業辯手,比如馬薇薇、黃執中;有培訓機構的老師艾力、金宇軒;有知名高校的學生,比如姜思達、包江浩、花希等;為了節目的娛樂效果,辯手中還有一些能言善辯的綜藝咖,比如范湉湉、肖驍等。他們每個人都是“奇葩”,敢于表達自己、價值多元,有主見不懼權威,將自己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兼具邏輯性和表演性。他們是一個個的意見領袖,他們的發言甚至左右了觀眾的判斷。
《奇葩說》的每期話題都非常精彩,分析第二季的25個辯題發現涉及到婚戀、創業、職場、社會問題等多個方面。這些選題非常貼近現在年輕人的生活,都可能是年輕人在實際生活中面臨到的選擇,所以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和較強的參與感。這些選題都是節目組在微博、知乎、貼吧、豆瓣等新媒體平臺上征集、投票選出來的年輕人最關注的話題。辯題一經推出便引發了觀眾們的熱烈討論,再加上辯手們獨特、有個性的各執一詞,提供了多個角度幫助觀眾進一步思考。
《奇葩說》作為一檔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扎根于網絡,在節目的各個方面融貫了互聯網的基因。利用大數據對網絡用戶進行分析,將受眾精準地定位于90后、95后,兼顧85后和00后。無論是話題設置還是辯手的語言和觀點都很符合90后的大膽表達及多元的價值觀。這樣的精準定位看似縮小了受眾范圍,實則卻緊緊地鎖定了這個群體,增強了受眾黏度。
節目還充分運用了新媒體平臺進行多維互動。《奇葩說》的每期活動都會提示在微博、貼吧、微信等新媒體上的活動。辯手在節目中說出的一些新詞,屏幕上都會顯示百度詞條搜索。微博上還有#奇葩說#的話題討論以及微信公眾號的相關推送。除此之外,愛奇藝的彈幕功能也很好地發揮了即時反饋互動的功能,網羅一切能網羅的年輕受眾集中到《奇葩說》中來。
2014年開始,在多方因素作用下,網站視頻網站加大了對網絡自制節目的投資,一批網絡自制綜藝節目蓬勃發展起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和互聯網精神相契合,和電視綜藝相比具有內容原創、受眾年輕化、互動性強、成本低、周期短和更符合現代人的收視習慣等優勢。通過對《奇葩說》這個網絡自制綜藝“黑馬”的分析,看到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成功之道和無限前景。網絡自制綜藝節目還屬于一個新興產業,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要利用大數據精準分析用戶群體。融匯互聯網精神,打造與眾不同的個性化節目,與新媒體多平臺合作推廣營銷,充分開發和用戶的高頻度互動渠道,集受眾的智慧,增強用戶體驗。同時借鑒傳統媒體電視的專業經驗,與電視既競爭又合作,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下占有一席之地,打造屬于自己的自制品牌節目。
1.鄭錚,蔣軼,黃麗娟.國內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5(15):108-110.
2.潘亞楠.互聯網綜藝熱現象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03):68-70.
3.王黎鵬,薛凱元.我國視頻網站自制節目現狀的調查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04):11-12.
4.2014自制網站視頻節目發展特征 [EB/OL].[2015-05-19].http://sm.lmtw.com/fenxi/201505/116858.html.
5.曾祥敏,張昱.具有代表性的視頻網站自制節目發展策略探究——基于節目類型形態、產制模式、盈利模式的分析[J].中國電視,2016(03):72-79.
6.李翔,劉燕南.從“用戶生產”到“專業化生產”——視頻網站原創節目內容特色與發展[J].新聞與寫作,2013(09):36-38.
7.田蕓澤.網絡自制節目《奇葩說》成功之道分析[J].東南傳播,2015(07):104-106.
8.虎穆村.從《奇葩說》看網絡視頻節目的取勝之道[J].美與時代(下),2016(03):105-108.
9.郭衛東.《奇葩說》創新因素探析[J].傳媒,2015(14):51-52.
10.葉桐.說話真人秀綜藝節目特征分析——以《奇葩說》為例[J].東南傳播,2015(08):128-129.
11.王兆海.從超文本中淺析網絡自制節目發展原因——以《奇葩說》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5(13):1-2.
12.吳樾.網絡時代下口語傳播者的思考——從《奇葩說》《演說家》談起[J].新聞傳播,2015(15):30-31.
13.黃瑾.網絡自制節目與電視節目的差異化發展——以《奇葩說》和《超級演說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5(14):231.
(作者單位:江蘇模特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