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囯紅
多媒體時代如何凸顯廣電新聞優勢
□ 韓囯紅
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與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多媒體時代。面對多媒體時代的來臨,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如何在競爭中穩固自身地位,成為當下廣電行業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分析多媒體時代如何凸顯廣電新聞優勢,為廣電從業者提供借鑒。
多媒體時代;廣電新聞;優勢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在社會發展新時期,網絡信息、移動通訊等新的媒體形式異軍突起,不斷擴散傳播,對傳統廣電新聞媒體的打擊異常巨大,在信息獲取與言論發表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多媒體時代,如何凸顯廣電新聞的優勢,是本文將要論述的重要問題。
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信息技術在廣電新聞領域的不斷應用,為廣播電視新聞領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出現了數字電視、高清電視等經過轉型升級的電視媒體,但與此同時也為該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令傳統媒體遭受到新媒體的巨大沖擊。在當前階段,廣播電視領域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我國廣大民眾對傳統廣播電視的興趣在逐步減少,對廣播電視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技術不斷開發與更新換代,大批的多媒體設備源源不斷地向廣大民眾涌來,深入到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革命式的影響,以往的以傳統廣電新聞等媒體為傳播媒介而獲取新聞信息的單一方式已經一去不復返,在多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新穎的、不同的方式方法為渠道獲取信息,更大程度上以新媒體設備如互聯網下的電腦、手機等媒體獲取信息,以多媒體獲取信息的方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節約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時間,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令廣大民眾對傳統廣電新聞媒體的依賴越來越低。
其次,廣播、電視新聞等媒體因傳播方式的落后,導致該方式傳播信息的速度較手機、網絡等新媒體更為緩慢。手機、網絡等新媒體設備可以使人們在短時間內接受各種信息,而傳統的廣電新聞等媒體因其有固定的編排程序,在傳輸信息或新聞的時效性方面遠遠不及網絡或手機。
基于以上兩點,傳統廣電新聞因其自身的發展特點與落后的傳播技術導致在多媒體的大背景下,其行業發展受到新媒體的打擊。因此,廣電新聞媒體為獲得長效發展,從業人員就必須要對自身發展現狀與當前媒體發展趨勢保持清醒的認識,調整產業發展結構,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提高廣電媒體的質量,減少新媒體對廣電新聞媒體的沖擊,凸顯廣電新聞媒體的發展優勢,才能獲得傳統媒體的長遠發展。
在互聯網各大新媒體紛紛嶄露頭角的時代里,媒體的受眾群體并不缺少信息,而是缺少對信息的解讀。基于受眾群體在該方面的要求,傳統廣電新聞媒體應增加新聞評論的比重,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廣電新聞媒體并不缺少新聞評論的人力資源,在評論形式上經歷了大量的實踐。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積累,形成了評論形式多種多樣的局面,如“專家點評”“主持人概述”“對特邀嘉賓的訪談”“正反雙方辯論”“持不同觀點的嘉賓間的交流”等多種評論形式,但其領域內部仍然需要創新評論形式,應把握當下受眾群體普遍關注的社會焦點、新聞事件、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不同方式的探討與評論,發現受眾群體的關注點,令不同的聲音與思想相交匯,產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從而找到需要進行評論的關鍵之處。另外,評論的方式方法應風趣幽默,深入淺出,能通過尋常的評論為受眾群體講述深刻的道理,增強評論對受眾的影響力與感召力。
我國當前發展階段的廣電媒體評論,無論是主持人還是特約嘉賓中,普遍缺乏能力杰出的優秀評論人才,該現象并不利于廣電媒體評論的開展,進而不利于廣電媒體的發展。因此,廣電新聞媒體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在社會上廣泛地招攬人才、培養人才、發展人才,努力做到廣開門路,大力選拔,并不拘一格降人才。
廣電新聞媒體的專業評論員,應具備從事媒體評論工作的基本素養,除保持良好形象、頭腦靈活、口齒清晰、語言流暢等基本要求外,還應具備較強的政治素養、文化水準、道德意識以及人格魅力。
如何發揮評論的作用,廣電新聞媒體應做到評論與報道相結合,二者共同促進、相輔相成。實現新聞節目引發觀點與評論環節的相結合,才能贏得更加廣泛的受眾群體,增強廣電新聞媒體的競爭力。深度報道不比消息類新聞及時、簡要,而以其多角度、全方位的特點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更加深入地展現事件的發生經過以及最終結果,并由淺入深地對新聞事件背后所蘊含的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向受眾群體揭示新聞事件的本質,增加受眾群體對新聞事件的認識程度。
隨著我國新媒體的大量出現,并深入到廣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以其自身信息量大、即時傳輸等優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但新媒體也因其信息碎片化與重疊化的缺點,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
首先,在信息量上,傳統廣電新聞媒體較新媒體的劣勢十分明顯,很難與新媒體相抗衡,但廣電新聞媒體以其專業化的操作程序、高水平的新聞編排隊伍、技術強的編輯人才,完全可以在電視新聞的質量上進行深入挖掘,以高標準、嚴要求的態度投入對新聞的挖掘與開發之中,不斷制作出精良的、具有廣泛傳播潛力的有價值的新聞作為吸引廣大受眾群體的手段與方法。基于此,廣電新聞媒體可對新媒體信息多元、即時傳播的優勢加以借鑒,實現制作新聞理念的變革,增加廣電新聞報道的透明度與及時性。另外,廣電新聞媒體可憑借自身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強大的采集編排能力與權威渠道,對吸引受眾全體關注的新聞事件進行深入挖掘與調查研究,憑借廣電媒體自身擁有的較高權威力度與影響力度,為受眾群體推出最真實、最可靠的新聞事件,并由淺入深地進行剖析,幫助受眾群體認清新聞事件的本質。如此,傳統廣電新聞方能顯示出新媒體所不具備的權威力度與公信力,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增強社會對大眾的教化,突出廣電新聞媒體的積極引導作用。
另外,因為廣電新聞媒體覆蓋了傳統新聞的各種類別與樣式,在新媒體背景下,應加強對自身的改革、創新,做到與時俱進,推動自身的發展建設,增強廣電媒體的生命力。例如,時政新聞是廣電新聞的重要內容之一,該類型新聞在新媒體的傳播中較為欠缺,屬于相對薄弱的環節。自從“三個貼近”原則提出以來,新聞領域的時政新聞發展面貌正不斷地改善,其傳播理念得到更新,傳播方式得到改善,使時政新聞在傳播領域的主導地位得到有效的鞏固與提升。在當前發展階段中,我國國民對國際、國內重大新聞事件的關注度普遍提高,對國民的思想觀念產生重要影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廣電新聞媒體應加大對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度,將國民所關注的迫切民生問題與時政熱點問題相結合,提升時政新聞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將廣電新聞提升到主流新聞的主體地位,從而凸顯自身的發展優勢。
總之,面臨多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廣電新聞媒體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利用自身特點,發揮自身優勢,發揚自身長處,彌補自身短處,以創新發展的理念,在新媒體時代下,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1.曹仁義.新聞類廣播作品如何創優(六)新聞現場直播創優[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5(08):76-77.
2.殷樂,張建珍.“發揮廣電優勢、深入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理論研討會綜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11):72-73.
3.洪曉薇.特色、互動:融媒體時代廣電新聞運作新視角[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06):121-124.
(作者單位:天津市武清區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