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媒介融合背景下網絡直播與傳統電視直播的競爭與合作探析
□孫靜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到媒介技術發展變革的影響,媒介環境發生了極大改變。本文分析了當下網絡直播的優勢以及傳統電視直播的不足,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傳統電視直播應該順應融合的趨勢,與網絡直播整合資源,相互取長補短,在合作中實現更好的發展。
媒介融合;電視直播;網絡直播;合作
網絡直播是流媒體技術的高級應用,借助專用系統和寬帶網絡,足不出戶便可以觀看與現場完全相同的實時場景,甚至是發生在世界另一邊的現場新聞報道。不同于傳統的電視現場直播,網絡直播采用多媒體播放技術和雙向互動的在線交流形式。
網絡直播是視頻互動進一步發展的證明。寬帶網絡和流媒體的升級以及直播設備價格的下降,促使進入直播產業的技術門檻降低。從以往的微博草根、明星、網紅到如今的網絡主播,人們想方設法尋找自身特色、吸引大眾目光,網絡直播市場由此形成。移動VR的加入也給網絡直播帶來了新的形式和變化。
傳統電視直播主要包括新聞直播、大事件直播、綜藝晚會節目直播、體育直播等有限的直播內容。相比于傳統電視直播,網絡直播的主播各有特色,直播內容多樣化。網絡直播內容包括品牌宣傳及明星活動類,比如宋仲基亞洲巡回粉絲見面會;主流衛視品牌節目造勢類,比如《我是歌手》第二現場的網絡直播;還有新產品宣傳及銷售直播、美女秀場直播、游戲直播、體育直播等。
在注重時效性的今天,突發事件的一手目擊視頻是多角度融媒體報道的主要手段。但是電視臺為了保證權威及真實性,電視直播的采編人員無法做到隨時隨地發布信息和資源。移動直播的發展,越來越多用戶加入網絡拍客大軍,對于突發事件,用戶可以直播發布第一手目擊視頻。因此對于突發的大事件,網絡直播往往比傳統電視直播發布更快速。盡管如此,網絡直播內容沒有完整的監督機制,也容易發布虛假信息,這也是網絡直播內容的劣勢。
傳統電視直播是采編人員編輯組織和結構化后的產物,無法滿足每個受眾的信息和情感需求。即使隨著技術的發展,電視直播的方式逐漸多樣化,直播頻道和類別越來越多,也很難擺脫“點對面”的單一模式,即一個頻道面對眾多的電視直播受眾。
網絡直播提供給受眾一個更加開放的平臺,直播內容和形式不固定,可以更好地進行雙向互動。在自如的網絡環境中,受眾可以在虛擬的大平臺上進行信息交流,形成一種直播互動的模式。尤其是體育賽事直播,網絡直播可以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讓受眾猶如身臨其境。在亞冠比賽中,恒大進了一個球,屏幕上刷滿了中國加油的評論彈幕,這種互動會讓受眾產生幾萬觀眾在一起看比賽的真實感。相比傳統電視體育直播,網絡直播更能塑造氛圍,排解孤獨感。
目前的傳統電視直播有其固定的受眾范圍及固定的發行區域。比起傳統電視直播傳播受眾的有限,網絡直播的受眾是所有網民,受眾范圍更加廣。網絡視頻直播還可以突破時空局限,只要有網絡,可以跨時間、跨地域收看網絡直播。
相比于傳統電視直播,網絡直播依托互聯網,受眾有更強的主動選擇性。傳統電視直播比如體育直播,可以直播的賽事十分有限,受眾只能選擇電視直播的賽事觀看。各大體育頻道直播的比賽場次和賽事轉播權不同,電視的直播很難滿足觀眾對于節目選擇的需求。與此相比,網絡直播提供方更多,除了媒體之外,球迷也可以在體育賽事現場進行網絡直播。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直播線路,選擇范圍更加廣泛。
傳統電視直播受眾對于事件信息的接受是一種被動的接受。電視直播注重的是現場的記者以及解說員給觀眾傳達事件的信息。網絡直播可以依托互聯網龐大的信息資源滿足受眾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受眾不需要完全依靠現場的記者及解說員就可以通過網絡查詢相關的資料,對事件背景做縱向和橫向的深度了解。相比于電視直播,網絡直播在提供信息方面更加便捷、高效和豐富。
在電視臺,電視直播節目需要經過報題、定題、策劃、外聯、拍攝、場記等多個環節,籌備周期長,制作成本高,專業性強。節目生產方式已經有成熟的機制,每一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而網絡直播制作流程十分簡單,只要主播擁有裝有直播軟件的設備及網絡,便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直播。如果是當下的游戲直播與美女秀場直播,主播人員并不需要專業的視頻制作技術,也不需要專業性。
從直播成本來看,網絡直播比電視直播制作成本低很多。網絡直播只需要向網絡運營商支付網費,無需向播出平臺的所有者支付平臺使用費。傳統電視直播的節目離不開各種專業設備及技術人員的支持,對技術及設備有很強的依賴性。電視直播需要有專業的編導、攝像、統籌及掌握網絡視頻技術的人員等。比起傳統電視直播,網絡直播的優勢在于其要求并沒有那么高,受眾并不是為了看高質量的網絡直播節目,而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
喻國明教授在《傳媒經濟學》中指出,媒介融合是指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以信息技術為中介,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數字技術改變了獲得數據、現象和語言三種基本信息的時間、空間及成本,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了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
網絡直播與電視直播各有特色,如何進行優勢互補實現電視與網絡媒介融合的發展也成為現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電視直播媒體應該順應融合的趨勢,傳統的電視直播可以與新式網絡直播渠道相融合,聯合起來形成新的傳播手段或者全新的媒介形態。
首先電視直播與網絡視頻網站合作,打破電視直播的受眾觀看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電視直播擁有了網絡直播的渠道,在更大程度上吸引更多受眾。其次,加強電視直播與受眾的交流。網絡直播的最大特點就是受眾的互動與高參與度。網絡直播是立體的和高度開放的。電視直播通過與網絡直播進行不同媒介間的資源整合與重組,加強直播過程中與受眾的交流與互動,讓受眾的反饋聲音及時得到展現,提高受眾的參與感。電視直播的媒體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加強節目與觀眾的互動,拓展新的節目形式,以優化傳統電視媒體的功能。
此外,看電視直播對于大部分受眾而言是被動接受的,而看網絡直播是一種主動點播的過程。兩者的差異在于看電視可能是一種無目的的內容消遣,網絡直播是受眾一種有目的的內容獲取過程。當受眾在“被動收看”無法滿足信息及情感需求的電視直播時,受眾就可能通過“主動點播”來彌補自己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如果電視直播能夠根據用戶喜好進行個性化的推送,喜歡“主動點播”的網絡直播受眾也會被吸引,能夠大大增加電視直播的受眾關注度。
電視與網絡為直播提供了多種傳播渠道。電視臺有成熟的采編機制、專業的制作人員和專業的直播設備,能提供強大的高技術專業化內容支持。網絡直播有豐富多樣的直播平臺,可以多渠道同時播出,增強電視直播節目和電視臺的影響力。對于傳統電視媒體來說,迎接新媒體的挑戰最好的方法便是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在互聯網傳播領域中也能有自己獨有的發展空間。
無論直播形態和樣式如何變化,動態、互動、社交、實時一直是直播的特性。電視直播和網絡直播都應看到自身媒介平臺的優勢和劣勢,互相取長補短,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做到傳統電視直播和網絡直播的相互支持,做好資源整合與重組,以推動直播在未來更好地發展。
1.陸小華.媒介融合時代的多現場電視直播報道[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02):44-46.
2.陳波.從用戶爭奪到平臺融合——電視媒體與社交媒體聯姻的動因、可能及路徑[J].中國電視,2016(03):61-66.
3.雷躍捷,張彩.電視新聞頻道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
4.朱明.電視新聞直播:媒介融合趨勢下的審美空間[J].視聽,2015(08):73-74.
5.陸小華.媒介融合進程中電視直播報道形態的演變[J].新聞戰線,2010(02):29-31.
6.喻國明,丁漢青,支庭榮,陳端.傳媒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