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娟
論數字時代下紙質傳媒的存在價值及其發展
□黎雪娟
在信息時代,數字傳媒發展迅速,因此有人不再看好紙質傳媒。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紙質傳媒和數字傳媒具有互相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該堅信,紙質傳媒將賦予不可替代的歷史使命和歷史責任。因此,作為紙質傳媒人,要樹立做好紙質傳媒的編輯工作的自信心。
紙質傳媒;數字時代;數字傳媒;編輯;態度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數字傳媒在蓬勃地發展。最常見的就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只要打開手機就能從手機客戶端看到各種新聞及電子期刊、小說、圖書等。因此,很多人斷言“未來的十年紙質傳媒將不再具有生命力”。事實上,果真如此嗎?筆者認為,在新形勢下,紙質傳媒仍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紙質傳媒仍然是人們了解經濟、文化、社會、政治信息的重要渠道,它能夠讓人們掌握相對可靠的經濟信息、社會信息及政治信息。同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特別是學術交流也離不開紙質傳媒,紙質傳媒在信息傳播科技文化交流領域的作用是其他傳媒無法代替的,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需求。
在科技信息時代環境下,出現了很多數字傳媒,這些數字傳媒傳播的信息形成了快餐性文化信息,對傳統的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同時還影響人們的思想教育。現如今很多教育機構因過度依賴數字傳媒,使思想道德教育環節變得薄弱,降低了人們的道德修養。為此,很多學者及家長都提出了以紙質傳媒作為思想教育信息傳播的媒介,最大限度地發揮紙質傳媒的作用,由此可見紙質傳媒對人們思想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引導作用,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有很多學者將其作為人們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工具。例如,譚詠佳在《中國傳媒科技》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紙質媒體的現狀及發展》中,就坦誠地說出自己對紙質傳媒的信賴,并提信息時代應加強紙質傳媒在信息傳播中的應用力度,此外還通過對軍事報紙、校園報紙和生活報紙,分析力證了網絡時代紙質傳媒的優勢,提出網絡時代紙質傳媒加強報道、打造品牌、融合網絡、提高交流等的發展策略。又如,美國報紙發行人威廉·魯道夫·赫斯特認為紙質傳媒在媒體領域中仍然還占據主體地位,他認為數字傳媒是紙質傳媒空隙的補充,并不能取代紙質傳媒,只要將紙質傳媒質量加以提升,便可以實現紙質傳媒的持久性發展。
筆者曾就紙質傳媒的話題設計了一些微信調查問卷題目,調查問卷的對象主要是中小學校教師,共200人。在問卷中,對于如下問題:1.你印象中紙質傳媒與數字傳媒的公信力哪個高?接受調查的200名教師中100%認為紙質傳媒的公信力比數字傳媒的高。2.你認為紙質傳媒與數字傳媒的歷史沉積和文化積淀哪個更高?有98%的教師認為紙質傳媒的歷史積淀和文化積淀更高,有2%對此不置可否。3.你認為數字傳媒有收藏價值嗎?紙質傳媒呢?兩者相比哪個更讓你印象深刻?有12%的教師認為數字傳媒有一定的收藏價值,有88%的教師認為紙質傳媒更具收藏價值,且讓人印象深刻。4.紙質傳媒與數字傳媒哪個的留傳時間更長久?有100%的教師認為紙質傳媒流傳的時間會更長久,數字傳媒容易過目即忘。大部分教師們認為紙質傳媒能更長久流傳的原因是很多經典書籍是值得反復翻閱的,且拿著書本讀書能讓人內心寧靜,這種感受與閱讀電子書籍是不一樣的。5.在版式設計方面,紙質傳媒和數字傳媒哪個更讓你過目不忘?有32%的教師表示沒有注意這方面的差別,有20%的教師認為數字傳媒過于花哨,有48%的教師表示更喜歡看紙質傳媒的版式設計。6.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紙質傳媒與數字傳媒哪個占比重大?(本題可以交叉回答)有70%的教師表示每天會瀏覽電子媒體的新聞,有92%的教師表示因為工作需要每天都離不開閱讀紙質書籍。7.閱讀紙質媒體你主要關注的是哪方面的內容,瀏覽電子媒體又關注的是哪方面的內容居多?(本題可以交叉回答)有100%的教師表示在閱讀電子媒體時主要關注時事新聞和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生活時尚等內容,偶爾也看一看與工作有關的內容,93%的教師表示關注紙質媒體主要是閱讀與工作有關的教育教學類書籍,也有時候閱讀一些熱銷書和文化經典書。由此可見,紙質傳媒對于教師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閱讀媒體。
數字傳媒是信息時代的產物,雖然它的到來方便了人們生活,同時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數字傳媒的迅捷性和編輯水平不高等原因,數字傳媒用語不嚴謹、標題和內文不符、信息真實度不高、文字語言不嚴謹、快餐式閱讀導致的印象不深刻、不利于反復閱讀和推敲、易傷眼、易傷身等問題時常出現在我們眼球。比如,網易新聞2016年10月13日的一則育兒新聞報道《為了1000塊,婆婆讓我剖腹產,最后孩子窒息了!》,題目給人的印象是婆婆讓自己選擇剖腹產的方式導致孩子窒息,可實際上內文卻是婆婆為了節省生育費用讓自己的兒媳選擇順產而不是剖腹產。這樣的明顯錯誤,在紙質媒體上是基本不會出現的。而紙質傳媒與信息傳媒相比,具有語言嚴謹性高、內容質量高和耐讀性強等優勢,對于我們的生活仍然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是人們提高文化素養和獲取有效信息的重要途徑。它有如下不可替代的作用:
紙質傳媒嚴謹性、耐得性及質量比數字傳媒高主要體現在語言、內容和信息真實性三方面:1.紙質傳媒語言嚴謹性高。眾所周知,紙質傳媒中的信息都是經過作者花時間精心編輯而成,在語言的使用上經過反復思考后才確定用詞,與高速出版文章的信息傳媒相比,其語言嚴謹性要高很多。2.紙質傳媒內容質量高。紙質傳媒的重要傳播對象是人們生活信息、軍事信息和經濟信息,并且這些信息都是經過實地調查而來,其真實性、原始性比信息傳媒高。3.紙質傳媒耐讀性高。紙質傳媒除了文章語言嚴謹性高和質量高以外,還有內容豐富、信息數據詳細、新聞實質性高和內容范圍廣(包含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娛樂等),與數字傳媒相比,耐讀性更高一籌。
隨著高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信息傳媒廣泛應用于信息傳播領域,地位也因此得到大幅度提高,是信息傳播的一種新趨勢,已經得到人們的認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信息傳媒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信息真實度不高、原始性不高、質量不高、內容深度不夠、易傷人眼、易傷人身心等問題,基于這些問題很多人更愿意通過紙質傳媒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長期依賴于紙質傳媒,尤其是文化素養高的人。由此可見紙質傳媒在傳媒領域中地位依然很高,具體體現在:與數字傳媒相比其信息真實度較高;紙質傳媒發展歷史比數字傳媒發展歷史長,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蘊,是歷史的傳承之一;紙質傳媒是人民群眾生活的主要傳播形式,特別是當今世界很多國家已經進入老年化階段,眾多老年人仍是紙質傳媒的重要使用者……可見,紙質傳媒在傳媒界中地位依然很高。從某種意義上說,紙質傳媒的不可替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國國情、教育發展狀況、發展前景決定的。因為在我國作為農業大國還有很多落后的地區,而這些地區最需要的就是紙質書籍,紙質傳媒對我國大部分地區經濟、教育及政治發展具有重要性。
紙質傳媒的傳播速度沒有數字傳媒的傳播速度快,新聞時效性沒有數字傳媒高,閱讀起來也沒有數字傳媒方便,但是對于國家相關文件、單位文件等重要信息,數字傳媒解釋力度、文件信息傳播及時性及速度遠不如紙質傳媒。紙質傳媒擁有采訪權這個優勢,很多內容可以深入報道。像解釋性新聞,由于解釋性新聞不但要求采訪者要有較高的新聞專業素質,還要求新聞撰寫者有很高的撰寫能力,不但如此,還要求撰寫者有較高的資質和新聞媒體關系,以便于撰寫出高質量的解釋性新聞,并保證新聞的發布收視率和知曉率,這是數字傳媒無法擁有的優勢。
紙質傳媒持久發展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也是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措施。作為紙質傳媒的編輯,在正確認識了紙質傳媒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作用之后,除了要樹立認真做好紙質傳媒的自信心,還要潛心做好紙質傳媒工作,通過多種舉措來提高紙質傳媒的質量,方能讓其在人們生活中更好地發揮功能和作用。
結合當今科技信息時代環境,筆者認為,要想讓紙質傳媒長生不死,秘訣就在于信息質量,只要紙質傳媒信息質量得到提高,那么在網絡時代及信息時代的環境下就能夠與數字傳媒相競爭,并取得市場競爭的優勢。以下是筆者對提高紙質傳媒質量的幾點見解。
紙質傳媒在進行信息傳播及文化交流時,應根據現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及閱讀方向擬題,在保證標題的正確性與科學性的同時,盡量簡明扼要,并根據自身紙質傳媒的特點來撰寫。如新聞報紙、晨間報紙、晚間報紙、周末期刊、經濟雜志及生活期刊等,在撰寫時都應先對人們生活進行實際調查并掌握人們閱讀習慣,然后選出人們能接受的信息標題,最后進行撰寫,這樣既能抓住讀者的閱讀心理,又能寫出讓閱讀者滿意的文章,達到提高讀者對紙質傳媒的滿意度。如《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黨報,這些報紙是我國發展的“領唱者”,是軍事信息的窗口,更是國家發展方針的信息導航,這些報紙既符合實際又能滿足讀者需求,不但在信息上抓住讀者的心,還擴展了讀者的視野。
如果只是表面上的信息,一般數字傳媒都能完成及時的報道,相較于數字傳媒,紙質傳媒在這方面有其缺點與不足,紙質傳媒要想持久發展下去,就必須在淺層新聞信息的基礎上繼續挖掘更有價值的信息,以此提高閱讀者的關注度,實現紙質傳媒長生不死的目的。
深挖新聞背后獨特信息的途徑主要是:首先是在思想上引起讀者震撼和共鳴,要從獨特的角度去理解新聞信息、挖掘信息,然后將信息與人們實際生活相結合來撰寫新聞文章,為讀者帶來信息上的驚喜和思考;其次,紙質傳媒必須提高采擷、篩選、融合和加工信息的技術,以此提高分析性報道、調查性報道及解釋性新聞的質量。
這主要是針對有特殊愛好的讀者提出的信息服務,不同的人群對信息的需求都是不一樣,數字傳媒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特殊讀者的需求,但是在某些領域是無法滿足的,而紙質傳媒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來滿足這些讀者的需求。例如,藝術類的信息,尤其是需要紙質形式作為傳播的藝術信息,諸如《時裝雜志》《美學期刊》之類的紙質媒體。
仔細觀察生活的人不難發現,但凡是認真讀過紙質書籍政治家、思想家、名人等,書籍對他們的影響是巨大的,讓他們受用終身。同樣,認真閱讀過紙質書籍的孩子最終會在學習、工作中體現出比讀快餐文化的孩子深沉,顯得更睿智。所以,作為紙質傳媒的編輯一定要認識到:電子媒體就像快餐文化,終歸是囫圇吞棗,不容易消化;紙質傳媒是精心打造的餐飲文化,蘊含了編輯們的精心策劃。只有這樣,紙質傳媒人方能在信息時代靜下心來打造耐讀、有文化和歷史積淀的紙質文化。
1.陳旻.淺談傳統報紙未來發展趨勢[J].新聞傳播,2013(8).
2.李兵.互聯網時代傳統報紙的生存發展路徑[J].新聞采編,2012(5).
3.曾慶香.試論紙質傳媒未來發展的方向及注意事項[J].傳播與版權,2014(6).
(作者系廣西教育雜志社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