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珠彤
淺析方言綜藝類節目的生存優勢
——以《十三億分貝》為例
□ 郭珠彤
近年來,方言綜藝類節目層出不窮,花樣翻新,利用方言的獨特魅力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傳播著中華方言文化,并取得良好收視效果。本文的研究對象為當前我國方言綜藝類節目,以《十三億分貝》為例,將方言綜藝類節目放置于整個社會背景中,從方言語言的獨特性、娛樂化的消費需求以及文化傳承的需求等方面認真思考和總結該類型節目的發展戰略及生存優勢。
方言綜藝類節目;生存優勢;發展戰略
“方言是一種以社會化或地域化為標志的某個語言的變體,它由特殊的句子結構、語匯及發音所組成。”①著名方言學家袁家燁認為,“方言是共同語的繼承或之裔,一個方言具有異于其他親屬方言的某些語言特征,在歷史時期往往從屬于民族的統一標準。”②這就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方言為什么以小眾傳播的形式出現反而在大眾視野中流行。“根據性質劃分,方言可分為社會方言和地域方言兩大類,地域方言是語言的地域變體,一般來說,同一種地域方言集中分布在同一地區,也有移民把它帶到遠離故鄉的地方,如流布在海外的粵語和閩南話,這些遠離故鄉的方言久而久之會演變成新的地域方言。”本文主要論述的是以地域方言為節目主線的綜藝娛樂節目。
縱觀當下電視節目收視市場,綜藝節目收視上揚。有數據顯示,新聞節目收視比重為14%,綜藝節目收視比重為13.1%,綜藝節目已快追平新聞節目,而且還在處于上升趨勢,其中,方言綜藝類節目的貢獻越來越大,不可不提。
方言進駐綜藝節目已不是一天兩天,它的成長過程也是相對平穩的,近幾年持續走高。只是因為它的地域特點,難以大面積傳播,因此被實力雄厚、傳播范圍廣的大臺所拋棄。再加上所使用方言種類單一,一直以來只能受地方臺追捧。按地域劃分,方言節目有固定的收視群體,收視率方面是有保證的。據不完全統計,成都和重慶是方言綜藝節目出現最早的地方,且最活躍,四川有《串串香》《天府食坊》等節目,重慶有《山城棒棒軍》等;湖南的《越策越開心》在當地也有著不俗的收視。相較于中央臺和省級衛視在節目制作方面的重金打造,地方臺則揚長避短地選擇把本土化資源最大化使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像《唱歌拼輸贏》《鄉音對對碰》《方言英雄》《粵唱越響》《十三億分貝》等方言節目的成功案例。
而在互聯網風靡、網綜興盛的當下,《十三億分貝》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方言愛好者。方言種類覆蓋我國七大主要方言區,選手更是來自五湖四海。《十三億分貝》利用有邊界的方言內容,在音樂的平臺上,寓教于樂。因此,可以將此節目當作經典個案來分析當下方言綜藝類節目的生存優勢。
(一)方言的獨特性魅力
我們似乎總想透過方言去了解一個地域的人,他們的性格,他們的愛好,他們的習慣和思想。舉個例子,在《十三億分貝》中,汪涵和嘉賓說長沙話“dei tou”是二三聲,普通話就是“對”的意思,四聲;“電打鬼”二二四聲,意思是指人被電打過像個鬼一樣神志不清楚;“三打哈”指長沙當地的一種撲克牌等等。看到這里,在沒有人翻譯的情況下,我們很難聽得懂,而且長沙話尾音短,在《十三億分貝》中有不少歌手用長沙話說唱,改編歌曲,聽起來很酷,透過長沙話、長沙音,我們可以感受到長沙人的那份簡單與灑脫。再說一說山西話,“鬧他”二三聲,意思是“打他”的意思;“玩游戲”普通話是二二四聲,山西話則是四四二聲,喜感十足;“咋咧你”意思是“你怎么了”,霸氣十足;“鬧展他”就是“打敗他”的意思。不難發現山西話大多數是二聲和四聲的組合,二聲最高,四聲最低,這樣的組合發音容易讓人覺得對方很強勢,一般二聲和四聲的放量大,也就是說聲音大。想一想山西人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一比對,確實說話自帶喜感又柔中帶剛。還有東北話和上海話,聽起來的感受反差極大,一個聽起來分分鐘血壓上升,情緒爆表,另一個則如小橋流水人家般的娓娓道來。歌手姚偉濤用上海話演唱的一首《一次就好》比原版普通話的感覺更打動人心,這就是方言的魅力。試想一下,這么溫暖舒緩的一首歌如果用東北話、山西話來演繹,那將是一場鬧劇。可見,上海男人溫柔,有跡可循,這樣的方言不會很大聲,聽起來就潤人心肺。在《十三億分貝》中,我們還能聽到維吾爾語、廣西桂柳話、廣東話、河南話、陜西話等等,除當地的受眾外,其他受眾基本聽不懂,但是收視率和點擊量卻持續攀升。
(二)娛樂化消費的需要
人們對電視的消費、對網絡的消費都是有目的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娛樂。正如弗洛伊德的“驅力理論”所闡述的那樣:“人所有本能的目標,都是降低自身的緊張感,人的本性是遵循‘唯樂原則’的,意即渴望‘享受與放松’是人們行為的內在驅力。”在《十三億分貝》中,我們聽到各個地域的方言歌手,不論原創也好改編也罷,歌詞中出現的都是各自地域的具有代表性的人、地、事。例如,西安歌手程渤智和范煒的《西安人的歌》里就有鐘樓鼓樓、泡饃、600年的城墻、西安小吃;c-block組合的《策長沙》中有三只橋、腦殼、檳榔、白沙井、白沙煙、白沙酒、長沙的士八塊起價、花鼓戲和湘繡;山西太原的方言歌手劉倩一首《一起鬧他》中三晉大地、鬧他等等更是激起了當地觀眾的區域認同感和自豪感。每一位選手的出現使觀眾都很期待是本地區的選手,這種區域文化的自豪感貫穿節目始終。
從娛樂化消費的角度來探討該問題,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傳播方式。《十三億分貝》首次采用新的傳播渠道:直播+綜藝,開辟了節目錄制的新視角。觀眾可以隨時隨意發表自己的看法,主持人和嘉賓可以從直播彈幕中獲取觀眾心聲。網絡直播綜藝最獨特的魅力在與它的實時性和互動性,與傳統的綜藝節目的制作與剪輯相比,網絡直播綜藝在真實性方面略勝一籌。再加上有賣點的內容——方言+音樂,形式和內涵就更豐富了。
(三)文化傳承的需要
新聞周刊的記者曾經采訪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語言研究中心副主任錢乃榮:“方言對于中國文化意味著什么?”他答:“方言是最自然本質地表達中國文化的根基,直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漢族人的母語即生下來最初學會的語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說,他們最自如表達情感的語言都是方言。”③
在《十三億分貝》中,主持人汪涵的“響應計劃”告訴我們:“全世界到目前為止有6000多種方言,而且據說,每年以消亡24種方言的速度在和我們漸行漸遠,方言不可亡,我們必須要做些什么了。方言最迷人之處就在于它給人的無形的感動,無論你身在何處,聽到方言,第一時間你就忘記孤單,感到親切。”
文化的全球化勢必會帶來內容的同質化。“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節目有60%-80%的欄目內容來自美國,幾乎成為美國電視節目的中轉站。”④西方文化一直試圖最大限度地影響我們。反觀當下影視作品,個人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橫行,文化的傳遞不對等現象值得反思。在很多外國人眼中,中國是“文化的沙漠”,這顯然是謬論。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傳承和發揚。
此前,各地方言綜藝類節目傳播有局限,還沒有一檔更為成熟的節目能推動方言走進大眾的視野,被大眾所喜愛,直到《十三億分貝》的出現,讓方言綜藝類節目傳播不再小眾。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我們相信它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方言還可以和更多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走出去,這方面的探索還有相當大的潛力。不管未來什么樣,我們都要敢于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斷嘗試,利用我國文化精華獨領風騷,堅持原創,鞏固民族文化版圖,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并學習用中國方言了解中國文化。
注釋:
①[美]約翰·費斯克編.李彬譯.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詞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77.
②袁家燁.漢語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3:1.
③新聞周刊:拯救方言[EB/OL].[2004-08-16].http:// news.163.com/40813/6/0TM9ER4M0001126G.html.
④花建.軟權力之爭——全球化視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02.
1.錢冠連.語言:人類最后的家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劉凱.網絡直播平臺改變綜藝節目格局[J].新媒體研究,2016(17):51-52.
3.李寧.《十三億分貝》:“鄉音”里的文化魅力[N].光明日報,2016-07-18(14).
(作者系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