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多效唑的控制效應能有效防止倒伏,進而提升產量,在大豆栽培中得到廣泛運用。2016年,在湖北省潛江市竹根灘鎮開展了“鄂2066”大豆盛花期葉面噴施不同劑量多效唑試驗,旨在初步研究化學調控對披針形大豆主要農藝性狀的調節效應。結果初步表明,多效唑處理對披針形大豆各農藝性狀的影響不顯著。因此認為,在中等以上肥力條件、每公頃30萬株種植密度情況下,不提倡對披針形大豆進行多效唑處理,如確需進行植株調控,應掌握在常規劑量下使用,減量或者增量均不利于單產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 多效唑;披針形大豆;鄂2066;農藝性狀;化學調控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9.010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714.2003.033.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7/14 20:03:00
大豆生產中普遍使用化學調控劑來達到抗倒伏、促花保莢增產的目的[1]。近年來,在大豆生產中施肥量加大、密度增加的栽培條件下,多數研究表明多效唑具有控制效應,能有效防止倒伏,進而提升產量。張延軍等[2]研究多效唑對大豆農藝性狀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噴施多效唑可以抑制大豆莖桿伸長,增加大豆莖粗,降低空癟率,增加大豆百粒質量,大豆盛花期噴施15%多效唑450 g·hm-2增產率為5.0%。杜玉林[3]的研究表明,初花期葉面噴施多效唑能改善大豆株型,延長葉片功能期,促使植株健壯生長,減少落花落莢,提高大豆產量。
江漢平原傳統大豆種植以橢圓葉形和圓葉形品種為主,化學調控技術在生產實際中得到最廣泛的運用,但也因大豆品種而異,如2013年通過湖北省審定的鄂豆10號,是一個抗倒性較強的大豆品種,一般情況下不必進行化學調控。湖北省仙桃市長青大豆科學研究所最新選育的披針形大豆新品系“鄂2066”在2015—2016年連續2年參加并通過國家長江流域春大豆組試驗,產量優勢明顯,推廣前景廣闊。披針形大豆“鄂2066”的抗倒性如何?生產實際中如何正確運用化學調控技術?2016年,筆者在潛江市竹根灘鎮開展了“鄂2066”大豆盛花期葉面噴施不同劑量多效唑試驗,旨在初步研究化學調控對披針形大豆主要農藝性狀的調節效應,為進一步開展生產性試驗和推廣種植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用材料為披針形大豆新品系“鄂2066”。
化學調控藥劑為25%多效唑乳劑。
1.2試驗時間地點
試驗于2016年4—8月,在湖北嘗香思食品有限公司竹根灘鎮洲灘大豆良種繁育基地進行。
1.3試驗處理
處理設計:處理1為清水對照;處理2為25%多效唑 225 g·hm-2;處理3為25%多效唑 450 g·hm-2;處理4為25%多效唑 675 g·hm-2。
采用15 L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對大豆植株進行全株噴霧。
1.4試驗方法及管理
每個小區20 m2,4個處理,3次重復,共12個小區,試驗總面積240 m2。試驗田大豆4月28日人工點播,5月4日出苗,6月1日進入初花期,8月5日前后成熟。試驗種植密度30萬株·hm-2,行距0.40 m,穴距0.25 m,穴平基本苗3株。田間管理同常規。8月9日各處理隨機取樣15株進行室內考種,各小區實行單收單打測實產。
2結果與分析
2.1對生育性狀的影響
田間觀察表明,25%多效唑處理72 h以后,葉綠素含量增加,大豆葉片明顯增厚,成熟期各器官功能衰老延緩,大豆生育期隨藥劑處理量的增加而延長。藥劑處理的大豆功能葉自然脫落較對照明顯推遲3~7 d。這與陳新紅等[4]的研究一致,說明葉綠素含量的增加,對提高光合效能是有益的。
2.2對植株節間的影響
表1調查數據顯示,化學調控藥劑處理對大豆株高有明顯影響,處理1與處理3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但處理1與處理2之間、處理3與處理4之間無差異顯著性,這表明大豆株高隨著藥劑處理量的增加而降低,但當劑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株高不再會有明顯降低。在正常情況下,大豆中上部節間長比中下部節間長有20%幅度的縮短,通過藥劑處理后,中上部節間縮短的幅度明顯提升,節間長縮短明顯。
2.3對產量指標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通過化學調控后的大豆主要產量指標均發生一定變化,但方差分析結果,不同劑量處理的大豆單株果節、有效分枝等7個性狀指標在0.05水平上差異性均不顯著。莢粒數隨著藥劑處理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在達到一定量之后,不再有明顯降低。大豆粒重隨藥劑處理量的增加而降低,在處理4的超劑量使用下,粒重下降相對比較明顯。大豆單株粒數是重要的產量構成因子,與大豆產量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處理1與處理3的單株粒數差異小,實產以處理1(CK)居第一位,處理3次之,處理2較差。
2.4相關性分析
對表1、表2有關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在多效唑處理下的大豆單株有效莢數與產量、單株莢平粒數與株高在0.05水平顯著相關。如表3所示,株高與處理的相關最突出,但各性狀表現與處理之間在0.05水平上均不存在顯著相關,藥劑處理與株高、莢平粒數和百粒質量存在一定的負相關,與單株有效分枝數和有效莢數存在一定的正相關。
3小結
噴施多效唑能使大豆節間縮短,從而起到降低植株高度的目的,但對有限結莢習性的大豆品種,使用多效唑對產量的影響不太明顯[5]。本試驗表明,披針形大豆新品系”鄂2066”是一個中矮桿型品種,品種自身有較強的抗倒性,化學調控對該品種的生育進程、農藝性狀等均有影響,植株矮化、莢粒數減少、粒質量下降,但對產量沒有明顯增加效果。在25%多效唑 450 g·hm-2常規劑量下,植株明顯矮化,單株有效分枝明顯增多,但單株有效莢數和產量與對照差異不顯著。在過量使用多效唑情況下,大豆節間長縮短明顯,生育期延長或早衰,產量顯著下降[6],本試驗中“鄂2066”過量使用多效唑較對照減產11.9%。
多數研究化學調控對大豆的增產效果明顯的定論在于供試的大豆品種本身不抗倒伏或者抗性不強,對抗倒性強的大豆品種而言,化學調控對株高的影響相對顯著,對其他農藝性狀影響均不顯著,對增加產量沒有明顯效果。披針形大豆“鄂2066”生產性試驗或者大面積推廣種植過程中,建議在中等以上肥力條件、種植密度30萬株·hm-2情況下,不提倡進行多效唑處理。如確需進行植株調控,應掌握在常規劑量下使用,減量或者增量均不利于單產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馮乃杰,孫聰妹,宋柏權,等.調節劑對大豆產量形成的影響及其機理研究[J].大豆科學,2007,26(5):700-704.
[2]張延軍,閆大明.多效唑對大豆農藝性狀與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0(3):54.
[3]杜玉林.大豆落花落莢的原因與預防[J].山東農機化,2005(8):23.
[4]陳新紅,蔡吉鳳,莫庸.多效唑對大豆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J].新疆農業大學學報,1988,21(1):60-64.
[5]王書勤.多效唑用量對夏大豆產量影響初報[J].上海農業科技,2005(2):108.
[6]劉健,張鳳彩,馬賽飛,等.多效唑施用過量對大豆產量及生長發育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06(6):32.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