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是學校法制教育亟需解決的難題。校園欺凌嚴重破壞學校整體教學秩序,給校園帶來安全隱患,嚴重影響在校學生身心健康,造成學生恐懼上學和厭學輟學心理,阻礙學生學習成績穩定發展。所以,學校應該從根本入手,有效防范和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人無善志,雖勇必傷。建設文明法治國家需要抓住青少年時期,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學生遵紀守法和捍衛法律的公民意識,防止出現與社會發展不一致的不和諧音。
一、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
校園欺凌,多以肢體攻擊、言語侮辱、人際孤立等形式出現,男生傾向人身攻擊,女生多施加人格侮辱。在國家專項整治和校園重點防治之后,校園欺凌現象有所減少,但并未根除。校園欺凌引發法律糾紛,激化家校矛盾,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趨勢呈現低齡化和女性化
參與違法犯罪的主體呈現低齡化趨勢,中小學生趨多。女生參與校園暴力、搶奪財物等違法犯罪日益增多,有些女生從被害者轉變成施害者,引誘、教唆、脅迫和組織他人犯罪,案件數量較大,日趨明顯,令人堪憂。
(二)影響范圍擴大化
失學輟學的青少年,待業在家,多閑散在學校附近的娛樂場所,常常與在校學生來往,容易伙同在校生做出違背法紀的事情,觸動法律準繩。青少年好逞強,沒有法律意識,欺辱他人時,希望引發在場人員的圍觀;有的想在朋友圈里樹立威信,將違法犯罪的照片或視頻,分享給他人,通過圈子或網絡平臺宣傳,表達虛榮,贏得“尊重”。
(三)犯罪情節惡劣化
未成年人有意模仿成人犯罪,受暴力、驚悚電影的影響,認可自己的成人身份,具備實施成人化惡性犯罪的能力,導致情節惡劣,手段殘忍。
二、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成因
(一)個人缺乏分辨能力
青少年處于青春叛逆期,渴望進入成人世界,對物質世界充滿好奇和懷疑,喜歡獵奇。但是,青少年沒有較強的是非判斷能力,叛逆心理很強;沒有對法律的價值形成積極認識,很容易受到社會消極思想的影響;沒有形成對待物質和金錢的正確觀念,如果誤交損友,受到不良誤導,很容易走彎路。
(二)家庭教育引導失范
家庭教育傾向于滿足青少年的物質享受,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或長期外出務工,疏于對孩子監管;有的家長物質觀念和行為方式失當,讓孩子盲目模仿;有的追求奢侈享受,希望通過金錢解決問題。
(三)社會現象不良影響
負面的不良文化對校園形成思想上的沖擊。嫌貧愛富、追名逐利、攀比虛榮的思想影響了校園里的讀書氛圍。青少年對外界充滿好奇,甚至跟隨社會人員出入夜場。
(四)學校教育過于片面
學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學,激化未成年競爭意識,造成和放大自私的心理;學習困難的未學生得不到細致關照,叛逆心理嚴重。
三、法制教育措施
(一)建立法制教育基地
我校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教師隊伍,聘請法律專家坐鎮校園,保障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良性建設。我校遵循《關于在全市中小學中聘請法制副校長的通知》,聘請了司法所里有豐富法制教育經驗的司法助理作為法制副校長。法制副校長多次應邀來到學校為學生舉行法制講座,演講內容緊貼學生生活實際,向學生明確怎樣依法保護自己,如何知法用法,并設有聽眾提問環節。學校專設法律干事,負責設計板報,制定普法內容,負責征集學生想了解的法律常識,安排學校法制教育活動。
(二)開展系列普法活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16字方針,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又要求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國家法治的大政方針以及各級各類法律法規,如《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都是宣講內容。學校著重選講學生關心的法律時事與條款,選取學生身邊的法律問題進行設計題目,安排學生具體學習國家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和防治中小學生欺凌的相關意見,落實校園欺凌專項治理通知。在學生中開展知識競賽、征文、演講、普法劇等系列活動,把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法律具體準確宣講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到學法普法活動中,培養學生遵守法律、捍衛法律的意識。
(三)做好法治宣傳工作
學校開展“小手拉大手,家校大聯合”活動,在社區、鄉村、家庭充分發揮學校的宣傳影響,廣泛開展普法活動,宣傳國家最新法規,防止未成年違法犯罪,為國家整治校園欺凌專項行動吶喊助威。學校師生互相配合,共同排查未成年人違法和安全隱患,尤其是調查學校周邊、學生上下學路途的安全隱患。例如,未成年人是否遭受家暴,是否受他人欺負、侮辱、毆打,是否接近或加入小團體,團體中是否有社會閑散人員。未成年人在活動中,認清違法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感受對前途命運的影響,感受集體力量和法律威嚴的存在。
(四)聯合家校踐行法治教育
學校聯合家長對學生實施法治實踐教育,把法律知識融入生活活動之中,共同捕捉和深入分析熱點問題和社會輿情,共同發現和及早幫教有問題的學生,把案例當做教材,把懲治當做教訓,向學生警示國家法律對違法犯罪的嚴厲打擊,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督促學生守法。當發現需要及時教育和幫助的學生,學校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互相了解問題發生的原因,共同協商教育和處理辦法。家長對孩子的監護范圍延伸到校園之內,讓學生們遵紀守法的同時,也會利用法律保護自己和他人。
(五)治理校園周邊環境
打造健康良好的校園環境固然重要,但學校周邊環境的維護也很重要。學校協同政府和社會各方,配合和加強鎮政府宣傳部、團委、文明辦、司法、廣播電視臺等部門的綜合宣傳力量,緊隨中央政策和社會輿情,加強校園暴力犯罪等案例警示,擴大宣傳力度和廣度,實現法制教育的輿論覆蓋作用,讓學校、教師和學生時刻處在法律大傘的保護之下,安心生活,健康成長。
法制教育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學校必須加強法制教育,不但要用案例說話,還要有內心觸動,讓未成年人加強道德修養,從小養成良好習慣,能夠有事找法,守法用法,自覺抵制教唆和犯罪。
(作者單位:莊河市第七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