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基于“互聯網+”的衡水民俗故事傳播研究
□李浩
衡水有著豐富的民俗民間故事,其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和現代傳播意義。當今的互聯網迅速發展時期,對衡水民間故事傳播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論文對衡水民俗故事傳播形式內容進行梳理,分析傳播過程中的不足,進一步指出網絡傳播趨勢下衡水民俗故事的傳播策略。
衡水;民俗故事;網絡傳播
從字面上理解,“民俗故事”應該是關于民眾習慣和民間風俗的故事。這些故事與幾千年來的人文歷史發展、民風民俗、山川風光有關。這些故事通過世代相傳和不同時代的再加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地域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中指出:“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講好“民俗故事”對于塑造地區形象、提升地區文化影響力是有力的幫助。
衡水擁有比較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截至2016年,衡水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5個,省級非遺保護項目15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39個。據統計,衡水全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萬多個,其中民間文學類7000余項,傳統音樂類1000余項,傳統舞蹈100余項,傳統戲劇類100余項。其中民俗故事數量更是內容豐富。民俗故事記錄著自然、文學、生活等各方面的成就。除去其中蘊含的文學價值外,還可以從中觀照地域的道德倫理、歷史發展、民俗風情,也展示了衡水人民重信尚義、慷慨忠勇的人文精神底蘊,如董子“三年不窺園”的專心精神等。從衡水民俗故事中可以發掘出本土文化并分析其精神理念上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尺度,能夠優化衡水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人文環境,能夠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明的完美結合,激起人們建設家鄉的熱情。
相較于傳統的民俗傳播方式,“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這樣一個歷史階段,這是一個世界潮流,而且這個互聯網時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生產力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進步推動作用。”互聯網具有點對點、點對面、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的特點。同時,每一個信息的接受者同樣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結合目前民俗故事的傳播方式和手段,在互聯網時代,衡水民俗故事文化傳播存在著瓶頸,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傳播手段比較單一,對“互聯網+”認識不足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大部分受眾通過移動設備接受信息。人們利用微博、微信、QQ等平臺進行碎片化閱讀也成為趨勢。通過對衡水相關旅游政務網、信息網等10個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傳播主體傳播衡水民俗文化更新速度比較及時,不過大都是關于時事新聞、旅游信息、活動安排的文字性描述。文字傳播占絕大比重,其次是圖片傳播,視頻、音頻動畫傳播非常少,內容比較單一,信息含量少,不能很好地利用網絡傳播的互動形式。
2.以自上而下傳播為主,傳播風格偏宏觀
對于衡水民俗故事的傳播影響力較大的大部分是自上而下,層層傳遞的方式。一般是衡水政府網、新華網河北頻道等權威網絡媒體發布后,其他相關網站轉載。對當前相關媒體對衡水湖濕地村居民俗民風新聞報道的搜集整理可以看出,相關報道以消息類為主。《衡水日報》、《衡水晚報》、衡水電視臺等對于民俗民風的報道偏重于傳統節日和重大活動,如衡水湖國際馬拉松比賽、衡水湖民俗文化節等。對于生產、生活、禮儀、歷史等民俗的新聞報道數量不多,版面較少。另外,大部分民間故事的傳播還要依靠新聞記者、專業媒體從業人員,這就造成了雖然傳播平臺是網絡媒體,不過網站的傳播仍偏重于概念、宏觀,對于受眾個體的微觀、細節觀照不夠。
3.缺乏整體經營意識,品牌觀念弱
民俗故事傳播一方面要使民俗文化被受眾熟知,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四要素的融合發展。根據所選樣本分析,目前民俗故事介紹只是作為相關網站的零散內容,沒有專門板塊分類。如衡水湖國際馬拉松作為影響力較大的賽事,其官方網站“衡水風采”中只有一篇關于衡水湖的介紹。顯然,這對于民俗文化產業的對外傳播是不夠的。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避免模式化的傳播內容和形式,改變宣傳風格,官方網站要重視民俗故事,挖掘其現代傳播意義,選擇代表衡水人文特點的民俗故事;并且要注重充分利用互聯網傳播優勢,選擇受眾易于接受的傳播形式;要運用互聯網先進技術,將民俗故事靜態產品及動態產品相結合,使單一感官體驗變為融情感、視覺、聽覺、觸覺于一體的綜合共鳴,提升民俗文化傳播效果;同時還應建立民俗故事相關網站、微博、公眾賬號等,提升民俗文化覆蓋面。
據調查顯示,互聯網中吸引受眾的傳播方式主要有視頻、圖片、小游戲等。對衡水民俗故事如《侯店毛筆的傳說》《刻苦攻讀頭懸梁冀州孫敬傳佳話》等可以利用音頻、圖畫、動畫等方式多樣化結合提升其影響力。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交流方式。同時,新媒體提升了衡水傳統民俗故事傳播的準確性和交互性。制作精良的投放內容可以激起目標對象的共鳴,讓民俗傳播不只是流于表面,而是切實地影響到每一個人。
衡水湖已經成為衡水的一張城市名片。在自然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圍繞衡水及衡水湖的民俗文化沒有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品牌觀念弱,缺少整體品牌概念,不能很好地深入人心。要增強衡水民俗民風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區域受眾群體的凝聚力,需要使傳統民俗文化和現代社會尋找到最佳結合點。
此外,還要重視民俗技藝的現代挖掘與保護,采寫傳世良俗、古村新風、新村古韻、巧技奇藝,特別是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打花膀》《瘋秧歌》《河沿架鼓》以及地毯傳統編織技藝、法帖雕版拓印技藝、木活字印刷、打錫壺等鄉土文藝和傳統技藝,依托現有的重大活動,進行網絡多形式傳播,如河北省園藝博覽會、衡水湖國際馬拉松等。另外,還可以定期組織相關線上線下活動,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多形式傳播,如衡水民俗文化節。同時,關注民俗故事衍生品的開發也十分必要。
互聯網時代,受眾地位提升,要以受眾為中心,重視受眾體驗,如綜合利用網絡平臺及時與受眾進行信息互動交流;還需要增強經營意識,通過網絡從實體區域轉向更大的空間。可以使衡水民俗故事與文化鏈接,進而帶動旅游等其他產業發展,進行多元化開發。同時,需要注意增強衡水民俗民風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區域受眾群體的凝聚力,使傳統民俗文化和現代社會尋找到最佳結合點;增強新聞輿論的引導力,使優秀傳統文化引領社會風尚,積極推動“美麗鄉村”文化建設,進而促進社會和諧。
同時可以讓民俗故事推廣與旅游開放相結合,整合衡水湖周邊地區民俗與旅游資源,推動民俗文化開發與觀光農業、體育健身、文化教育等產業深度融合,拓展衡水內畫文化旅游、武強年畫旅游、周窩音樂小鎮、衡水老白干工業旅游、健步養生旅游等文化旅游新業態,圍繞這些旅游資源重點推出“衡水民俗之旅”等精品線路。
總之,在社會化媒體的當下,要利用好自媒體、新媒體等手段,提升網絡傳播意識,豐富民俗故事的傳播符號和傳播形式。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OL].新華網,2016-05-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 -05/18/c_1118891128.htm
2.李炳毅,李玲.中國傳統文化:現狀和發展[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2(03).
本論文為衡水市2017年度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基于‘互聯網+’衡水民俗故事傳播研究”(2017119)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衡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