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4年9月,紅火蟻疫情首次在重慶中央公園被發現,渝北區植保植檢站通過采取系列應急防控措施(化學藥劑灌巢、大規模投放餌劑、施用粉劑補防等),全力組織協調,嚴密科學防控,合理實施監測,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成功解除重慶中央公園的紅火蟻疫情。
關鍵詞 紅火蟻疫情;防控措施;防控成效;重慶中央公園
中圖分類號:S436.8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3.004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508.2140.009.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5-8 21:40:00
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其拉丁名意指“無敵的”,即以難于防治而得名。中文名的“火”則指被其蜇傷后會出現火灼感。紅火蟻原產于南美洲,現分布廣泛,為極具破壞力的入侵生物之一。紅火蟻的危害性主要體現在:對人有攻擊性和重復蜇刺的能力;取食多種農作物的種子、根部、果實等,為害幼苗,造成產量下降;侵襲牲畜;損壞灌溉系統等。
2014年9月22日,渝北區在重慶中央公園開展農業有害生物普查時,首次發現公園西南入口草坪處有2個蟻丘明顯的蟻巢,撥開觀察蟻巢呈蜂窩狀,活蟻行動迅速,個體差異大,與紅火蟻田間癥狀相似,當即捕捉并用酒精浸泡活蟻制成樣本帶回實驗室用解剖鏡觀察,發現其形態特征與紅火蟻相吻合。9月23日檢疫員將疑似紅火蟻樣本送重慶市農業委員會植物檢疫科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待鑒。后經張潤志研究員確診為紅火蟻。遂由重慶市植保植檢站牽頭,組織重慶市森防站、重慶市園林局、西南大學等單位成立防控專家組,指導渝北區農委和重慶中央公園管理公司對紅火蟻疫情進行防控處置。2016年10月21日,經農業部專家組現場踏查、抽樣鑒定,未發現紅火蟻蹤跡,宣布解除疫情,成為重慶市首個紅火蟻疫情成功處置案例。
1基本情況
1.1發生情況
紅火蟻疫情發生后,渝北區植保植檢站、重慶中央公園管理公司與重慶市風景園林科學院于2014年10月10—15日,分組分片在園內開展紅火蟻疫情全面普查,發現紅火蟻蟻巢244個,受害綠化草坪12 hm2、綠化樹帶10 hm2,園內輝山區域紅火蟻巢穴密度達0.53個/100 m2,發生程度為三級(中偏重),其余東、南、西、北等區域蟻巢呈點狀、星狀分布,發生程度為一級(輕度)。
1.2防治情況
1.2.1 應急防控
為快速降低蟻巢密度,消滅活蟻,確立了“前期采用觸殺、熏蒸藥物減少蟲口數量治標,后期使用誘導性藥物治本”的防治方案。2014年10—11月利用48%毒死蜱乳油、80%敵敵畏乳油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化學藥劑對水(配比1∶10),對發現的蟻巢進行直接灌巢處理,滅殺蟻巢淺層和表面的紅火蟻。防治后的蟻巢周圍未發現紅火蟻活動,從根本上減少了蟻巢密度和活蟻數量。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利用自制含阿維菌素高油脂誘餌25 mL(食用植物油+1.8%阿維菌素乳油,配比5∶1),倒入透明塑料瓶底(直徑6 cm,高2 cm),放置在紅火蟻發現區監測點附近,共投放誘餌289處,發現活蟻有10處,誘殺紅火蟻36頭,為根除蟻巢提供科學依據。
1.2.2 全面普防
抓住紅火蟻覓食旺季和行為活躍關鍵時期實施大規模防治。2015年6月11日采用毒餌法對重慶中央公園東區、南區、西區、北區和輝山五個區,按照5~10 m半徑為1個投放點,每點位投放5 g餌料,由重慶中央公園各標段工人在監測人員指導下科學投放。利用航空無人機在南區“小島”投放,種子播撒機間隔10 m“一”字排開在陽光大草坪撒施投放。據統計,此次普防全園投放紅火蟻防控藥劑0.1%茚蟲威舒絕餌劑(廣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780 kg。2016年5月16日全園進行第二次大規模普防,共投放餌劑680 kg。
1.2.3 重點補防
2015年3月、4月和7月選擇晴好天氣上午11:00前和下午3:00后,對新發現5處蟻巢和紅火蟻活動區撒施0.5%氟蟲腈紅蟻凈(安徽康宇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等粉劑進行重點補防,鞏固應急防控及全園防控成效。
1.3監測情況
依據國家GB/T 23626—2009《紅火蟻疫情監測規程》標準,遵循“網絡化、全覆蓋”原則,將呈長方形的重慶中央公園用GPS系統定位,以50~100 m為半徑避開水面、道路和建筑物等實地規劃201個固定監測點。2015年4, 7, 9, 10月,2016年4, 6月按照每周一或二下午定時、5個監測區定4~5人、每人負責5~7個監測點范圍的“三定”原則實施固定監測15次,隨機監測8次,共收集20余批次紅火蟻疑似標本送西南大學植保學院鑒定。
1.4普查情況
在實施防治后,渝北區植保植檢站召集檢疫員定期或不定期對重慶中央公園周邊地塊、荒坡、新建小區及建筑工地開展紅火蟻疫情普查,均未發現新的疫情。2016年4—10月對渝北區域內統景、大盛、龍興、洛磧等鎮果園、農耕地、荒坡進行大規模疫情普查,暫未發現紅火蟻入侵。
2取得成效
2.1疫情防控工作成效顯著
1)處置及時,效果好。對重慶中央公園經過1次藥劑灌巢、2次施藥普防后,從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連續13個月未監測到紅火蟻。2)疫情未擴散。通過對重慶中央公園周邊和區內部分果園、農耕地普查,均未發現紅火蟻疫情。3)未造成負面影響。疫情發生后相關部門加強紅火蟻疫情信息管控,采取處置措施得當,未發生市民受紅火蟻叮咬和情緒不穩定事件。
2.2疫情處置能力進一步增強
重慶中央公園紅火蟻疫情發生后,渝北區植物檢疫機構積極應對,采用定時與定點、短期與長期、固定與流動相結合的監測模式,科學劃定紅火蟻疫情發生區,及時封鎖疫情,設置隔離阻截帶,積極開展應急防控和大規模普防,確保區內疫情監測及應急防控能力大大提升。
2.3疫情攔截力度進一步加大
疫情發生后,渝北區強化對植物調運監管,要求農業項目實施單位從區外調入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必須持有效植物檢疫證書,及時到當地植物檢疫機構登記備案、接受復檢。擅自無證調運或調運攜帶有檢疫性有害生物的,除按《植物檢疫條例》給予相應處罰外,屬于農業建設項目的,一律不予驗收合格。
3采取的措施
3.1組建機構,確保防控順利實施
1)建立疫情防控協調會制度。由重慶市植保站牽頭,組織市森防站、市園林局,渝北區農委、區林業局、區園林局和西南大學植保學院等人員成立專家組,每季度召開會議總結監測防控情況,解決防控工作中的技術問題,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重點。2)成立防控工作實施小組。由區農業委員會分管領導任組長、區植保植檢站站長任副組長,下設辦公室組織專職檢疫員及鎮街兼職檢疫員具體負責疫情監測及防控。
3.2強化宣傳,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在疫情監測防控階段,將紅火蟻宣傳納入工作重要內容,充分利用科技趕場、院壩會、鎮村廣播、黑板報、手機短信等形式加大紅火蟻防控知識宣傳。近兩年來,印刷紅火蟻宣傳畫5 000份,發放《調運植物檢疫規程》《咬人的紅火蟻》等小冊子4 800份,張貼紅火蟻宣傳畫1 280份,懸掛宣傳標語23幅,出動宣傳車24次,發送短信2 100條,營造良好的疫情監測防控社會氛圍。
3.3嚴格管理,確保防控工作順利運行
做到了專用材料專項采購,項目專款專用、專賬管理,設備、物資均有原始憑證及相關記錄,按規定聘請臨時監測人員,定期開展監測技術培訓、印制宣傳資料,節假日及重要時段召開會議、印發通知等,強化疫情發生區監管。
4小結
重慶中央公園紅火蟻疫情發生后,渝北區植保植檢站連同相關部門及時建立協調會制度,采取了化學藥劑灌巢、大規模投放餌劑、施用粉劑補防等應急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蟻巢數量和活蟻密度;通過實施疫情封鎖、設置隔離阻截、科學系統監測,及時采樣送檢等措施使紅火蟻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專家組認定,重慶中央公園紅火蟻疫情成功解除,系列應急防控科學監測模式值得推廣。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