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渝北區一等地面積為4 814.84 hm2,主要分布在龍興鎮、石船鎮、古路鎮、雙鳳橋街道及洛磧鎮;二等地面積為13 667.88 hm2;三等地面積為15 474.62 h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33.52%,主要分布在大灣鎮、茨竹鎮、統景鎮、興隆鎮、石船鎮、雙鳳橋街道、大盛鎮及古路鎮,是各等級地中面積最大的耕地;四等地面積為7 487.61 hm2。與第二次土壤普查養分狀況結果相比,耕地養分呈現以下變化趨勢: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耕地酸化嚴重;土壤堿解氮、有效磷含量上升;土壤速效鉀含量下降。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渝北區耕地質量的對策建議:統一認識,嚴格貫徹國家綱要;加強政策宣傳,全面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合理配置耕地資源,合理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深入開展農業集成技術推廣工作;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關鍵詞 耕地地力現狀;耕地質量;調查;對策建議;重慶市渝北區
中圖分類號:S159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3.015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508.2142.01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5-8 21:42:00
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條件。耕地地力是指耕地的基礎能力,也就是由耕地土壤的地形、地貌條件、成土母質特征、農田基礎設施及培肥水平、土壤理化性狀等綜合構成的耕地生產能力。耕地地力評價是根據耕地地力的基本影響因子對耕地的基礎生產能力做出評價。耕地地力評價可以加強對現有耕地質量、面積和分布的認識,對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筆者于2011—2016年對重慶市渝北區耕地地力現狀開展了調查。
1現狀
1.1渝北區耕地質量地力分級
按照農業部1997年6月1日實施的NY/T309—1996《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標準,根據糧食單產將全國耕地地力劃分為十個等級。年單產大于13 500 kg·hm-2為一等地,小于1 500 kg·hm-2為十等地,每1 500 kg為一個等級。渝北區耕地可以劃分為五個地力等級,其一等地對應全國耕地的四等地力水平,二等、三等地對應全國耕地的五等地力水平,四等、五等地對應全國耕地的六等地力水平。分級結果見表1。
渝北區一等地面積為4 814.84 h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10.43%。一等地以水田為主,旱地較少。主要分布在龍興鎮、石船鎮、古路鎮、雙鳳橋街道及洛磧鎮,該等地分布的區域地形部位平坦,海拔較低,主要在300 m以下,水熱條件優越,基礎農田設施較完善,排灌設施配套,土壤肥沃,宜種范圍廣,復種指數高,是全區典型的高產地區。土壤類型主要是灰棕紫色水稻土大土泥田和豆瓣泥田、暗紫色水稻土大眼泥田及灰棕紫泥土半沙泥土。經過統計分析,總體上一等地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鉀含量處于中等水平,有效磷含量較高,土壤pH以微酸性和中性為主,質地良好,以中壤、重壤為主。
渝北區二等地面積為13 667.88 h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29.61%。其中水田9 772.38 hm2、旱地3 895.5 hm2。主要分布在古路鎮、木耳鎮、龍興鎮、石船鎮及洛磧鎮,該等地分布的區域地勢較平坦,海拔較低,主要在400 m以下,水熱條件優越,基礎農田設施基本完備,土壤較肥沃,宜種范圍廣,復種指數高,也是全區典型的高產地區。土壤類型主要是灰棕紫泥土半沙泥土、半沙泥田、灰棕紫色水稻土大土泥田及暗紫色水稻土大眼泥田。經過統計分析,總體上二等地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鉀含量處于中等水平,有效磷含量處于中等偏上,土壤pH以酸性、微酸性和中性為主,質地也較良好,以中壤、輕壤為主。
渝北區三等地面積為15 474.62 h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33.52%。其中水田8 463.51 hm2、旱地7 011.11 hm2。主要分布在大灣鎮、茨竹鎮、統景鎮、興隆鎮、石船鎮、雙鳳橋街道、大盛鎮及古路鎮,三等地是各等級地中面積最大的耕地,其分布的區域較廣泛,主要處于丘陵緩坡、丘陵坡地中上部及低山丘陵坡地等地形部位,海拔較一、二等地有所上升,排灌條件較差。土壤類型主要是灰棕紫色水稻土半沙泥田、灰棕紫泥土半沙泥土、石骨土及暗紫色水稻土黃沙泥田,這幾類土壤利水易耕,透水透氣性良好,但保水保肥性一般。經過統計分析,總體上三等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處于偏低水平,堿解氮、速效鉀含量處于中等偏低水平,有效磷含量處于中等偏上,土壤pH以酸性、微酸性為主,質地以輕壤為主。
渝北區四等地面積為7 487.61 h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16.22%。其中水田506.25 hm2、旱地6 981.36 hm2。主要分布在木耳鎮、大盛鎮、興隆鎮,主要處于丘陵緩坡、丘陵坡地中上部及低山丘陵坡地等地形部位,灌溉條件較差。土壤類型主要是灰棕紫泥土石骨土、沙土及暗紫泥土黃沙泥土、油石骨土,這幾類土壤松散易耕,透水透氣性好,但土層瘠薄,漏水漏肥,肥力表現很差。經過統計分析,總體上四等地土壤有機質、堿解氮含量處于偏低水平,速效鉀含量處于中等偏低水平,有效磷含量處于中等水平,土壤pH以微酸性為主,質地以輕壤為主。
渝北區五等地面積面積4 718.81 h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10.22%。其中水田447.85 hm2、旱地4 270.96 hm2。主要分布在在大灣鎮、古路鎮、興隆鎮、茨竹鎮、木耳鎮及雙鳳橋街道,該等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坡地中、上部及低山丘陵坡地,海拔較高,主要在500 m以上,基礎農田設施較差。土壤類型主要是灰棕紫泥土石骨土及灰棕紫泥土沙土,這兩種土壤松散易耕,但土層瘠薄,漏水漏肥,遭受沖刷嚴重,養分損失量大,肥力表現很差。經過統計分析,總體上五等地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鉀含量處于偏低水平,有效磷含量處于中等偏低水平,土壤pH以酸性、微酸性為主,質地以輕壤為主。
1.2渝北區耕地養分變化趨勢
對照第二次土壤普查養分狀況結果,渝北區耕地養分呈現如下變化趨勢。
1)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5.19 g·kg-1,較第二次土壤普查減少4.91 g·kg-1。
2)pH值反映出全區耕地酸化嚴重,大部分耕地土壤pH為微酸性和酸性,中性耕地面積不到20%。耕地酸化現象更顯突出,中性、堿性土壤所占比例縮小,酸性土壤所占比例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升高28.43百分點,中性土壤所占比例比第二次土壤普查下降13.87百分點。
3)土壤堿解氮平均含量為84.1 mg·kg-1,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堿解氮含量大于90.0 mg·kg-1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25.15%,比第二次土壤普查高出19.51%,上升趨勢十分明顯。
4)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為12.0 mg·kg-1,較第二次土壤普查明顯提高。
5)土壤速效鉀平均含量為97 mg·kg-1,較第二次土壤普查明顯降低。
2存在的問題
2.1城市規模擴張,征用高等級耕地
近年來渝北區建設臨空都市區,擴張城市開發用地,占用耕地現象比較突出。其中,重慶中央公園占地面積1.53 km2,征用雙龍湖街道黃山村、鹿山村,耕地質量多為三等地;龍興工業園規劃面積111 km2,含龍興、石船2個鎮,征用的下壩、支援、河堰、粉壁、高洞等村社多為一二等耕地主要分布區域,征用耕地多為水田,導致渝北區高等級耕地面積減少,新增耕地質量在三級左右,降低了全區耕地地力的平均水平。
2.2耕地利用模式調整,園地、蔬菜地面積增加,糧食種植面積減少
近年來,渝北區貫徹“一區三帶十基地”總布局,著力推進農業結構轉型調優,以水果、蔬菜、畜禽、休閑漁業等優勢產業為主導,集中連片打造萬畝楊梅、萬畝葡萄、萬畝歪嘴李、萬畝柑橘、萬畝梨園、萬畝高山設施蔬菜等十大萬畝特色農產品基地,全區水果總面積達1.944萬hm2,蔬菜定植面積1.885萬hm2,名貴中藥材、休閑漁業面積分別達667 hm2以上。使耕作條件較好的耕地轉型為園地、設施漁業等,糧食種植面積4萬hm2左右,導致耕地等級下降。
2.3不合理的耕作習慣導致土壤酸化加劇
目前渝北區酸性土壤占比60%,比20世紀80年代增加13百分點,pH值低于5.5的強酸性土壤占25.3%,增加了6倍。正常情況下,發展到這一步需要幾百年的時間,我們十幾年就完成了,人為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因素。群眾長期依靠經驗施肥,過度依賴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是長期施用尿素造成土壤酸化;大量施用未經堆漚腐熟的畜禽糞尿等酸性有機肥也會導致土壤酸化;蔬菜地與果園追求高產出,導致土壤鈣鎂等中微量元素消耗過度,未及時合理地補給,從而造成土壤養分失調,促使土壤酸化。渝北區2015年化肥用量達到70 983 t,單位面積施用量達到77 kg·667 m-2,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污染而設置的安全上限15 kg·667 m-2。
2.4耕地地力提升投入不足
多年來,盡管國家在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存在“重工程輕培肥、重田外輕田間、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導致真正落到田間用于地力培肥的投資非常有限,耕地地力不僅沒有明顯提高,在局部地區還呈退化趨勢。國家投入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每年大約1 100億元,農業土地開發資金每年大約200億元,農田水利建設專項資金每年大約330億元,而農業部負責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工作,每年投入地力培肥的資金只有8億元,用于鼓勵和支持農民實施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推廣面積只有346.67萬hm2,遠遠不能滿足耕地地力培肥實際需要。
3提高渝北區耕地質量的對策建議
3.1統一認識,嚴格貫徹國家綱要
渝北區高度重視耕地質量地力建設工作,尤其是應用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將耕地地力建設列入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渝北區農業建設的重要工作。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耕地質量管理:
1)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的地方行政力度,協調、動員相關單位和部門聯合參與此項工作。
2)農業部門應定期更新耕地數量、質量狀況,確切掌握區內的的耕地地力變化情況,做好耕地資源的配置及改良工作。
3)強化教育培訓。搞好農業服務系統人員地力評價應用的理論、實踐技能培訓;做好農戶和技術人員之間的溝通管理工作,做好農戶的培訓工作,提高農民的科技種田意識,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耕地生產效益。
3.2加強政策宣傳,全面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
根據《財政部、農業部關于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的通知》(財農〔2016〕26號)精神,從2016年起,在全國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重點是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推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應將農業“三項補貼”中直接發放給農民的補貼與耕地地力保護掛鉤,明確撂荒地、改變用途等耕地不納入補貼范圍,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鼓勵農民秸稈還田,不露天焚燒,主動保護耕地地力,加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意識,實現“藏糧于地”。
3.3合理配置耕地資源,合理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
渝北區上等地主要分布于階地、平壩、丘陵低谷、丘陵緩坡、坡麓及坡腰等地形部位,在龍興、石船、古路、洛磧等鎮分布較多,該地區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和以榨菜為主的經濟作物,目前,洛磧、石船等鎮的榨菜已形成規模化種植,并與加工企業形成訂單式生產,免去農民銷售的后顧之憂,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渝北區大灣、茨竹、統景、興隆等鎮大部分處于丘陵緩坡、低山緩坡地、丘陵坡地中上部等地形部位,耕地也以中等地居多,應根據各個鎮街的實際情況及地理優勢,在海拔較高、晝夜溫差較大的茨竹鎮推廣種植梨,在海拔適中的的興隆鎮推廣種植楊梅,在海拔較低的統景鎮推廣種植梨橙,使各鎮糧經作物得到合理搭配。
渝北區丘陵坡地中上部及低山丘陵的崗地頂部地區大部分土地利用形式為旱地,受地力位置及自然條件的影響,宜推廣種植旱地玉米、油菜、胡豆、豌豆等抗旱作物,充分發揮下等地的最大經濟效益,使農民得實惠。
3.4深入開展農業集成技術推廣工作
1)大力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隨著現代農業的深入推進,農田中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等掠奪式經營現象十分普遍,由此造成了土壤板結、土壤有機質下降、土壤理化性狀破壞、土壤肥力供應不足、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等問題。根據渝北區耕地質量現狀,應堅持以施用有機肥為主的施肥原則,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動,從而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質,達到提高土壤肥力之目的,尤其是要加大有機肥的施用量。在推廣商品有機肥的基礎上,應大力推行秸稈還田技術。秸稈還田能夠提高土壤氮、磷、鉀養分含量及利用率,顯著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促進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同時也是鉀肥再利用的重要途徑,兼有蓄水保墑的作用。
2)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應通過耕地地力評價工作對耕地立地條件、土壤管理、理化性狀、養分狀況等進行細致的分析,了解當前區內各等級耕地土壤的肥力狀況、障礙因子、改良措施等信息,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科學落實“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5個環節,完善耕地地力動態應用體系,進行技術宣傳,指導農民選對肥料、正確施用肥料,確保施肥數量和最佳施肥時期,全面提高施肥效益。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可以調整施肥結構,減少不合理施肥,增加合理施肥,達到增產增效。
3)大力推廣綠肥種植。綠肥是農業生產上傳統的有機肥源,更是發展低碳農業,利用生物措施用地養地,保障耕地永續利用和增強農業后勁的重要途徑。利用綠肥培肥改土是用地養地、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綠肥作物根系發達,入土深,穿插擠壓土壤的力量較大,能吸收土壤深層養分,加之根系相互穿插,除可疏松土壤外,腐爛后還有膠結團聚土粒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能較好地使土壤結構得到改善。此外,種植綠肥還可增加地表覆蓋,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壤侵蝕、板結。適合渝北區種植的綠肥主要有胡豆、油菜、紫云英等。
3.5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一定時期內,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應根據重慶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立足渝北區實際情況,科學編制實施方案,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資金,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切實大面積提升耕地質量。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