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20世紀60年代以來重慶地區栽植且保留至今的油橄欖老樹資源進行普查,并采取拯救及保護措施,同時進行老樹資源物候觀察及適應性評價,以此拓寬重慶市油橄欖良種培育途徑。通過對奉節縣白帝城、萬州區新田鎮、巫山縣官渡鎮、忠縣東溪鎮以及璧山縣(區)璧泉街道進行現場踏查,初步發現190株油橄欖老樹資源。提出油橄欖老樹資源保護對策:繼續加強留存老樹資源調查;增強保護意識,合理開發利用;開展物候觀測,進行資源篩選。
關鍵詞 油橄欖老樹;資源調查;分布現狀;保護對策;重慶地區
中圖分類號:S759.3+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3.008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508.2142.011.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5-8 21:42:00
油橄欖(Olea europaea L.)屬木犀科木犀欖屬常綠喬木,原產小亞細亞,是世界上著名的油果兼用樹種[1]。橄欖油作為食品、工業、藥用油原料,含有豐富的營養和功能活性成分,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及良好的經濟效益。我國最早引種油橄欖是在20世紀40年代,大量引種始于60年代,70年代為發展開始期[2-3]。在重慶地區木本油料產業發展興起之時,明確油橄欖是四大木本油料樹種之一,且已經取得較好的推廣效果。本文對60年代以來栽植且保留至今的油橄欖老樹資源進行普查,并采取拯救及保護措施,同時進行老樹資源物候觀察及適應性評價,以此拓寬重慶市油橄欖良種培育途徑。
1油橄欖生物學及生態學特性
油橄欖,常綠小喬木,樹高可達10 m;樹皮灰色;葉片革質,披針形,有時為長圓狀橢圓形或卵形,先端銳尖至漸尖,具小凸尖,基部漸窄或楔形,全緣,葉緣反卷,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果橢圓形,成熟時呈藍黑色;花期4—5月,果期6—9月。
油橄欖是一種亞熱帶的經濟喬木,喜光,最為適宜生長的日平均溫度在18~24℃,在10℃以下的時候生長就會很緩慢,但是根據品種的不同其抗寒性及抗旱性有差別。適宜油橄欖生長的土壤pH值為6.5~8.0。鈣質豐富、疏松透氣的土壤對油橄欖的生長有積極的影響。
2調查基本情況
2.1調查地自然概況
奉節縣位于重慶市東部,屬四川盆地東部山地地貌,以山地為主;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 132 mm,日照時數1 639 h,無霜期287 d。
萬州區地處長江上游地區;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7℃,日照時數1 484.4 h,降水量1 243 mm。
忠縣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東部,屬典型丘陵地貌,亞熱帶東南季風區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18.2℃,降水量1200 mm,無霜期341 d,日照時數1 327.5 h,日照率29%,空氣相對濕度80%。
巫山縣位于重慶市東部,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4℃,降水量1 041 mm。
璧山區位于重慶市西部,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3℃,降水量1 231.2 mm。
2.2重慶市油橄欖引種概況
重慶市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引種栽培油橄欖。在福建、臺灣、云南的蒙自和四川的重慶同時期試驗性引種栽植了極少數油橄欖樹苗。1956—1962年被列入國家引種計劃,先后從蘇聯、阿爾巴尼亞引進12個品種苗木1 800株和部分種子。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從阿爾巴尼亞引種油橄欖10 000株,進行大規模栽培試驗,重慶市歌樂山林場(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前身)是五大引種試驗點之一,共分配1 503株,實際定植1 365株;1966年試花未果,1967年少量試花試果,1971年大量植株開花結果,當年產量突破了1 000 kg,同年提取了橄欖油。1972年在歌樂山林場支援組織下,分別在川渝地區的開縣、達縣、巴縣、北碚以及湖南、云南等省區擴大引種栽培試驗;自1973年起,在初步引種成功的區域逐步推廣栽培,重慶低山河谷區也被正式確定為油橄欖適生區,該區域種植規模曾一度達到200萬株,90年代因受多種因素影響,油橄欖種植陷入了發展低谷期,大量的油橄欖樹被砍伐,僅保留了極少數。隨著木本油料國家戰略的提升,2007年以奉節縣為代表的區縣再一次掀起油橄欖發展熱潮,重新開展引種試驗和規模化栽培,通過幾年的篩選,初步選育出了適合重慶市高溫、高濕、寡日照條件的栽培品種,目前種植面積已突破5 333 hm2,年產鮮果實現1 000余噸,為下一步發展壯大油橄欖產業奠定了基礎。
3調查方法
2016年1—8月,項目組成員通過查閱歷史記錄、走訪調查、電話與信件咨詢等方式,初步確定了仍留存的20世紀60年代以來栽植的油橄欖老樹資源分布信息,并分別前往奉節縣白帝城、萬州區新田鎮、巫山縣官渡鎮、忠縣東溪鎮以及璧山縣(區)璧泉街道進行現場踏查。對發現的油橄欖老樹進行掛牌標記,記錄基本因子和生長狀況,并對具有觀察價值的老樹開展撫育及管護,同年下半年選取適應性強、生長勢好的油橄欖老樹開展遷地保護,為持續的物候觀察和無性擴繁奠定基礎。
4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先后收到9個區縣提供的參考信息,信息來源有林業局、退休油橄欖老專家、高校老師以及農戶,經過實地踏查,在上述5個區縣初步發現190株油橄欖老樹資源(見表1)。另外,從巴南界石、萬盛經開區等現場了解到當地油橄欖老樹資源在最近2~3年由于房屋擴建、園區開發等建設項目被砍伐,粗略統計約有40株,在現場還發現有砍伐痕跡木。對190株油橄欖老樹資源分別記述于下。
4.1奉節縣
奉節縣白帝城景區內共發現油橄欖老樹資源20株,地理坐標為109°34′12″E、31°2′32″N,海拔220 m,樹齡>40 a。原生境保護較好,主干全部保留,部分樹體根部有萌蘗枝條發生,但生長勢較弱,擴繁利用價值較小,具有一定的景觀效果,其中5株有明顯人為刀砍痕跡(見表2)。
4.2萬州區
萬州區油橄欖老樹資源分布在新田鎮尖山村和幸家村(見表3)。尖山村地理坐標為108°25′10″E、30°37′18″N,海拔539 m,油橄欖老樹資源22株,樹齡20~40 a,開花樹體占41%,部分樹體有天牛蟲害;幸家村地理坐標108°25′51″E、30°38′21″N,海拔596 m,油橄欖老樹資源19株,樹齡20~40 a,開花樹體占21%,部分樹體有天牛、白蟻蟲害。項目組優選了胸徑12~40 cm共計9株生長情況良好的老樹資源進行重點復壯管護,并于5月初開展了放根處理,2016年11月中旬移栽回重慶林科院橄欖山進行遷地保護,為保留優良種質資源和下一步良種培育及擴繁奠定了遺傳多樣性基礎。
4.3忠縣
忠縣東溪鎮和石寶鎮均有油橄欖老樹資源分布,其中石寶鎮涼水村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已將其淘汰,目前僅東溪鎮保留127株,東溪鎮地理坐標為108°5′14″E、30°14′34″N,海拔330 m,樹齡>40 a。結合開花量、生長勢等指標,將其分為三類:I類15株,占比11.8%;Ⅱ類27株,占比21.3%;Ⅲ類85株,占比66.9%。該處油橄欖老樹資源呈集中分布,但大部分屬于已無保護和利用價值的油橄欖老樹。
4.4巫山縣和璧山區
巫山縣僅在官渡鎮梨子坪發現1株獨干油橄欖,其胸徑32 cm,高約4 m,有8個萌蘗枝,開花量38%,生長勢較強,地理坐標為108°5′14″E、30°14′34″N,海拔330 m,樹齡>40 a。
璧山區僅發現1株油橄欖老樹資源,樹高3.2 m,地徑14 cm,主干尚存,無萌蘗枝,開花量10%。據周邊農戶介紹,2003年左右在無經營措施下采果可達20 kg左右。該株油橄欖生長勢較強,但由于道路施工和房屋建設,目前傾倒在路邊。
5油橄欖老樹資源保護對策
5.1繼續加強留存老樹資源調查
通過多種方式繼續完善油橄欖老樹分布信息,在油橄欖老樹資源普查核實的基礎上,明晰資源分布區域,繪制資源分布圖,建立資源數據庫;對已統計歸檔的油橄欖老樹資源進行編號掛牌,后續其他區域發現油橄欖老樹資源時,應及時歸納登記。
5.2增強保護意識,合理開發利用
老樹資源不僅稀缺,而且能夠為重慶市整個油橄欖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性參考依據,老樹資源的留存,從側面說明其品種的區域適應性較好,利于長期發展;應做好老樹資源的撫育管護,加強宣傳,提高當地居民愛護、保護意識;同時在撫育管護的基礎上,適當進行老樹資源的開發利用,如建立培育基地、開展品種擴繁工作。
5.3開展物候觀測,進行資源篩選
后續應適時開展物候觀測,及時記錄老樹生長狀況、開花及結實期,篩選適應性較好,結實率高,果實品質優良的單株,為大規模發展油橄欖產業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張艷麗,廖永堅,寧德魯,等.油橄欖品種鄂植8號在云南的引種表現及栽培要點[J].中國南方果樹,2013,42(6):109-110.
[2]金銀春.青川縣油橄欖生態適應性與優樹選擇研究[D].四川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0.
[3]王德貴,鄧煜,於勇,等.甘肅隴南油橄欖產量產能調查分析[J].甘肅林業科技,2011,36(3):58-61.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