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進一步提升茶葉產業發展水平,推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重慶市永川區經作站通過2014—2016年連續三年的茶園生態栽培試驗示范,提煉總結出以“茶園覆膜控草保墑、病蟲害生態防控、配方有機肥替代化肥、修剪枝葉還田”為主體內容的茶葉生態種植技術。
關鍵詞 茶葉;生態種植技術;重慶市永川區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1.012
永川區是全國早市名優茶生產發展規劃的重點區域,是重慶市茶葉振興發展計劃的3個重點區縣之一,也是重慶市百億級茶葉產業綜合示范區。近年來,永川區委、區政府把茶葉產業列為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加以培育發展。2016年,茶葉面積達4 667 hm2,產量5 200 t,產值5.2億元,全產業鏈產值20億元。“永川秀芽”是2010年由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的“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先后被冠以“最具文化底蘊十大地理標志名茶”“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等稱號,已成為永川乃至重慶茶葉品牌的代表。永川茶葉產業具備了較好的發展基礎和發展前景,為進一步提升茶葉產業發展水平,推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永川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茶葉生產發展上,嚴格按照“一控、二減、三基本”的要求。2014—2016年,區經作站牽頭組織開展了永川區茶園生態栽培試驗示范工作,成功提煉總結出以“茶園覆膜控草保墑、病蟲害生態防控、配方有機肥替代化肥、修剪枝葉還田”為主體內容的永川區茶葉生態種植技術。
1茶園覆膜控草保墑
1.1技術要點
幼年茶園行間覆膜,防控雜草生長,保肥保水,提高茶苗成活率。
幼年茶園因為茶樹矮小,有些1~2年生幼年茶園行間空地雜草很易滋長,雜草與茶幼苗爭水爭肥現象嚴重,影響了茶苗正常生長;又有些1~2年生幼年茶園土地裸露,夏天土地地表溫度高,造成土壤水分蒸發大,茶苗根系不發達,極易被曬死。茶園覆膜控草保墑技術內容是選用全新料一面黑色另一面銀灰色地膜,黑色面朝下銀灰色面朝上,覆蓋時需把地膜與土面壓嚴實,根據覆蓋地膜時間不同有2種方法。1)先覆膜后栽苗,在建園時土地壓肥平整好后先用地膜覆蓋在定植行上再栽苗,選用地膜的寬度根據茶行而定。2)先栽苗后覆膜,茶苗已定植好的幼年茶園,如果茶園有雜草需先鏟除園中雜草再覆膜,選用地膜的寬度根據茶行間空地而定。
1.2效益
根據試驗示范測算,采用人工除草每年每667 m2需人工費300元,采用全新料一面黑色另一面銀灰色地膜,每667 m2用地膜15 kg需230元,覆蓋地膜人工費100元,可以使用2年,每年每667 m2只需花費165元,可直接節約成本135元。銀灰色地膜還可減少蟲害,地膜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和肥料流失,大大提高茶苗成活率和長勢,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十分明顯。
2病蟲害生態防控
2.1技術要點
2.1.1 采用林茶間作,改善茶園生態,調節控制茶樹害蟲
茶園基地建設抓好集中規模發展,統一規劃茶樹品種、茶園間作樹種、種植密度,恢復茶園自然生態平衡,利用生物多樣性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量,確保生態環境和產品質量安全。間種的樹種有楠木、桂花、杉樹等,種植方式:1)利用茶園邊角余地、路道邊種植;2)在茶園建設中間隔10~15茶行規劃種植1行林樹。這樣既改善了茶園生態,又不影響茶園生產管理。
2.1.2 推行茶園鮮葉及時采摘和修剪技術,控制害蟲食物鏈,減少害蟲發生數量
在茶樹生長季節,根據茶園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和茶樹生長量,及時進行鮮葉采摘,適時進行修剪,每年春茶生產結束,在病蟲害發生高峰來臨之前(5月上中旬)對茶樹進行修剪,剪去茶蓬上的5~10 cm綠葉層,斬斷害蟲的食物鏈,并通過夏季高溫暴曬,可大大減少病蟲害發生,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量,確保生態環境和產品質量安全。
2.1.3 應用殺蟲燈和色板誘殺技術,控制害蟲大量發生
按照害蟲發生規律,在茶園推廣使用殺蟲燈、粘蟲色板,既控制害蟲數量,又保護天敵種群不受破壞,保護好生態環境,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量,確保生態環境和產品質量安全。
2.1.4 抓好病蟲害測報,實施統一挑治
根據害蟲測報情況和害蟲發生規律,適時合理選擇高效低毒藥劑對害蟲發生的中心植株進行挑治,防止害蟲蔓延,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量,確保生態環境和產品質量安全。
2.2效益
根據調查測算,每667 m2茶園可減少病蟲害防治人工費和農藥用量費100元,全區4 667 hm2茶園推廣可節本增效700萬元,全區規劃新建2 000 hm2茶園,套種林木可增加林地面積200 hm2。茶園間種林木技術的示范推廣,使森林面積得已增加,茶園立體生態得到改善;病蟲害生態綜合防控技術的推廣,使化學農藥施用量減少,控制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茶葉產品質量安全得到了保障,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明顯。
3配方有機肥替代化肥
3.1技術要點
3.1.1 摸清茶園土壤肥力情況,實施配方施肥技術
根據永川區茶園分布和原來的施肥現狀對茶園地力進行分類檢測,分別在箕山(云嶺茶場)、陰山(永榮茶場、寶峰茶場)、云霧山(大安玉琳茶場、石筍山茶場)等茶園基地建設土壤永久性定位監測點,按照豐控補缺的原則,根據檢測數據分別制訂施肥方案,采用配方精準施肥,減少化肥用量,確保生態環境安全。
3.1.2 推廣肥料開溝施用技術,改變傳統肥料撒施習慣
原來茶區施肥普遍選擇地表撒施,造成肥料流失嚴重、利用率低,現在大力開展肥料開溝施用,在茶蓬滴水線邊緣開寬和深各15~20 cm溝,把肥料均勻放入溝內再覆土,這樣大大減少肥料流失,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實現肥料高效利用,確保生態環境安全。
3.1.3 推廣茶園施用有機肥技術,改變傳統只施化肥習慣
原來多數茶園只用單一化肥,造成N、P、K流失嚴重。為此,對茶園開展有機肥和無機肥配合施用,重點開展茶園秋冬季節施用菜籽餅和畜糞肥做基肥。667 m2施用量為“干畜糞肥(豬、牛、羊、兔)”(含N 1.0%左右)500 kg+油枯(含N 5.0%左右)300 kg,實現茶園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改良土壤理化性狀,調節大中微量營養元素平衡,增加土體團粒結構和微生物菌群落活性,土壤中有害物質降解,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地力,有效利用畜糞肥來減少化肥用量,保護生態環境。
3.2效益
根據調查測算,每667 m2可替代減少尿素施用量30 kg(2 000元·t-1)、復合肥施用量100 kg(3 000元·t-1),667 m2節支化肥成本360元,示范實施的713.33 hm2共節約肥料成本385.20萬元;另外,施用有機肥使茶葉品質和產量都得到了提高,按施用前茶葉產量水平667 m2平均產干茶75 kg(單價100元·kg-1),施用后茶葉增產2.5%并提高1個質量等級(單價120元·kg-1)計算,667 m2茶葉增產和提質增收375元,示范實施的713.33 hm2共增加產值401.25萬元;兩項合計節本增效786.45萬元。
通過開展茶園有機肥替代化肥深施綜合措施:1)可提高茶園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狀,調節大中微量營養元素平衡,增加土體團粒結構和微生物菌群落活性,提高土壤水肥氣熱涵養能力,土壤得到了培肥,地力得到了提高。2)可減少土層破壞,有效減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沙化,耕地質量、綜合產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降低化肥使用量和流失量,可減少面源污染,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
4修剪枝葉還田
4.1技術要點
茶園管理離不開茶樹修剪,茶樹修剪的方法有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臺刈。原來茶園修剪下的枝葉沒有集中利用,現在推廣修剪枝葉還田技術,就是利用茶園修剪下的短小枝葉直接進行茶樹行間覆蓋,修剪下的長粗枝節用秸稈切碎機切碎,再進行茶樹行間覆蓋。
4.2效益
修剪枝葉還田技術的推廣,既減少了雜草生長,增加茶園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體團粒結構,增強微生物菌群落活性,提高土壤的水肥氣熱涵養能力,培肥了地力,又可保水保肥,有效減少水土流失,同時減少除草用工量和焚燒秸稈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根據調查測算,每667 m2茶園可直接減少除草用工費80元,全區4 667 hm2茶園采用可直接節本增效560萬元,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均較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