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重慶市彭水縣積極響應國家“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政策的號召,近些年來積極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有草地3.12萬hm2、林業用地18.80萬hm2,森林覆蓋率達27.3%。階段性成效主要體現在:種植結構調整及經濟增長點的建立;森林面積增加,森林覆蓋率提高;農民收入渠道增加;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逐步實現“行政組織造林”向“工程造林”的轉變。今后,還需有理有序地持續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優化貫徹落實國家相關的扶持政策。
關鍵詞 退耕還林;現狀;階段性成效;重慶市彭水縣
中圖分類號:F326.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3.017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508.2146.018.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5-8 21:46:00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工業產業逐漸占據我國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工業的發展,使得環境污染、水土流失、泥石流、物種滅絕等問題日益嚴重。我國于2003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政策,用以彌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所帶來的一系列損失。退耕還林政策是我國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針對一些水土流失、水污染、泥石流以及因農藥使用不當而造成的一系列土地問題,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因地制宜地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彭水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處武陵山區,居烏江下游,北接湖北省,南連貴州省。該縣積極響應國家“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政策的號召,近些年來積極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有草地3.12萬hm2、林業用地18.80萬hm2,森林覆蓋率達27.3%。
1現狀分析
1.1耕地大量減少,少數農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下降
彭水縣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有將近600 hm2的農田停止了耕種,這對彭水縣的總體糧食生產造成極大的沖擊。雖然國家給予了一定的補助,但是仍對農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且一旦國家的補助撤銷,會造成農民生活水平的直線下降[1]。
1.2林種結構不合理,農村經濟發展潛力不大
純生態的林種比重過大,經濟林種的質量不高,所產生的預期經濟收益較低。加之農民對林木的后期管理工作不足,嚴重影響到該縣林業經濟的收益。
1.3林副產品銷售困難,退耕農民的現實收益減少
退耕還林之后,土地生產出來的林副產品由于農民的銷售經驗不足,較難建立健全的銷售網絡以及搭建起穩健有序的林副產品銷售市場,從而導致生產出來的林副產品銷售成為難題,對農民的現實收益產生最為直接的影響[2]。
2彭水縣退耕還林主要成效分析
2.1種植結構調整及經濟增長點的建立
以堅持農民自愿、政府引導,毫不動搖保護好基本農田作為對彭水縣農田種植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彭水縣在開展退耕還林工作時,始終堅持農民自愿、政府引導的原則,對特殊困難地區以及主要依靠陡坡耕地糧食維持生計的農戶,根據實際情況自愿選擇是否退耕。同時,由省(市)級人民政府負總責,并由地方政府做好糧食調運等工作,確保特殊困難地區退耕農戶口糧安全。目前,彭水縣有耕地9.20萬hm2,活立木蓄積量達242萬m3以上。在做到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使農業種植結構得到調整,促進了該縣林果、畜牧、經濟林種植及飼草四大支柱產業的發展,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目前,全縣已建成以柑橘、梨、李等為主的林果基地1 020 hm2,蠶桑907 hm2,中藥材100 hm2,油桐533 hm2,速生豐產林6 933 hm2,封育種草和退耕間作種草1 400 hm2;建成以馬尾松、竹子、楊樹等為主的工業原料林10 533 hm2。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為全縣形成農業產業化格局奠定了基礎,林果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3]。
2.2森林面積增加,森林覆蓋率提高
彭水縣退耕還林階段的主要驗收成果之一便是森林面積有所增加,從而使得烏江、郁江、諸佛江兩岸等重要地區的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有效緩解。為改善全縣生態環境,促進全縣經濟持續發展,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為全縣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實現全縣“十五”“十一五”規劃的森林覆蓋率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
2.3農民收入渠道增加
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渠道。1)全縣退耕農戶從中直接受益,享受國家退耕還林工程補助。2)帶動了全縣育苗工作,造林所需苗木基本上來自彭水縣春森公司在平安鎮、棣棠鄉等地培育的苗木。全縣農民的收入不只局限于單純的農業種植。3)隨著全縣栽植的板栗、椪柑、柚、梨等經濟果林陸續掛果,農民林果業收入不斷提高[4]。
2.4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
通過此次退耕還林階段成果驗收,最重要的是引起了全社會對生態建設的關注,有助于今后緩解生態惡化和水土流失。通過宣傳指導,使全民認識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愛護生態、保護生態的風氣已經形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2.5造林模式的有效轉變
退耕還林階段成果的驗收,使得退耕還林政策逐步實現“行政組織造林”向“工程造林”的轉變,工程造林結合森林旅游,強化觀賞品質,注重挖掘文化,精心營造特色景觀、靚麗景觀、休閑景觀,采取工程造林招投標方式,更有利于取得較好的造林效果[5]。
3彭水縣退耕還林優化策略
彭水縣退耕還林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成果,經過這些年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使彭水縣的生態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今后,還需有理有序地持續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優化貫徹落實國家相關的扶持政策。
3.1政策優化
貫徹落實國家的方針政策,優化國家支持,從而使退耕還林政策能夠有效地得以實施,進而更好地改善生態環境,使得地方農業經濟能夠在綠色環保的條件下可持續發展[6]。
3.2進一步加強領導,調動積極性
退耕還林要取得成效,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在實施退耕還林過程中的支持。彭水縣人民政府在實施退耕還林時始終堅持“六個方針”:1)堅持強有力的領導,為工程建設提供組織保證;2)堅持宣傳培訓,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3)堅持以個體承包為主,多種形式并存的退耕還林經營機制;4)堅持種苗先行,確保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苗木品質;5)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工程建設質量;6)堅持創新機制,嚴格管理工程。這“六個方針”使得退耕還林政策能夠順利地實施,從而完成計劃目標,取得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戴前石,楊傳金.退耕還林階段驗收主要結果及其分析評價[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5,(1):22-25.
[2]石學強.我省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卓有成效——甘肅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效及主要做法[J].甘肅林業,2013(6):10-12.
[3]岑伯軍.退耕還林工程之經濟林保存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J].華東森林經理,2009,23(1):26-28,62.
[4]李丹,李玉崇,占露瑤,等.退耕還林工程驗收地理信息系統的研建[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2,40(2):106-108.
[5]陳小紅,張健,趙安玖,等.短期犁林(竹)-草復合植被還林初期土壤碳氮動態變化[J].水土保持學報,2008,22(2):126-130,140.
[6]姚勇,呂朝暉,羅之法,等.退耕還林地中后期經營管理措施探討[J].河南林業科技,2011(4):41-42.
(責任編輯:丁志祥)