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今天,中國的社會已經步入了一個相對富裕的階段,休閑、旅游以及文化藝術都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青睞。很多鄉村也選擇把文化創意入駐鄉村本土作為其振興經濟和復興的手段,甚至可以說以此作為一種鄉村旅游發展的文化模式打造創意鄉村。在此背景下,旅游模式的同質化掩蓋鄉村地域文化的差異,而此舉真的是在發展鄉村還是在建設城市消費“后花園”更值得深思。以藝術介入形式的鄉創活動為切入點,探討目前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其他國家可以借鑒的發展經驗,以便使“藝術激活鄉村”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和實現鄉村復興開辟有效路徑。
關鍵詞 藝術介入;鄉創;鄉村旅游;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6.025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已經到了關鍵時期。根據我國國家旅游局的數據,2014年,全國有近1/3的游客進行了鄉村旅游的消費,70%以上的城市居民選擇周邊的鄉村進行周末休閑和節假日出游,鄉村旅游接待人數平均增長20%[1]。經濟發展的需求,鄉村豐富的旅游資源,政府不斷地重視,使得我國的鄉村旅游迎來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這背后的挑戰,我國的鄉村旅游仍缺乏科學地統一規劃。目前,以藝術形式介入到鄉村建設中,不考慮鄉村本土的實際情況,引進文化創意作為其旅游發展的模式,則掩蓋了鄉村文化的本土特性。
近年來,國家也大力支持開展鄉村旅游創客行動,旨在組織引導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專業藝術人才、青年創業團隊等各類“創客”投身鄉村旅游發展,推動鄉村旅游實現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國外對于文化創意與鄉村旅游的相關研究已有一定基礎,尤其是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更是以藝術激活鄉村,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和鄉村復興。但是反觀中國,比如碧山計劃,還是存在諸多問題。許多鄉村不考慮實際情況,什么活動都要掛著文化和藝術的名義。所以說,鄉創的實際意義,在于鄉村創客抓住鄉村旅游轉型升級這一契機,更要將自己的文化創意與當地的民俗民情相結合,不能單純將城市的消費場所轉移到鄉村,要積極探索藝術介入型的鄉創活動,為鄉村旅游發展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和精神,也為鄉村建設開辟有效路徑。
1鄉創的基本概念
1.1鄉村創客
1.1.1 創客的產生
在國外,“創客”(Maker)一詞始見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微觀裝配實驗室發起的一項名為“Fab Lab(個人制造實驗室)”的實驗課題,參與實驗課題的學生被稱為“創客”。2012 年12月,美國《連線》雜志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敏銳地發現互聯網時代中創客將對制造業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影響,于是撰寫了《創客:新工業革命》一書。在該書中,安德森指出,接下來的十年將進入一個創客的時代,宣告了個體制造時代的到來,引領著再工業化的方向。數以百萬計發明家和愛好者的集體潛力即將噴薄而出,使創客運動成為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浪潮[2]。
2015年3月,“創客”一詞被寫入中國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進入大眾視野。同年12月,“創客”被《咬文嚼字》雜志評為年度“十大流行語”。與國外不同的是,國內的“創客”很少帶有高科技和制造業的意思,而更多的是指具有創新理念并進行自主創業的人群,且這人群涉及到的領域也是方方面面。基于此,我們可以把“創客”界定為“具有創新理念和能力、通過把各種創意轉化為現實進行自主創業的人”,兼有創意階層和自主創業者兩種身份[2]。所以,鄉村創客是基于城鄉共生體,將并不局限在農業領域的項目,從鄉村出發,連接到城市的各個領域,從而實現鄉村發展的人群。
1.1.2 創客的早期實踐
在國內,引領鄉村旅游創客潮流的是外籍人士、我國臺商和藝術人士。生活經歷和理念的不同,使他們向往鄉村生活環境,加之自身擁有的創意才能,能夠通過創業解決自身的生存問題。
經歷過大工業時代、生活理念相對超前的外籍人士,到中國旅行或工作生活時喜歡上某個鄉村,從食宿接待開始開啟創業的征程[2]。比如浙江莫干山的“洋家樂”就是如此,美國人薩洋就是外籍創客的代表。
20世紀末期,我國部分臺商開始進入祖國大陸地區投資旅游產業,投資建設旅游酒店、主題公園或是實施創業計劃銷售旅游創意產品。
藝術人士為了體驗生活,尋找靈感與素材,更好地進行藝術創作,部分藝術人士離開喧囂的都市,尋找自然環境獨特、田園風光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的鄉村作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藝術家的到來會使鄉村更具投資價值。藝術人士經營的客棧、創作過程和藝術品都成為旅游吸引物,吸引著大批游客前來觀光休閑。
1.2文化創意
文化創意既包括創意性的思維和想法,也包括在發展的過程中,以當地文化底蘊為依托,融入人為的無限創意而發展起來的文化創意產業。從近幾年鄉村旅游的實踐發展看,鄉村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的結合,認為鄉村旅游只有在不斷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并著力實現產業結合后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發展趨勢。可以說,當前鄉村旅游的發展與文化創意息息相關。所以,鄉創就是包含鄉村創客與文化創意兩個方面,即鄉村創客實施有關創意性的行為的活動。
2我國藝術介入型鄉創活動的表現形式
2.1創客進駐
鄉村創客的人群涉及到很多方面,大體上包括四類人群,即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專業藝術人才和青年創業團隊等。在鄉村建立創客基地或是通過創客計劃使得創客進駐鄉村,打造工作室、文藝酒吧、精品民宿、書屋和當地特色美食店(當地的特色小吃或農家樂)等。
2.2民宿興起
鄉村旅游業正蓬勃發展,鄉村建設活動頻繁。其中,民宿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服務建筑正在被大量興建。在這些鄉村民宿中,尤其是—些新型的精品民宿最為吸引游客。這些精品鄉村民宿經過經營者和建筑師的精心設計,是鄉村中少見的同時具有藝術活力和精巧活力的建筑。鄉村旅游推動了民宿的產生,而經過合理策劃和設計的民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鄉村發展,提振鄉村經濟,改善鄉村面貌。
2.3節慶民俗展演
在中國的許多鄉村地區,都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很多鄉村打造節慶系列,或是本村民俗的活動展演。比如南京石山下村的民國戲臺會,在特定的三天唱大戲,與此同時還會舉辦廟會。每個村落都有自己凝結的民俗文化,鄉村民俗文化資源不僅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具有很多的保護與開發價值。
2.4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結構的變化伴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產業自身的演變。文化創意的豐富,文化形式的多樣,文化產品的多元,不僅僅停留在鄉村旅游、餐飲服務、手工藝品、土特產、紀念品銷售等傳統業態,民宿、影視、博物館、文化產業園區等新興業態也逐步活躍起來。
3當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使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熱,借助藝術實現鄉村資源旅游化,當前迅猛發展卻缺乏控制和引導的鄉村民宿建設的背后都存在諸多問題。
3.1鄉村文化空間載體的消失
3.1.1 沒有選擇性引入外來文化創意或藝術,破壞當地傳統文化傳承
經濟發展使得鄉村休閑旅游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需求和選擇。在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文化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著力點。選擇文化創意產業,借助藝術的形式實現鄉村資源旅游化,增強鄉村文化底蘊和游客的深度體驗,本身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好路徑,但是如今鄉村文化同質化愈加嚴重,鄉村缺少本土性和地方性。沒有選擇性的引入外來文化創意或藝術,其實是在破壞當地傳統的文化傳承。正好像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長此以往,鄉村面貌也會如此。
在任何情況下,每一個旅游目的地都有相對的客源市場,離開了這種對應關系,旅游目的地便失去其“地方性”,并因此而喪失其旅游價值[3]。鄉村旅游發展本應存有鼓勵當地“因地制宜”發展其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的內在動力,不能“一刀切”,僅僅依靠某種模式。鄉村旅游的資源是中國傳統文化存續的最后一片土壤,沒有“地方性”的鄉村,也就沒有“鄉愁”;沒有“鄉愁”,也就不可能吸引本質上就是為了尋求“鄉愁”的游客的需要。
3.1.2 滿足城市人現代生活要素,破壞當地的人文脈絡和生活習慣
鄉村發展的今天更多是為了吸引游客以及留住村民,從而發展經濟、復興鄉村。在鄉村建造大量的休閑娛樂場所,比如酒吧、書屋、攝影或其他文化工作室等,但是都是為了滿足城市人現代生活的需要。對于當地居民而言,只是擺設,并沒有實質性的使居民享受到這類成果,只是單純的使部分村民以此盈利。這雖然是在發展鄉村,但使鄉村變成了城市人消費的后花園,破壞了當地的人文脈絡和生活習慣,這并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3.1.3 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活動,破壞當地自然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的發展必然會帶動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活動,但一定要考慮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比如說有的鄉村為了發展重建祠堂,凸顯文化要素,把房子推倒重建或是大面積改造,使得原地居民搬遷,同時破壞了周邊環境。對于尤其是以生態旅游為基礎的鄉村旅游,更要注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自然和諧發展。
3.2鄉村文化建設真正主體的缺失
鄉村發展乃至鄉村文明的建設,歸根結底,都要具體落實到村民身上,村民才是建設鄉村、改變鄉村面貌的真正主體。目前,鄉村建設普遍采用旅游開發模式,把鄉村的原住民變成了“服務生”,而“主人”卻是城市人,這就造成了主客體的錯位[4]。鄉村的主體是當地村民,鄉村建設與發展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村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雖然鄉村旅游在短期內可以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但長遠來看,鄉村過度的商業化會破壞村民賴以生存的農耕文明和生態環境。
政策環境常在鄉村建設上傾斜,各地政府部門也紛紛出臺政策促進鄉村發展。但這種政府主導的形式也造成了鄉村特色的消失,成為千村一面。不少藝術家和企業家希望通過藝術激活鄉村,即以藝術介入型的鄉創活動促進旅游發展,進而發展經濟和復興鄉村。實現創意鄉村既能夠拯救日趨凋零的鄉村文化,還能夠助推“五位一體”的鄉村建設。打造以特色為創意核心、以村民賦權為內生動力、以創新協同為重要保證的創意鄉村,是農村發展模式的創新,應成為中國鄉村建設的發展道路或努力方向[5]。但是,村規民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重建并非易事,而且極易以發展的名義破壞鄉村傳統文化,嫁接城市消費文化。
4日本經驗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路徑的啟示
日本著名的當代藝術節活動,南有瀨戶內,北有越后妻有,一個代表日本的海島文化,一個代表日本的山區文化。正是這兩種文化體現了整個日本鄉村的縮影。從總體來看,無論是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還是目前瀨戶內三年展,都能更多地注重當地使用者的利益,而不是企業或消費利益[6]。他們可以看做是由當代藝術或藝術節介入而形成的可持續地域再生的優秀成功案例,為當下中國諸多以藝術介入為手段的鄉創活動和旅游發展的路徑提供了豐富的啟示。
4.1藝術文化有選擇性地介入
在瀨戶內海諸島的藝術復興中,藝術文化成為一種全新的鄉村復興抓手,這背后代表的是一種更為柔性的建設介入。柔性不僅體現在具體建設策略上,引入藝術作品漸進式地推進微細更新,避免大規模空間更新時的矛盾激化,還表現為“頗有耐心”的營造模式,在橫跨近30年的持續建設中,完成了從單個建筑逐步擴大到周圍諸島、從零星的藝術作品到真正藝術圣地的蛻變[7]。反觀中國的鄉村復興,不但內容的營造常常仍停留于表面的“涂脂抹粉”,而且建設方式也開始復制城市建設式的“大興土木、移山填海”。
借力藝術可以實現鄉村資源旅游化,藝術家的參與也會前所未有地改變美麗鄉村建設的方式、方向,并成為利用鄉村資源打造旅游亮點的新途徑。鄉村旅游的發展重點在平衡地區原有的風土人情與商業開發的關系。但無論鄉村怎么開發和發展,都不應為迎合外來游客而改變自身氣質,而是要憑借和發揮自身獨特氣質和傳統生活方式,吸引文化型企業、文藝工作者進駐和參與開發,吸引文化旅游者和文藝愛好者到訪甚至長期居住等。所以,藝術文化不光要有選擇性介入,充分考慮地方性,與當地的民俗、民風、民情充分結合,而且要有長期的、科學的鄉村發展規劃,循序漸進,不急于求成,不千村一面。
4.2相關主體多方參與
在藝術介入背景下的鄉村旅游包括藝術家、企業家、游客及村民四類主體。藝術家受到邀請進行藝術創作,而創作又以鄉村為背景,思考如何讓村民參與創作,最后再用藝術作品去吸引游客。帶有資本的企業家通過商業運作方式,對文化資本進行持續性經營并使得各個主體獲利。游客是體驗和消費的主體,因此需要提供具有深度參與性的鄉村旅游產品,這樣才能為鄉村創造可持續的效益[8]。當然最重要的是村民,因為村民是鄉村建設真正的主體。在藝術介入的背景下所建構的鄉村發展結構中,要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政府應該扮演好組織者、協調者、引導者和服務者的重要角色。最終,各相關主體形成一個相互制衡、共同協調、積極反饋的發展機制[9]。當然,發展中還需要積極探尋更好的機制,從而構建更合適的利益分配格局和更持續的建設模式。
5總結與反思
以藝術為手段的鄉村復興常受到這樣的質疑——村民和藝術的脫離成為常態,最后淪為藝術家和精英分子的作秀。2014年,哈佛大學社會學學者周韻發布長文《誰的鄉村,誰的共同體?——品味,區隔與碧山計劃》,全面質疑“碧山計劃”。其認為“碧山計劃”的審美是極精英主義的,試圖取悅的是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趣味,真正的村民卻被排除在外。所以,無論怎樣發展鄉村旅游,都不應脫離村民這個建設主體,也不能忽略鄉村本身的地方性。
純粹物質層面的裝飾往往成為當下城市再生的重要表象,這一藝術介入的做法只是從藝術中抽取了最膚淺的部分。真正的藝術社區營造是讓藝術與人形成一種互動、分享且非強制性的關系,追求的是讓社區充滿活力,以服務人的精神需求[10]。因此,藝術介入可以有多種手段方式,不僅僅是空間的改造,還有藝術的融入、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及整體藝術空間的規劃和設計。藝術介入讓整個村落富有活力,實現文化生長性,從而帶動社會、經濟、旅游等一體化發展。
在鄉村旅游發展中,鄉村建設既需要政府等各界力量的協助,也需要當地居民積極地自下而上的參與。總而言之,需要多方相關主體的參與,依托當地的民俗民情,借助藝術介入型鄉創活動的營造,用藝術激活鄉村,進一步促進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最終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和真正的鄉村復興。
參考文獻:
[1]王海梅.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的瓶頸與對策分析[J].山西農經,2015(7):32-33.
[2]李慶雷,李興平.“創客”驅動鄉村旅游轉型升級[N].中國旅游報,2016-05-16(C02).
[3]謝彥君.呵護“姆庇之家”,重塑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新理念[J].旅游學刊,2017(1):8-10.
[4]謝超.保護與活化=古村+X?——首屆中國古村大會側記[J].新建筑,2016(2):131-133.
[5]李軍紅.創意鄉村的路徑及意義——基于朱家峪村實踐的探索[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7-23.
[6]文鳳儀,莫一新.城市雕塑以外:日本越后妻有“大地之藝術祭”公共營建行動引起的反思[J].雕塑,2007(2):68-70.
[7]陳銳,錢慧,王紅揚.治理結構視角的藝術介入型鄉村復興機制——基于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的實證觀察[J].規劃師,2016(8):35-39.
[8]渠濛.當代藝術節介入鄉村地域再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公共藝術,2016(5):38-45.
[9]王應霞.基于文化模式視角的鄉村旅游驅動機制及開發對策[J].農業經濟,2016(4):54-55.
[10]劉雨菡,張珊珊,鮑梓婷.藝術介入的社區營造與規劃思考[J].規劃師,2016(8):29-34.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