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采用大田試驗與室內化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不同供鉀水平萵筍鉀素營養診斷。結果表明:采用水浸提、酸浸提和混合酸消化法測定萵筍各葉位平均含鉀量為老葉>主脈>功能葉>側葉>嫩葉。僅旺長期老葉(水浸法提取)鉀含量與生物量和施鉀量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因此,建議將萵筍鉀素診斷生育期與葉位確定為旺長期老葉,鉀素浸提方法為水浸法。
關鍵詞 萵筍;施鉀量;鉀素診斷;生育期;葉位
中圖分類號:S636.2;Q946.9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1.011
鉀是葉類蔬菜的必需營養元素之一,其在蔬菜生長發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對蔬菜產量、品質、養分及經濟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1-3]。萵筍是我國南方地區廣泛栽培和食用的葉類蔬菜,重慶是我國蔬菜栽培種類較多的地區,迄今為止,該地區尚無對葉類蔬菜鉀素診斷開展系統的研究[4-8]。了解萵筍各生育期不同部位鉀素分配特征,合理利用土壤有效鉀,是一項需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筆者采用大田試驗與室內化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萵筍不同施鉀量的鉀素營養診斷時期和方法。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1.1.1 供試土壤
供試土壤為紅棕紫泥,pH=7.5,每千克土壤含有機質26.4 g、堿解氮131 mg、有效磷52.2 mg、速效鉀126 mg。
1.1.2 供試作物
供試作物為萵筍(Lactuca sativa L.),品種為金香玉。
1.1.3 供試肥料
供試肥料為尿素(含N46%)、過磷酸鈣(含P2O5 12%)、氯化鉀(含K2O 60%)。
1.2試驗方法
田間小區試驗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2月15日,在重慶市九龍坡區含谷鎮蔬菜基地進行。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共設4個處理(見表1),K1、K2、K3處理施鉀量依次遞增,5次重復,小區面積為20 m2,栽培規模為每小區180穴,行距40 cm,株距為28 cm。將氮肥按30%-40%-30%的比例分別在蓮座期、開盤期和旺長期施入,磷肥和鉀肥一次性基施。同時進行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分別于萵筍蓮座期、開盤期、旺長期采集各處理代表性植株,鮮樣采用水浸法和酸浸法,干樣采用H2SO4-H2O2消煮法分別測定植株各部位含鉀量。測定方法如下。
A. 萵筍不同葉位葉片選取方法
1)老葉:萵筍最外圍一周葉片。
2)嫩葉:靠近莖最內側一周葉片。
3)功能葉:從外側向內取第三周和第四周葉片。
4)功能葉主脈:從已選功能葉中選擇一部分葉片主脈。
5)功能葉側葉:選取功能葉主脈葉片的剩余部分。
B. 萵筍不同葉位葉片鉀素測定方法
1)水浸法:在萵筍蓮座期、開盤期、旺長期采集不同葉位(老葉、嫩葉、功能葉、功能葉主脈、功能葉側葉)新鮮樣品,切細后稱取0.100 g(3次重復),研磨后加入純水100 mL,充分混勻,浸提30 min后取上清液稀釋,用火焰光度法測定溶液中的鉀,計算不同部位葉片含鉀量。
2)酸浸法:在萵筍開盤期、旺長期采集不同葉位(老葉、嫩葉、功能葉、功能葉主脈、功能葉側葉)新鮮樣品,切細后稱取0.100 g(3次重復),研磨后加入0.5 mol/L稀鹽酸100 mL,浸提30 min后取上清液稀釋,用火焰光度法測定溶液中的鉀,計算不同部位葉片含鉀量。
3)H2SO4-H2O2消煮法:在萵筍蓮座期、開盤期、旺長期采集不同葉位(老葉、嫩葉、功能葉、功能葉主脈、功能葉側葉)新鮮樣品,烘干后稱取0.400 g(3次重復)干基樣品,用H2SO4-H2O2消煮,火焰光度法測定溶液中的鉀,計算不同部位葉片含鉀量。
1.3數據處理
試驗結果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測定方法、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萵筍含鉀量比較
2.1.1 測定方法
表2、表3分別表示采用酸浸法、水浸法、消煮法三種方法測定萵筍鉀素含量結果。可見,三種方法測定萵筍鉀素含量結果有所差異。酸浸和水浸法均選用新鮮萵筍樣品進行測定,表2顯示開盤期利用酸浸法測出的萵筍鉀含量高于水浸法測定結果,表明稀鹽酸比水能更多的提取出萵筍體內的鉀;而旺長期結果恰好相反,水浸法測定結果更大,可能是由于在萵筍生長后期水溶性K含量比例升高。消煮法即萵筍烘干后測定含鉀量,表3顯示干樣測定結果與鮮樣規律性一致,但由于各生育期水分含量存在差異,導致結果有所不同。
2.1.2 生育期
從生育期來看,三種測定方法以及不同葉位萵筍含鉀量均顯示出一定的規律性,即旺長期含鉀量相對最高,表明從開盤期到旺長期,鉀素含量增加明顯。
2.1.3 葉位
從不同葉位來看,平均含鉀量為老葉>主脈>功能葉>側葉>嫩葉,可能是由于老葉水分含量最低,以致含鉀量相對較高。
2.2不同生育期萵筍含鉀量與施鉀量相關性分析
表4列出了不同生育期萵筍含鉀量與施鉀量相關性。可以看出,水浸法僅開盤期嫩葉和旺長期老葉含鉀量與施鉀量呈顯著正相關;酸浸法僅旺長期功能葉和老葉含鉀量與施鉀量呈顯著正相關;常規方法僅旺長期老葉含鉀量與施鉀量呈顯著正相關。綜合3種測定方法來看,僅旺長期老葉含鉀量與施鉀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R值均在0.950以上。因此,建議將萵筍鉀素診斷時期和葉位確定為旺長期老葉比較可靠。
2.3不同生育期萵筍含鉀量與生物量相關性分析
表5列出了不同生育期萵筍含鉀量與生物量相關性。可以看出,水浸法蓮座期嫩葉、開盤期嫩葉和旺長期老葉含鉀量與生物量呈顯著正相關;酸浸法僅旺長期老葉含鉀量與生物量呈顯著正相關;常規方法僅旺長期老葉含鉀量與施鉀量呈顯著正相關。這一結果與前述結論具有高度一致性,再次證明將旺長期老葉作為萵筍鉀素診斷時期和部位這一結果的可靠性。
3結論
1)采用酸浸、水浸、消煮法三種方法測定萵筍鉀素含量結果有所差異。開盤期利用酸浸法測出的萵筍鉀含量高于水浸法測定結果,表明稀鹽酸比水能更多地提取出萵筍體內的鉀;而旺長期結果恰好相反,水浸法測定結果更大,可能是由于在萵筍生長后期水溶性K含量比例升高。干樣測定結果與鮮樣規律性一致,但由于各生育期水分含量有所變化,導致結果有所差異。從生育期來看,旺長期含鉀量相對最高,表明從開盤期到旺長期,鉀素含量增加明顯。從不同葉位來看,平均含鉀量為老葉>主脈>功能葉>側葉>嫩葉,可能是由于老葉水分含量最低,導致含鉀量相對較高。
2)綜合分析3種方法測定的萵筍含鉀量與施鉀量以及含鉀量與生物量相關性結果,僅水浸法旺長期老葉兩者之間相關系數最高,因此,建議將萵筍鉀素診斷時期確定為旺長期,診斷葉位為老葉,提取方法為水浸法。
參考文獻:
[1]Zhang HM, Xu MG, Shi XJ. Rice yield, potassium uptake and apparent balance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in rice-based cropping systems in southern China[J]. Nutr. Cycl. Agroecosyst, 2010, 88: 341-349.
[2]孫愛文,張衛峰,杜芬,等.中國鉀資源與鉀肥發展戰略[J].現代化工,2009(9):10-14.
[3]陳燁,連賓.鉀素循環及其農業利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5):12087-12090.
[4]李小坤,魯劍巍,吳禮樹,等.土壤鉀素固定和釋放機制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4):437-477.
[5]黃紹文,金繼運.土壤鉀形態及其植物有效性研究進展[J].土壤肥料,1995(5):23-29.
[6]叢日環,李小坤,魯劍巍.土壤鉀素轉化的影響因素及其研究進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7,26(6):907-913.
[7]孫廣林,喻猛,張中原,等.土壤不同形態鉀含量與土壤顆粒的關系[J].土壤肥料,2006(10):51-55.
[8]金繼運.土壤鉀素研究進展[J].土壤學報,1993,30(1):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