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采用裂區試驗設計研究了重慶地區大粒型蠶豆新品種“通蠶鮮8號”在摘心與打頂處理下蠶豆主要農藝性狀和干籽粒產量的變化情況。結果初步表明,蠶豆苗期摘心可顯著增加干籽粒產量;盛花期打頂不利于蠶豆生長,使蠶豆生育期縮短,產量顯著下降;灌漿期打頂有利于蠶豆生長,與不打頂相比可增加蠶豆產量。
關鍵詞 冬播蠶豆;摘心;打頂;生長;產量;重慶地區
中圖分類號:S551+.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6.012
目前國內已鑒定登記的蠶豆品種基本為無限開花習性,生育期內開花數可達40~300朵/株[1],但進入灌漿結實期后植株頂部形成的花大多不能形成有效莢,造成養分不能及時供給中下部莢果,而又引起大量莢果脫落,使得有效莢率僅有10%左右[2]。有效分枝數是蠶豆產量構成中的一個重要因素[3],蠶豆苗期是早期分枝的大量形成期[4],遵照植物學普遍規律認為,摘心后可進一步促進分枝形成,為蠶豆高產打下基礎。為了控制蠶豆的營養生長,協調蠶豆的正常生長發育,探索蠶豆高產栽培規律,甘肅、青海、云南、江蘇、浙江等地科研人員對蠶豆摘心打頂技術做了一些研究,均表明摘心打頂可以提高蠶豆產量[5-9]。因生態氣候條件、品種因素等差異,各地區適宜的摘心打頂技術有所區別。重慶地區氣候濕潤,蠶豆生長的苗期易澇,花期多雨,使得蠶豆赤斑病極易發生,抗赤斑病的大粒型蠶豆品種“通蠶鮮8號”的摘心打頂技術還未有人研究,為進一步提高品種增產潛能,筆者于2014年開展了重慶地區大粒型蠶豆摘心打頂技術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設計
試驗在重慶市永川區五間鎮合興村進行。于2014年10月25日播種,667 m2一次性施用30 kg復合肥作為底肥。試驗地為示范樣板田,前茬作物為高粱,供試品種為大粒型蠶豆品種“通蠶鮮8號”。采用裂區試驗設計,由苗期摘心和花莢期打頂2個因素構成。主區(A)設不摘心(A1)和摘心(A2)2個處理水平,裂區(B)設不打頂(B1)、盛花期打頂(B2)及灌漿期打頂(B3)3個水平。共6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長5 m、寬2 m。行距50 cm,株距29.4 cm,密度為9 071株/667 m2。
1.2試驗操作
苗期摘心于2014年11月24日蠶豆長出3臺葉時摘去頂端未展開葉,盛花期打頂于2015年3月9日摘掉主莖及分枝頂端一心一葉,灌漿期打頂于4月7日打掉頂端未結莢部分2~4片展開葉。
1.3田間調查
生長期間調查出苗期、開花期、成熟期等性狀,同時進行生長量的定點調查,即從第3行第3株開始,調查生長正常的20個植株,始莢期調查始莢高度,末莢期調查末莢高度。收獲后調查小區干籽粒產量,考種調查株高、分枝數、有效莢、單株粒數、百粒重等性狀。
1.4統計方法
收獲后的數據測查在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園區大棚內完成,各農藝性狀參照宗緒曉等[10]的蠶豆資源描述標準進行考種和記載,取平均值,采用DPS 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摘心打頂對蠶豆生育期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的出苗期及開花期等性狀表現無差異,成熟期在主處理間無差異,副處理間的差異表現為生育期B2 2.2摘心打頂對蠶豆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各處理除有效分枝外其余農藝性狀均表現出極顯著差異,其中A2B3處理除株高外的各農藝性狀值均較其他處理高,其次是A2B1處理;株高以不打頂(B1)處理最高,盛花期打頂(B2)株高最矮;苗期摘心與不摘心處理有效分枝數差異明顯,且摘心后有效分枝數多于不摘心處理,根據苗期觀察發現苗期摘心后蠶豆分株迅速發生,比未摘心處理分枝多。摘心后株高降低,但單株莢數、單株粒數增多、百粒重增大。 單株粒數、單株粒重及百粒重在各處理下均表現極顯著差異,且與打頂處理關系密切,其值規律性表現為B3>B1>B2,說明灌漿期打頂有利于蠶豆產量形成,打頂時間過早對產量形成不利。 始莢高度與末莢高度均為不摘心處理(A1)較摘心處理(A2)低,而在副處理下始莢高度與末莢高度變化規律不同,其中始莢高度B1 2.3摘心打頂對蠶豆產量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摘心對蠶豆產量的影響顯著,摘心處理較不摘心處理產量高21.7%;打頂對蠶豆產量影響亦顯著,其中灌漿期打頂處理產量顯著高于不打頂,極顯著高于盛花期打頂,盛花期打頂對蠶豆產量有不利影響。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打頂處理對蠶豆產量的影響達到極顯著水平,摘心對產量影響顯著,摘心與打頂間互作對產量的影響不顯著。 同時,從表2 的方差分析看出,產量最高的處理組合為A2B3,其次是A2B1,均為摘心處理,產量最低的處理為A2B2和A1B2組合,都為盛花期打頂處理。因此,通過此次試驗得出:盛花期打頂對蠶豆產量最為不利,應該在蠶豆灌漿期打頂,可防止蠶豆后期徒長極易引起的倒伏;苗期摘心可通過促發分枝增加蠶豆產量。 3小結 本試驗初步表明,對蠶豆實施苗期摘心可通過促發分枝增加蠶豆產量,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6]。打頂有利于蠶豆提早成熟,但過早打頂對產量形成不利,如本試驗在蠶豆盛花期打頂使蠶豆生育期縮短,產量顯著下降;灌漿期打頂較不打頂產量高,但差異不顯著。試驗結果與前人研究的花莢期打頂有利于蠶豆產量形成有所不同[7, 9],可能是由于生態氣候條件及品種類型差異所致。據研究報道,蠶豆打頂可以起到向未去頂側枝供應細胞激動素類似的作用,從而增加其結果量[11],所以蠶豆打頂極其重要。本試驗初步得出重慶地區蠶豆新品種“通蠶鮮8號”于灌漿期打頂對產量有較好的促進作用,有待進一步試驗驗證。 參考文獻: [1]夏明忠.蠶豆栽培生理.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28-136. [2]夏明忠.遮光對蠶豆花莢形成和脫落的影響[J].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學報,1989(2):171-179. [3]楊勇,周斌,歐陽裕元,等.秋播蠶豆產量構成因子的初步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5(27):104-107. [4]李艷花,杜成章,陳紅,等.肥料和密度對蠶豆產量及生長量的影響[J].西南農業學報,2014(4):1556-1561. [5]郭青范,王林成,趙萬千,等.花期摘心打尖對鮮食春蠶豆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1(4):93-94. [6]劉云華.蠶豆摘心試驗初報[J].中國種業,2005(4):51. [7]大理州農科所蠶豆組.蠶豆打頂摘心試驗[J].云南農業科技,1984(2):21-22. [8]范淑英,張彥斌,谷成日,等.摘心對菜用蠶豆生長的影響[J].長江蔬菜,2006(3):43. [9]黃云彭.蠶豆打頂摘心效果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1987(1):12-14. [10]宗緒曉,包世英,關建平,等.蠶豆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12-20. [11]吳春芳,卞曉春,尹淑瑜,等.打頂對蠶豆越冬設施栽培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J].福建農業學報,2013(2):134-138.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