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軍來 徐莎莎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新聞報道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策略
——以江西省部分高校為例
□ 高軍來 徐莎莎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參與高校眾多、活動時間集中等特點,相關新聞報道也往往存在內容雷同、缺乏創新、寫作手法單一、專業性不強等問題,影響到報道質量。大學生們應多學習新聞報道相關知識,提升報道能力,創作出更新更活的高質量新聞作品,以更好地為“三下鄉”活動服務。
“三下鄉”;新聞報道;問題;策略
暑假期間,江西各高校都會組織大學生“三下鄉”團隊深入到社區、農村等基層,了解百姓的生活,對弱勢群體提供愛心幫扶,一些媒體也會對活動進行報道。筆者近幾年來一直關注并參與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的報道,下面將對其中的幾個常見問題提出商榷并探討解決的途徑。
構成新聞價值的要素包括內容的時新性、接近性、新奇性等等,可見活動主題的新穎性、內容的豐富性和創意的獨特性影響到報道的新聞價值。近幾年來,關愛留守兒童和老人、學習輔導、“大手拉小手”等幾乎成為了江西高校大學生“三下鄉”團隊的傳統項目。例如2017年7月江西制造職業學院組織的吉水志愿服務隊,到吉安市吉水縣八都鎮進行“三下鄉”志愿活動,開展了精品示范課下鄉、學生素質拓展、親情陪伴等教育精準扶貧關愛活動和“情暖童心”大手拉小手團員志愿服務活動;江西應用科技學院的“情暖童心·七彩假期”暑期“三下鄉”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隊到宜春市銅鼓縣城南社區,為二十余名留守兒童開辦七彩夢想課堂,開展形式多樣的留守兒童關愛活動;江西應用科技學院“贛青扶貧”文旅晨曦筑夢“三下鄉”服務隊到景德鎮市樂平市禮林鎮塔背村,走進空巢老人家里,送去關心和溫暖。
誠然,這些活動內容無可厚非,也應該給予鼓勵。但是,作為拓展大學生實踐能力的一項社會活動,“三下鄉”應該有更豐富的主題。結合近幾年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內容來看,這類活動幾乎成了不少團隊的固有模式,缺少新意。這也直接導致新聞報道內容高度重合、千篇一律的尷尬,報道無法出新,自然難以吸引受眾的關注。
相比起來,今年江西一些高校在大學生“三下鄉”主題方面有所創新。例如南昌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今年的暑期“三下鄉”活動,以喜迎十九大宣講紅色文化、不忘初心志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大學生們走訪了江西省樂安縣金竹畬族鄉金竹民族學校、金竹畬族鄉流舍村等地,舉行竹竿舞文化互動交流會,共建傳統文化合作交流基地,深刻挖掘竹文化精神,實地考察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民族風俗;另一支團隊在南昌探尋南昌八一起義紀念塔、八一起義紀念館、賀龍二十軍指揮部舊址、朱德軍官教育團舊址等;南昌師范學院大學生今年的暑期“三下鄉”則聚焦“環境保護”“一帶一路”“家風文化”“扶貧攻堅”等時代課題。這些活動既結合了時事熱點,又使大學生了解了傳統文化的精粹,如此一來,相關的新聞報道內容也相應地更容易體現出“新”“活”的特點。
在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的報道中,報道方式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傳統媒體、新媒體在傳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國際交流學院2016年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到贛州市于都縣尋訪紅軍足跡,于都當地的電視臺進行了全程報道。同時,江西教育網、江西教育電視臺、消費日報網、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學校官微等網絡平臺也紛紛參與,形成了一個立體報道的層次,達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新聞報道要學會“講故事”,要有鮮活的事例,注重事件的細節描寫等。“三下鄉”報道的執筆者大多是參與活動的學生,由于專業不同等因素影響,不少學生對新聞報道尚缺乏更多的經驗與更高的新聞素養。從報道的寫作來看,不少報道寫作方法模式化,手法單一,文字枯澀,如同記流水賬,缺少生動的事例和具體的細節描寫,有較強可讀性的并不多見,這直接影響到報道的效果。大學生“三下鄉”一般都會持續幾天時間,又在生活一線,如果能夠深入挖掘,勤于思考,其中可寫的內容其實不少。怎樣改變程式化的報道模式,把報道寫好寫活,讓大家喜聞樂見,對于多數參與活動的學生而言是一個挑戰。
大學生“三下鄉”團隊中一般會有負責攝影或攝像的學生,以便對“三下鄉”內容進行記錄,用于報道及作為活動資料留存。不過,一些學生尚缺乏攝影攝像的基本功,所攝錄的照片或視頻常常出現技術失誤或沒有抓住重點。以江西應用科技學院2016年某“三下鄉”團隊為例,大學生們來到贛州的瑞金市,深入革命根據地了解紅色故事。負責視頻攝錄的同學非常敬業,視頻素材達到近2G。活動結束后,素材送到電視臺,準備做一個相關報道,但由于拍攝的視頻絕大部分不符合新聞報道要求,看起來非常多,但可用的卻極少,后期剪輯十分困難,甚至無法剪輯成一篇完整的電視新聞畫面。同樣,不少負責“三下鄉”活動拍攝的大學生拍出的照片也經常無法達到報道的要求,隨手拍,缺乏角度、景別變化,抓不住事件的重點,圖像模糊,不懂得運用光線等缺乏專業水平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些都反映出部分大學生攝影攝像技能的缺乏,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相關新聞報道的質量。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是個常規性活動,參與的高校眾多,如何在其中脫穎而出,是每個團隊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謀定而后動”,這樣才能使每年一度的活動更有意義和價值,新聞報道也才能出新出彩。針對上述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報道中所出現的較普遍問題,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習鍛煉,是提升報道質量的根本途徑。
首先,大學生們要認真探討“三下鄉”的內容,做好充分準備,既要學習其他團隊的成功經驗,也要力爭有自己的特色。只有關注時事,與自己的專業知識相結合,才能真正使每年的“三下鄉”主題新穎、內容豐富。
其次,大學生們要學習一些新聞報道的知識,具備一定的新聞理論基礎。新聞報道有較高的專業要求,題材、手法、內容等都有規范,對此,大學生們應該有所了解和掌握,以便在活動過程中及時發現新聞亮點,并以較好的形式報道出來。平時多加強學習,多練筆,多看優秀的新聞報道,只有這樣,才能在觀察問題和寫作等方面有所提升,也才能更好地完成相應的報道任務。
再次,攝影攝像等專業水平也要相應加強。智能手機等現代高科技產品的普及,使攝影攝像成為舉手之勞,但要拍攝出有一定質量水平的影像作品,卻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提升這方面的技藝水平也是“三下鄉”大學生們的必修功課。
高校派遣大學生團隊深入生活一線,對參與的大學生而言是接觸社會、了解民情的一個極好機會,學校也相當重視。大學生們要承擔起報道責任,還須先充分了解新聞報道的要求,學習相關技能,努力提高報道水平,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完成學校交付的任務。
1.歐陽霞,張晨.新聞采訪與寫作[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2.陸奧斯.大學生記者新聞采訪技巧和新聞稿寫作探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2).
(作者單位:江西應用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