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簡述樟螢葉甲的形態特征及生活習性。在浙江省龍泉市,針對樟螢葉甲不同時期的形態,采用噴霧、噴粉、樹干注射、林地清理等方法對若干株樟樹的樟螢葉甲蟲害進行了防治。結果表明:噴霧、噴粉、林地清理等方法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樹干注射的防治效果不明顯,但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關鍵詞 樟;樟螢葉甲;防治措施;浙江省龍泉市
中圖分類號:S433.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3.006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508.2147.020.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5-8 21:47:00
樟(Cinnamomum camphora L.),又名香樟,是我國的珍稀樹種之一,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在經濟方面,該樹木材堅硬、紋理細密,耐腐防蛀,為造船、家具、工藝品的上等用材,由其生產的樟腦、樟油也廣泛應用在化工、醫藥和國防工業上[1];在生態方面,它是優良的綠化樹及行道樹,村落里的古樟樹還可作為森林景觀供游客游憩。樟樹的病蟲害不多,其中鞘翅目(Coleoptera)金花蟲科(Chrysomelidae)的樟螢葉甲(Atysa cinnamomi Chen)是樟樹的主要食葉害蟲之一[2]。該蟲一年發生2代,老熟幼蟲在地下結土繭越夏越冬。其成蟲和幼蟲均啃食葉肉和嫩梢,只殘留葉脈,形似火燒,輕則造成枯枝落葉,致使當年不能采種,重則造成死亡。該蟲屬于較難防治的害蟲,筆者在浙江省龍泉市對幾種防治措施進行了實踐。
1樟螢葉甲的形態特征及習性
1.1形態特征
樟螢葉甲的發育需經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屬于完全變態[3]。
卵:淡黃色,扁圓形,直徑1.0~1.2 mm。
幼蟲:體扁平,長楔形,腹部末端具有1對鉗狀肉質的尾突,中胸、后胸及腹節背板兩側各有l對乳頭狀突起,背面有4行黑色刻點。第一代幼蟲體色均為深黑色,有金屬光澤,第二代幼蟲老熟時轉為金黃色。
蛹:淡黃色,長5~6 mm,寬2.5~3.5 mm,體上具有規則的黑色剛毛,前胸背板上有6個突出的黑刺。
成蟲:長6.0~7.5 mm,寬2.5~3.5 mm,體近長橢圓形,黑褐色,無光澤,背面密布淺灰色絨毛,頭與前胸橘紅色,唯頭前部暗黃,前胸短寬,鞘翅側面有黃褐色或橘紅色的寬邊,其觸角及腹面黑色,爪呈亞雙齒式,內齒基部寬。
1.2生活史
樟螢葉甲一般一年發生2代,老熟幼蟲在土室中越冬,來年3月上旬越冬幼蟲開始化蛹。4月上旬成蟲大量出現,上樹食幼葉為補充營養,4月下旬開始交配產卵。成蟲交配產卵后不久即死亡,經7~10 d,至5月上中旬,卵大量孵化為幼蟲,初孵幼蟲靜止半日后開始取食,食害樟樹新葉。幼蟲經過3次脫皮后,老熟幼蟲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隨葉片落地,尋找排水良好、質地松軟的土壤造土室越夏。約經60 d,至8月下旬脫皮化蛹。蛹經10~14 d羽化,成蟲于9月中下旬(龍泉市在9月初)出土上樹,繼續為害樟樹。老熟幼蟲于11月底至12月上中旬隨枯葉落地入土造土室越冬。
2樟螢葉甲防治實踐
2.1防治區域概況
龍泉市地處浙江西南部,是國家級森林城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動植物種類豐富,有“華東植物搖籃”之稱,總面積30.59萬hm2,其中林業用地26.07萬hm2,占總面積85.22%,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區市。生態農業、林業及旅游業是龍泉市的支柱產業,尤其是近年來的鄉村旅游發展迅速,已成為廣受城市人群歡迎的不二選擇。樟樹是龍泉市重點保護的古樹名木之一,廣泛分布在各個村莊,是重要的森林景觀,保護好樟樹對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2.2防治措施
采用噴粉(阿維蘇云金桿菌粉劑)、噴霧(高效氯氟氰菊酯1 000倍液)、樹干注射(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樂果原液混合液)、林地清理等方法對龍泉市境內竹垟、查田、八都等鄉鎮不同形態階段的樟螢葉甲進行防治探索。
2.2.1 噴霧防治
該方法針對樟螢葉甲成蟲,選用的化學藥劑為高效氯氟氰菊酯(又稱三氟氯氟氰菊酯、功夫菊酯)。藥劑通過抑制昆蟲神經軸突部位的傳導,對昆蟲有趨避、擊倒及毒殺的作用,具有殺蟲譜廣、作用快、持效期長、化學性質穩定、噴灑后耐雨水沖刷的特點[4]。于4月上旬在竹垟畬族鄉羅敦村,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1 000倍液,對多株古樟樹的第一代成蟲進行噴霧防治,次日檢查,單株成蟲死亡率達90%左右,防治效果良好。該方法是在成蟲剛開始為害還未進行產卵的時候進行防治,效果非常明顯,可大幅減輕樟樹的受害程度。這要求各業主單位及時向林業主管部門匯報樟螢葉甲蟲情,把握防治時機。
2.2.2 噴粉防治
該方法針對樟螢葉甲幼蟲,選用的化學藥劑為阿維蘇云金桿菌粉劑。該藥劑是由阿維菌素原藥、蘇云金桿菌以及填料配制而成的一種粉劑,具有性能穩定、起效快、對環境無污染等特點[5]。于5月上中旬,即第一代幼蟲發生盛期,對查田鎮萬山村樟樹進行噴粉防治,次日檢查,單株幼蟲的死亡率為85%以上,效果良好。相比噴霧的方式,粉末藥劑可借助風力迅速擴散,大幅擴大防治范圍。這要求在實際操作時需選擇較高的位置,順著風向噴灑藥劑。該方法雖然能有效阻止幼蟲繼續侵食樹葉,但無法挽回災情所造成大面積樹葉枯死的損失。
2.2.3 樹干注射防治
該方法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樂果原液混合液進行樹干注射。樹干注射是一種環保的防治措施,不受降雨、樹木高度、病蟲害部位等方面的約束。通過使用注射工具將營養液、藥液注入樹干內部,并利用水分的擴散以及樹木自身的蒸騰拉力,將藥液擴散至樹木的每個部分,從而起到促進樹木生長,防治蟲害的效果[6]。于5月中旬,在查田鎮住田村對樟螢葉甲幼蟲進行樹干注射防治,首先采用鋼釘在距地面30~50 cm處鉆孔,孔洞應與地面呈45°夾角,然后將專用的針型藥瓶插入孔洞內進行輸液,藥液應注射到2~3年生新生木質部。由于防治時正值第一代幼蟲發生盛期,蟲情比較嚴重,6月初檢查發現:原本受災嚴重的樟樹,樹葉被啃食情況未減輕,防治效果不明顯;原本受災程度較輕的樟樹,樹葉基本保持原狀,表明樹干注射有一定預防作用。
2.2.4 林地清理防治
該方法針對入土越夏越冬的老熟幼蟲。八都新村、查田橫坑村、屏南鎮金龍村等地,由于未及時上報蟲情,導致防治滯后,至6月下旬時樟樹樹葉已基本被啃食干凈,樟螢葉甲的老熟幼蟲隨著枯葉進入土壤中準備過夏,此時進行樹冠的噴粉防治已經失去了意義,因此就需要對樟螢葉甲進行越夏代的林地清理防治。具體防治措施為:及時搜集樹下林地上的枯落葉并燒毀,然后淺翻泥土,再用80%敵敵畏乳油1 500~2 000倍液進行噴灑處理。于9月初觀察,未發現大量成蟲出現,證明該方法效果較好。原因在于通過松土噴藥,既能直接破壞土室,使害蟲中毒死亡,又能切斷土室與周圍土壤之間的毛細管聯系,使土室濕度降低,不利于老熟幼蟲化蛹。
3小結
針對樟螢葉甲不同時期的形態,本文運用4種方法對龍泉市部分鄉鎮的古樟樹進行防治,整體效果良好,為樟螢葉甲防治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1)噴霧防治、噴粉防治以及林地清理防治具有較好的可行性,樹干注射的防治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成災的樟樹上不推薦采用樹干注射防治,但其可以作為預防樟螢葉甲蟲害的措施。2)樟螢葉甲的防治要求及時上報蟲情信息,把握好最佳時機。成災的樟樹應在成蟲未產卵前用化學藥劑對其噴殺,未成災或處于樟螢葉甲換代期間的樟樹應做好林地清理工作,確保老熟幼蟲不能入土越夏越冬。
今后尚需從以下方面開展研究與實踐:1)在防治藥劑的選擇上擴大范圍,以對比不同化學藥劑對樟螢葉甲幼蟲、成蟲的防治效果。2)對于成林的樟樹而言,本文的方法系治標不治本,因此還需對樟樹林的防治做進一步研究,比如營造混交林或者引進樟螢葉甲的天敵等。
參考文獻:
[1]張學武,黃金瑞.樟螢葉甲的發生規律與綜合治理[J].福建林業科技,1996,23(2):55-58.
[2]李加源.樟螢葉甲的生活史觀察及其防治[J].昆蟲學報,1980,23(3):338-340.
[3]顧國利.認識樟螢葉甲[J].浙江林業,2004(4):
32-33.
[4]仇貴生,張懷江,閆文濤,等.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劑型對桃小食心蟲的防效評價[J].農藥,2009,48(9):680-682.
[5]李克恩.森得保和蘇云金桿菌防治竹織葉野螟藥效對比試驗[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6,23(4):445-448.
[6]王軍.樹木病蟲害防治樹干注射施藥技術的應用[J].中國林業產業,2016(4):90.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