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重慶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25萬戶,從業人員達70萬人。2016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3 619億元,同比增長10.1%。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問題有:企業素質不高,管理意識落后;企業資金周轉困難;用工難問題日益凸顯;企業發展配套設施不健全;加工技術相對落后,科技創新機制不夠健全。針對問題提出推進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思路和對策:培育樹立行業典型,轉變企業發展意識;加大政策支持,保證資金需求;優化發展環境,改善生產條件;依托科技創新,強化成果轉化。
關鍵詞 農產品加工業;現狀;問題;對策;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326.5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1.001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有效途徑。重慶市是集合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的特殊的直轄市,其農業資源雖然不如農業大省那樣豐富,但是通過直轄后二十年的飛速發展,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的加工水平快速提高,產業結構逐漸優化,產業鏈條不斷健全,地域特色產品優勢凸顯,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勢頭。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國內外未對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報道。為促進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快速推進,實現農產品加工增值和工業的強市升位,本文對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1現狀
目前,重慶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25萬戶,從業人員達70萬人。2016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3 619億元,同比增長10.1%。全有市級農產品加工基地25個,入駐基地企業達1075戶,從業人員11.54萬人,實現銷售收入614.8億元,上繳稅金12.4億元;市級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285戶,實現銷售收入324.7億元,上繳稅金11.7億元。經過近十余年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成為重慶市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頗具潛力的增長點。
1.1區域特色日益明顯
重慶市各區縣農產品加工企業以當地優勢農產品為加工原料,結合地方特色產品生產工藝,形成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加工基地和產業集群,建設了一批以薯類、榨菜、酒類、柑橘等為主要原料加工的農產品。如以萬州為中心的三峽庫區和以江津為中心的渝西經濟區建設白酒加工基地;薯類淀粉、苕粉等薯類加工企業主要分布在渝東北和渝東南等地;以忠縣、萬州為中心的三峽庫區和以江津為中心的渝西經濟區建設柑橘果汁開發生產基地;形成以涪陵、萬州為中心,豐都、忠縣、長壽、墊江等地為輻射帶動的榨菜產業集群。
1.2示范作用日益增強
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組織”“公司+基地+農戶”以及“訂單農業”等發展模式等一體化經營模式的推廣,對當地農業生產進行有效引導,緩解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分散經營與市場化生產之間的矛盾,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程度,優化了農業資源配置,帶動了區域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1]。如重慶魚泉榨菜集團通過在萬州區龍沙、白羊和太龍等鄉鎮建設10萬畝榨菜基地,帶動當地3萬多家農戶每戶每年增收6 000多元。
1.3品牌意識日益提高
各省市逐步占領了一些市場份額,特別是調味品產業和地方特色加工農產品更是異軍突起。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中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產品41件,獲得“重慶市著名商標”產品585件,培育壯大了“烏江”“魚泉”“辣妹子”三大榨菜品牌以及“德莊”“秦媽”等調味品品牌。品牌農產品的增多為拓展市場奠定了基礎,重慶加工農產品在全國各省區逐步占領了一些市場份額,特別是調味品產業和地方特色加工農產品更是異軍突起。
2存在的問題
2.1企業素質不高,管理意識落后
2.1.1 缺乏發展意識
大部分重慶地方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前身都是鄉鎮企業,其企業管理者是一些洗腳上田的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上存在小農意識,難于跟上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對企業的發展戰略缺乏思考,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積極主動的通過開展調研、技術改進以尋找思路,而是選擇“等、靠、要”,總是把希望寄托于政府的扶持。
2.1.2 缺乏品牌意識
許多企業管理者認為產品物美價廉銷路就好,但是現代市場經濟就是品牌經濟,消費者購買產品首先認可的是品牌,品牌的知名度能夠增強消費信心。多年來重慶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較慢,品牌知名度低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重慶市僅有烏江榨菜、有友泡鳳爪、德莊火鍋調料等少數加工企業能在全國有一定的知名度。
2.1.3 缺乏標準意識
企業無論從生產工藝、規格、包裝等都應該有一套嚴格的標準,目前許多中小企業,其產品生產沒有制定嚴格的企業標準,或者生產中不嚴格執行,導致有的產品各批次之間口感差異大、規格不統一、包裝檔次不高,導致產品難以進入中高端市場,且存在重大的食品安全隱患。
2.2企業資金周轉困難
重慶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企業自身資產積累有限,經濟基礎較薄弱,而農產品加工企業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需求,企業在農產品收獲季節購進大量原料,短時間內需要的流動資金量較大,加之當前市場信用程度不高,客戶拖欠貨款較多,資金周轉較慢等因素造成企業發展資金不足[2]。一方面,金融機構出于利益最大化和躲避風險的考慮普遍存在慎貸心理,貸款條件苛刻,規模控制很嚴,審批程序繁瑣,即使抵押貸款也只能貸60%左右的資金;另一方面,再加上許多中小型企業廠房用地指標未解決、機器設備簡單陳舊,導致企業的抵押物不足,很難獲得足額貸款,部分企業在臨時需要周轉資金時只能找擔保公司擔保貸款、小貸公司借款,甚至不惜民間借貸。擔保公司擔保費用高,小貸公司、民間借貸利息高,大大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融資成本高導致企業發展舉步維艱,部分企業只能采取壓縮規模勉強維持運行。
2.3用工難問題日益凸顯
目前,勞動力成本上升已是勞動力市場改變的顯著體現,勞動力成本上升對大多數制造業,特別是給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加工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由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工資收入較低,工作環境條件較差,導致“用工難”問題突出,無法滿足企業的勞動力需求。缺乏人才是限制企業發展空間的又一大因素,據對165戶農產品加工企業從業人員調查,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層次的人員僅占員工總數的13.28%,人才素質普遍較低,大部分企業都沒有能力創造條件來留住人才,一些企業只好臨時聘用退休老技工和管理人員解決燃眉之急,導致企業人才老化的問題日益突出,跟不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節奏,無法謀劃出具有前瞻性、創新性的思路。勞動力短缺和人才難突破成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瓶頸。
2.4企業發展配套設施不健全
2.4.1 企業用地困難
企業缺乏生產用地是限制其發展的一大因素,一方面受國家對土地宏觀調控的影響,土地供應量十分緊張;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企業資產投入和稅收產出達不到區縣政府規定的目標,因而大多數企業進入不了當地工業園區,無法解決生產用地指標。據118戶農產品加工企業用地情況調查,企業用地主要是靠土地流轉或租用土地來實現,租用廠房組織生產經營的占57%,從而影響了企業用地的穩定性,企業難以開展擴張性建設,因而導致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較小,生產車間規模受限,企業整體技術裝備升級困難。
2.4.2 三廢處理問題
隨著我國政府對環保問題日漸重視,對環保檢查越來越嚴,農產品加工企業雖然不屬于重污染企業,但是企業清洗原料會產生大量的污水,產品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渣。如紅薯淀粉加工過程中產生的薯渣營養豐富,且水分含量大,容易被微生物利用發酵而污染生態環境。一般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較小,沒有能力自建廢物處理廠,交由民營廢物處理廠處理的收費又過高,企業難以承受,限制了企業的發展規模。
2.4.3 道路不通問題
近年來,重慶主城區內因城市更新拓展、產業布局調整,主城區內原有的部分企業遷往周邊區縣發展,以降低用工成本和土地費用。為了招商引資和發展地方工業,許多區縣都在當地建立了工業園區。但是部分工業園區因地方財政實力和地理位置等原因建設未能到達初設的要求,如墊江縣高安農業園區在建設中就出現了一些問題,工業園區的主干道早已完工,但是園區內部分企業的進廠輔路建設進度較慢,工業園區道路僅有一條主干道進出,導致部分離主干道較遠的企業運輸不方便,造成了產品積壓,加之建設規劃時部分道路路基高于企業廠房,一遇大雨,廠房和設備就有被淹沒的危險,這也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的生產。
2.5加工技術相對落后,科技創新機制不夠健全
2.5.1 技術落后,加工深度不夠
重慶市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足30%,而全國超過35%,發達國家達到80%以上;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深度不到20%,而全國接近30%,發達國家接近95%。重慶市農業產值與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之比1.0∶1.2,而發達國家通常可以達到1.0∶1.5。在不同的地區、行業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很不平衡,主城片區及主城周邊區縣的發展狀況良好,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發展相對滯后。發展情況較好僅限于調味品、榨菜、柑橘加工等幾個行業,對于一些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行業如糧油加工、乳制品、果蔬飲料加工等加工量很少。
2.5.2 缺乏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少,產品技術含量低
農產品加工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企業技術含量不高,企業缺乏相應的技術團隊,技術創新能力弱,大部分企業都是進行農產品初加工,對農產品原料進行干燥、脫水、腌制等初步工藝處理,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一方面,企業技術創新只重視設備的升級和改造,輕視產品工藝改進和新產品開發。但是設備的技術改造投入大,收益回報慢,且技術改造還涉及到購買土地,車間擴容等一系列問題,一般企業難以承受。另一方面,企業缺乏技術團隊和與科研團隊的合作,開發新產品較少,新產品的“新”也多是在產品外包裝和產品的規格上進行改進,沒有涉及核心工藝的改進,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
2.5.3 產品專利申請少,產權保護意識差,產品仿冒嚴重
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在企業創收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企業越來越重視產品專利保護。但是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對于專利申請和保護的意識還是較弱,特別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總是埋頭專注于產品加工和銷售,對于產品技術創新缺乏意識,企業產品專利少,不注重對于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如一些區縣特色農產品加工廠,對自己特產土法生產工藝技術未申請專利保護,導致工藝技術被其他企業偷學盜用的現象層出不窮,產品仿冒嚴重,給一些“老字號”的企業造成了巨大損失。
3推進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3.1培育樹立行業典型,轉變企業發展意識
1)發揮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關鍵,具有開拓市場、輻射引導和創建品牌的綜合功能。結合當地特色農業發展狀況,重點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打造涪陵榨菜、石柱辣椒、江津花椒、永川豆豉等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通過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加上政府工作人員的培訓引導,拓寬周邊中小企業的發展思路和理念,推動企業抱團聯合發展,樹立企業品牌發展意識。2)建立各級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立和完善市、縣、鎮、企業四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鼓勵和推進企業積極推行HACCP和CMP,鼓勵企業制定產品企業標準,鼓勵有條件企業開發綠色、環保標志產品,樹立企業標準化生產意識[3]。
3.2加大政策支持,保證資金需求
政府提供的財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然而企業的發展和壯大除了政府財政支持以外,還需要通過多種渠道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出臺優惠政策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1)稅收扶持。根據企業當年發展、科技投入及納稅情況,進行企業綜合評比,按照評比名次以獎勵形勢對農產品加工企業上繳的稅金進行不同比例的返還,以補償擴建廠房、新建廠房,拓展渠道等投入的資金。2)各級財政支農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有償資金等,要重點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基地建設、科研開發、技術創新、質量標準和信息網絡體系建設,對科技創新型企業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3)貸款扶持。引導商業銀行和農業擔保公司,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信貸的重點工作,同時將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列為信用擔保體系的優先扶持對象。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所需短期流動資金,可由擔保公司向金融企業貸款;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貸款,視其實際需要,可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對新建的具有一定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凡產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可優惠貸款[4]。
3.3優化發展環境,改善生產條件
1)土地征用支持。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新申報的建設用地,可優先納入土地利用整體規劃和年度使用計劃;要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用地進行統籌考慮,合理安排,切實解決企業廠房產權問題。2)農產品加工業園區建設要與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有效銜接,以農產品生態加工為標準,使產品的生產過程從原料、中間產物、廢物到產品的物質循環,達到資源、能源、投資的最優利用[5],如由當地政府出資在加工園區建設污染物集中處理廠,處理廠由政府實行國有企業管理,企業按照生產量向處理廠繳納一定處置費,這既減輕了企業污染物處理的負擔,又可帶動農產品加工生產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3)增強加工園區配套設施投入,如對園區道路進行合理補充建設;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基地收取的檢測、檢疫費等給予減免優惠;電力部門把農產品加工區列入重點用電保護對象,確保正常供電,并按最優的工業用電價格收取電費等。
3.4依托科技創新,強化成果轉化
建設科技型農產品加工業是未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趨勢,農產品加工業要能得到快速發展,不僅需要產品優勢,更需要的是技術創新優勢,為實現產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滿足人們對加工農產品多樣化、安全化、優質化的需求,其核心在于加工技術。而技術需要依靠專業人才,有了人才,才能促進加工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才能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精深方向發展,才能不斷保持企業的生命力和活力。1)有條件的生產企業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培養和引進高新技術應用型人才,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2)鼓勵和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本地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平臺,積極研發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通過產、學、研結合,進行新技術開發。3)加大企業科技投入,尤其是農產品的深加工,先進的保鮮、貯存、包裝等新技術研究的投入,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競爭力。4)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設備、新技術和新產品,并進行成果專利申報[6-7]。
參考文獻:
[1]易誠.衡陽市農產品加工業現狀與原因研究[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7(6):64-68.
[2]王維,石超,李剛,等.黑龍江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理論觀察,2009(5):80-81.
[3]伍勤忠.淺議廣西農產品加工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8(8):67-70.
[4]楊勝敖,龍文虎,楊政水,等.銅仁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5):176-178.
[5]徐素環.三峽庫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6(2):37-40.
[6]王勇,高陽.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現狀與發展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5):132-134.
[7]楊建忠.天津市農產品加工業現狀與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