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甘薯是重慶市云陽縣的傳統栽種糧食作物之一。從云陽縣甘薯的生產水平、種植區域、栽培技術、市場銷售、加工利用等方面,分析了甘薯產業的現狀。針對重視程度不夠、品種更新緩慢、單產水平不高、產業鏈條不長等問題,提出發展對策:加強組織領導,穩定種植面積,推廣先進技術,搞好產銷結合,培育龍頭企業。
關鍵詞 甘薯產業;現狀;問題;發展對策;重慶市云陽縣
中圖分類號:S53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3.011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508.2143.014.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5-8 21:43:00
云陽縣位于重慶市東北部,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縣境地形平面近似東南西北為頂點的菱形。全縣面積3 649 km2,境內山巒起伏,山高坡陡,平壩較少,高差懸殊,最高海拔1 809 m,最低海拔175 m。全縣轄42個鄉鎮和街道,396個村委會,農業戶數29.9萬戶,總人口134.2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9.89萬人、非農業人口34.40萬人,農村勞動力56萬人,常年外出務工40萬人。2016全縣耕地面積6.58萬hm2,其中稻田2.24萬hm2、旱地4.34萬hm2,農村人口平均耕地659 m2/人。2016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9.90萬hm2,產量42.40萬t,農村人均占有糧食424 kg,面積和產量分別居重慶市區縣排名第6位和第9位[1]。
1現狀
1.1生產水平
甘薯是云陽縣的傳統栽培作物之一,自1949年建國以來的統計資料顯示,隨著農業增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全縣的甘薯生產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升。1949—2016年,全縣年度平均種植甘薯面積2.19萬hm2,平均總產量為26.55萬t(鮮薯,下同),平均每667 m2產量808 kg(鮮薯,下同)。年度間的最高和最低面積、總產、單產分別為:1)1958年面積最大,達到3.14萬hm2,1973年最小(1.05萬hm2);2)1999年總產量最高,達到41.7萬t,1949年最低(12.55萬t);3)2009年單產最高,為1 275 kg,1975年最低(375 kg)。建國以來,甘薯作為云陽縣的主要糧食作物,為解決全縣人民的溫飽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2016年全縣甘薯種植面積為1.67萬hm2,總產量30.15萬t,667 m2平均產量1 205 kg,甘薯種植面積占全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17%,總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15%[2]。
1.2種植區域
在云陽縣耕地中,旱地占全縣耕地的66%,因耕地資源充足、氣候條件適宜,加上糧、飼、加工等廣泛用途,故全縣甘薯的種植區域分布廣。全縣所轄的42個鄉鎮、街道均有在種植甘薯的習慣,其中,以故陵鎮、紅獅鎮、鳳鳴鎮、龍角鎮、堰坪鎮、普安鄉、新津鄉、龍洞鎮、泥溪鎮、票草鎮、外郎鄉、南溪鎮、江口鎮、雙土鎮、魚泉鎮、沙市鎮、農壩鎮、后葉鎮、高陽鎮、平安鎮等鄉鎮的種植面積較大,種植面積占全縣甘薯面積的70%以上,產量占全縣甘薯產量的80%以上,單產水平也遠遠高于全縣平均水平[2]。
1.3栽培品種
云陽縣甘薯種植歷史悠久。20世紀60年代,全縣主要推廣種植的甘薯品種有東北苕、南瓜苕、麻紅苕;70年代主要有67-12、窩十斤、六十早;80年代主要有67-12、徐薯18號;90年代主要有67-12、南薯88號、徐薯18號。進入21世紀以來全縣主要推廣種植的甘薯品種有67-12、潮薯1號、太空苕、南薯88號,2010年以來主要有67-12、潮薯1號、萬薯5號、萬薯7號[2]。
1.4栽培技術
在甘薯栽培技術上,根據云陽縣的自然和氣候特點,普遍采用了地膜育苗、壯苗早栽、合理密植、科學施肥等配套栽培技術。
1.4.1 地膜育苗
在全縣的推廣應用范圍很廣,海拔200~400 m的地區多采用地膜覆蓋引苗出苗法育苗;海拔400~600 m的地區采用先地膜平蓋,出苗后起拱蓋膜方法育苗。
1.4.2 壯苗早栽
適時早栽是甘薯增產的一項重要措施。一般海拔400 m以下地區,“小滿”前后收麥后栽插;海拔400~600 m地區,“芒種”前后栽插;海拔700~800 m地區,“夏至”前后栽插。一個共同的原則是以當地小麥收后10 d內栽插為早栽。
1.4.3 增加密度
改變傳統的稀大窩栽插方式,增加栽插密度。一般每667 m2栽插密度4 000~5 000窩。
1.4.4 合理施肥
1)施足基肥。基肥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每667 m2施1 000~2 000 kg。同時,可配合施入磷肥15~25 kg、草木灰100~150 kg、碳銨7~10 kg。2)施好提苗肥。一般在幼苗初期追施速效肥。追肥在栽后3~5 d內結合查苗補苗進行,在苗側下方7~10 cm處開小穴,每667 m2追施化肥1.5~3.5 kg,施后隨即澆水蓋土;也可用1%尿素水灌根。3)施好壯株結薯肥。栽后30~40 d追施壯株結薯肥,長勢差的多施,每667 m2施硫酸銨7.5~10 kg或尿素3.5~4.5 kg或硝酸銨4.5~6.0 kg,硫酸鉀10 kg或草木灰100 kg;長勢較好的,用量可減少一半。4)施好催薯肥。催薯肥以鉀肥為主,施肥時期一般在栽后90~100 d。催薯肥如用硫酸鉀,每667 m2施10 kg;如用草木灰,每667 m2施100~150 kg。注意草木灰不能和氮、磷肥料混合,應分開施用。施肥時加水,可盡快發揮其肥效。
1.5市場銷售
云陽縣常年鮮甘薯產量55萬t左右,據調查,其鮮食食用量不足10%,進入城鎮居民消費量就更小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云陽縣甘薯生產的發展。
1.6加工能力
云陽縣甘薯主要依靠家庭小作坊式的加工,加工出甘薯淀粉和粉條,從而滿足市場的部分需求,沒有形成規模的批量。2013年以來,云陽縣主要以云陽縣千絲來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大力開發甘薯、馬鈴薯為原料的粉絲(條)系列產品,遠銷市內外市場,取得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
2存在的問題
2.1重視程度不夠
2000年以來,農民將甘薯生產作為一個解決生豬飼料的主要來源,沒有將甘薯當成確保糧食安全的主要作物,長期以來其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甘薯生產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產業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布局,生產投入少,導致面積、產量在糧食作物中所占比重較少。
2.2品種更新緩慢
經初步統計,建國以來至今,云陽縣各種類型甘薯種植面積占甘薯種植總面積的比例為:飼用型(潮薯1號)40%,鮮食飼用型(67-12)25%,淀粉型(萬薯5號、萬薯6號)22%,黃心鮮食型(萬薯7號)5%,其他品種8%[2]。據調查分析,云陽縣甘薯品種的推廣周期一般為10 a左右。因種植的甘薯品種周期長,抗病和抗逆性不斷減弱,致使甘薯產量下降,嚴重地影響著云陽縣甘薯產業的持續發展。
2.3生產水平較低
由于云陽縣山區的地域條件差,生產設施落后,加上勞動力大量外出,生產管理水平落后,高產的品種、先進的栽培技術很難得到推廣應用,長期處于較低的生產水平,極大影響了農民的甘薯種植積極性。
3云陽縣甘薯產業發展對策
3.1加強組織領導
在今后的甘薯產業發展上,要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發展思路,著力進行甘薯種植結構調整,引導農民圍繞市場需求,種植發展加工型、鮮食型、飼用型的甘薯品種,從而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同時,還要著力培育規模種植大戶,改變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從而形成規模生產效益。
3.2穩定種植面積
要采取多種措施,大力穩定種植面積。通過推廣良種及機械化耕作等措施,提高甘薯種植效益,充分調動農戶種植甘薯的積極性。1)千方百計穩定原有甘薯種植面積,大力開發秋季資源,發展秋甘薯;2)通過土地流轉、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等措施,徹底解決農村耕地撂荒,使撂荒地種上甘薯,從而提高甘薯種植面積,提高甘薯在糧食生產中的地位。
3.3推廣先進技術
加大甘薯生產新技術推廣力度,推廣優質高產、抗性好、商品率高的甘薯良種,并在育苗移栽、起壟作埂栽培、機械化耕作、貯藏等環節下功夫,同時應加大技術指導、現場示范及宣傳培訓等力度,從而提高農戶科學種植甘薯的水平,實現增產增收。
加大甘薯脫毒種薯的引進及推廣力度。
3.4搞好產銷結合
要擴大甘薯種植面積,提高甘薯種植效益,關鍵在于解決好鮮薯銷售問題。應及早謀劃,加強市場對接,從根本上解決令農民頭疼的“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的問題,從而實現種植戶得實惠的目標,提高農戶種植甘薯的積極性。
3.5培育龍頭企業
甘薯加工企業是提高甘薯產品的附加值,激勵農民種植甘薯積極性,推動甘薯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要下大功夫培育龍頭加工企業,才能推動云陽縣甘薯產業的長足發展。2015年云陽縣著力打造了“天生云陽”農業區域品牌,甘薯加工企業可依靠這優勢,并結合地方文化資源,按照市場需要,改善加工設施,提高加工質量,高標準、高起點進行品牌創建,促進甘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云陽縣地方志辦公室.云陽年鑒—2015[R].重慶市云陽縣,2015.
[2]四川省云陽縣農業局.云陽縣農業志[R].重慶市云陽縣,1990.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